查看完整版本: [-- 为革命认真找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1年07月 -> 为革命认真找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青海省冶金第七地质队 1971-07-29 00:00

为革命认真找矿

第4版()
专栏:

为革命认真找矿
青海省冶金第七地质队
一九六七年,我们地质队从湖南来到了青海高原。当我们踏上祁连山区的一个铜矿的时候,人们给我们介绍了这个矿区的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
这个矿区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期间发现的。但是,在刘少奇一伙形“左”实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这个地区的地质情况没有经过确实的探明,就被说成有上百万吨储量。于是,刘少奇在冶金部门的代理人便盲目而上,搞了一个大摊子。后来,一个外国“专家”到矿区一转,又断言“矿体剥蚀已近根部,远景不大”。刘少奇在冶金部门的代理人又下令解散矿山。矿山的革命职工顶住了这股下马黑风。以后,又有人下结论说:“这个矿不过是荷叶上的几滴水珠。”
当时,我们地质队的一些同志认为,矿区已开采将近十年,“专家”“权威”下过结论,“肥肉”吃光了,剩下的“骨头”难啃,没有“油水”可搞了,不如“一走了之”。
是认真勘探,还是弃矿而去,无所作为?两种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通过学习、辩论和革命大批判,广大革命职工认识到:对待老矿区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教导,下苦功夫,用大力量,对老矿山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探明地质储量,然后再下结论。另一种态度是:不调查,不研究,盲目轻信前人的“结论”,无根据地乱说“老矿山无油水”了。前一种态度是正确的,后一种态度是错误的。
通过学习、辩论和革命大批判,广大革命职工还认识到:老矿山生产有一定基础,认真做好地质工作,探明的储量多,可以延长矿山寿命,扩大矿山生产规模。这样做,符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精神。那种不调查研究就认为“老矿区无油水”,必然会影响矿山生产建设的发展。
那些所谓“专家”、“权威”,原来是在已知长达七公里的矿区内,在不到几百米的地段上,找到一点零星资料,就断定这个矿区“没有什么油水”了。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兄弟队的找矿实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从摸索矿区地质规律入手,在被“专家”、“权威”划为“禁区”的矿区东部,开始大胆实践,设计了钻孔,布置了工程。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为闯“禁区”而设计的两个钻孔相继打空了。继续前进,还是就此停步?有人动摇了,说:“东区前人下过断语,我们的钻也是‘白眼’,可以作结论了!”果真是这样吗?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在找矿勘探工作中,“一钻或几钻定天下”的思想,就是形而上学“认识一次完成论”的表现。我们批判了这种论调,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许多同志不顾生命安危,察悬崖,看深沟,破冰凌,踩乱石,在矿区内的老坑道和已部分坍塌的采空区内,进行了长达五千多米的地质观察和取样;逐个检查了五百多箱钻孔岩心;同时,还访问了许多矿山老工人。在六个多月的时间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各种科学数据。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二闯“禁区”的战斗。第一钻就打出了七米厚的富矿体,相继七个钻孔,孔孔见矿。“禁区”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队为这个矿山所探明的储量,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九年探明储量总和的一倍半;在一九七○年中,查明了这个矿床中八种可供综合利用的金属元素,使单一矿变多种矿。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这座老矿山又恢复了青春。


查看完整版本: [-- 为革命认真找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