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威镇乌龙架长虹——记福建军民团结战斗建设乌龙江大桥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1年09月 -> 威镇乌龙架长虹——记福建军民团结战斗建设乌龙江大桥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1-09-28 00:00

威镇乌龙架长虹——记福建军民团结战斗建设乌龙江大桥的事迹

第3版()
专栏:

威镇乌龙架长虹
——记福建军民团结战斗建设乌龙江大桥的事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前夕,福建省乌龙江下游峡口,一道长虹凌空飞起。我国目前最大跨度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乌龙江大桥,于九月二十六日胜利通车。这是福建军民坚决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取得的又一胜利。
这天,乌龙江大桥披上了节日盛装,一万多名工农兵、干部、红卫兵,汇集在大桥北岸的广场,和建桥工人一起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在人民解放军福州部队、中共福建省委和省革委会负责同志讲话后,福建工人阶级自己制造的五十辆汽车徐徐通过大桥。这时大桥两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经久不息。
这座大桥全长五百四十八米,跨径一百四十四米,四个桥墩巨人般地屹立在深水激流之中。宽阔平坦的桥面上,三辆汽车可以并排通过。入夜,桥上的水银灯齐放光明,使整个大桥显得更加壮丽辉煌。
壮志凌云绘蓝图
乌龙江下游峡口,江面狭窄,水深流急,漩涡四布,加上濒临东海,受海潮影响,江水形成两个流向,夏秋季节,台风夹着暴雨,江面波浪翻滚,素有“老虎口”之称。多少年来,福建人民早就盼望有一桥飞架南北。
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为了进一步落实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决定在乌龙江下游峡口建设一座公路大桥。
要征服“乌龙”,首先必须认清“乌龙”的真面目。建桥先头部队认真地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等光辉哲学著作,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集中力量,首先摸清乌龙江下游的底细。水文、地质勘测工人,勇当开路先锋,跟设计人员密切配合,不辞劳苦,努力掌握江下游水文、地质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大桥二、三号桥墩的墩位,正在江心,那里水流湍急,十多公斤重的流速仪放进去,也会被漂走。有一次,省交通局港航测量队的老工人、共产党员翁九彩,正和大家在江心三号墩的测量船上工作,突然狂风大作,测量船在翻腾的江面上剧烈地摇晃,船上有不少人头晕、呕吐,眼看工作不能继续进行下去了。但是水涨潮高,正是测量的好机会,高潮的时刻一过,不仅当天所测到的数据无效,而且半个月一个周期所积累的数据也就要失去作用。翁九彩和工人们想到这些,头脑更加清醒:“决不能倒下去,一定要争分夺秒完成测量任务!”他们齐声背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互相鼓励,以坚强的毅力战胜头晕和呕吐,咬着牙关,在摇摇晃晃的测量船上,坚持工作了十二个小时。他们就这样用了三天时间,坚持测量,获得了一千多个准确的数据,为大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省交通局的钻探队,原来只搞内港和码头的钻探,一到乌龙江心下钻,就碰到好多难题。钻机只有一个套管的钻杆,由于受江水两个流向冲力的影响,在水里不停地晃荡着,钻头老落不到点子上,有时还出现断管和卡管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钻探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钻探队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顶着寒风,废寝忘食地蹲在钻探船上,反复地研究,最后采用“双套管”的办法,解决了钻杆大幅度摆动和断管、卡管问题,使钻机在两个流向、潮差很大的情况下,二十四小时都能正常地进行工作。
水文、地质勘测工人提供的一个个科学数据,一节节完整的岩芯,一份份内容丰富的资料,源源不断地送到设计组,使设计人员进一步掌握了乌龙江下游水下地质条件的基本特点,乌龙江大桥的设计蓝图终于胜利诞生了。
自力更生闯新路
设计任务完成以后,参加大桥建设的工人、解放军、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又满怀革命的壮志豪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了建设大桥的战斗。
三号深水桥墩正在紧张地插打管柱桩。突然,有一根管柱桩底部发生故障,需要潜水员越过水下“禁区”进行深水电割,排除障碍,否则,三号桥墩就无法继续施工。可是,潜水分队的潜水员,缺乏深水作业的经验,又没有特殊的潜水设备。敢不敢下去?潜水分队的同志们在毛主席关于“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教导鼓舞下,坚决表示:“下!为了早日建成乌龙江大桥,粉身碎骨也心甘!”他们学习南京长江大桥潜水员胡宝玲的先进经验,勇敢地投入了战斗。老潜水员林乃广顺着管柱的内壁沉入江底,在直径只有一米三的内套管里进行水下电割。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刚割到半截,林乃广就感到头晕、耳鸣。这时,规定的作业时间到了,领导通知他立即出水,他想:钢板还没割完,如果换一个同志下来,又得在黑洞洞的套管里从头摸起,时间就要花得更多。现在工程正在争分夺秒,我怎么能上去!他通过送话器向领导请求延长作业时间。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林乃广连续五次延长了作业时间。他穿着笨重的潜水衣,在狭窄的套管里,一会儿蹲着割,一会儿弯腰割,身上的绒衣,全被汗水浸湿了。当最后的一段钢板割完时,林乃广感到浑身酸疼,支持不住,潜水分队领导也不断地催促他立即出水。但是林乃广想起毛主席关于“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的教导,决定把切割的质量检查一下再上去。他怀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又一次向领导提出:“请求再给我最后的十分钟!”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一步一步地挪动着疲乏的身体,沿着套管的边缘,仔细地检查了一遍,证明电割的质量很好,才放心地浮出水面。在其他同志密切配合下,林乃广的水下作业时间达一百四十八分钟,创造了深水作业的新纪录。
三号围囹定位、下水时,起吊能力不够,工人们就在导向船上安了四部土绞车,在围囹上挂四个平衡锤,增加了六十多吨的起吊能力,和两艘吊船一起,把二十米高的围囹稳稳当当地吊离导向船,又徐徐地放在建设桥墩的深水里。
当大桥混凝土工程全面展开的时候,需要两百多台震动器,而工地上只有七十多台。工人们就想巧办法,把固定在模板上的震动器改为移动的,这样,一台顶几台用,满足了混凝土工程全面施工的需要。
大桥胜利合龙后,全工地的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又意气风发地投入桥面工程的紧张战斗。他们只用二十多天时间,就铺好了桥面,装上了水银灯,还建成了两座二层楼高的桥头堡。福建全省广大人民早已盼望的雄伟的公路桥,终于凌空横卧在乌龙江的江面之上。
热情支援遍四方
在建桥工地上,人们传颂着海军某部七一四船指战员心红胆壮,不畏艰难,出色完成吊装任务的事迹。那是在今年二月,建桥工程全面展开,远道赶来参加建设工程的七一四船挑起了起吊预制箱梁出坑,为拼装做好准备的重担。按照原设计,需要把一块块近七十吨重的箱梁从预制场的基坑里吊出来,稳妥地放在江边。而七一四船的起吊能力只有五十吨,怎么办?指战员们和建桥工人一起研究,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终于找到了在箱梁底部安装千斤顶、减少起吊吨位的科学方法,攻克了起吊能力不够的难关。有一次,当箱梁吊到第五块时,不断上涨的潮水淹没到指战员的腰部、胸部。在这关键时刻,他们响亮地提出:“坚持战斗,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早春的江水,砭人肌骨,指战员们泡在水里,冻得浑身麻木,每摇一下千斤顶的手把,都要付出很大力气。和战士、工人们一起参加劳动的政治工作人员不断地用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教导,来鼓舞指战员们的斗志,使他们产生了无穷的力量。经过四个小时的艰苦战斗,吊机顺利地吊起了六块箱梁。
长江航运公司“人民三号”轮船,虽然大多数船员没有出过长江口,但是,为了早日建成乌龙江大桥,他们毅然承担起运送钢板桩的艰巨任务。他们勇敢地驾船驶入浩瀚的东海,穿过惊涛骇浪,冲破重重困难,航行三千六百公里,及时把钢板桩送到工地。
中央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桥工人、海军某部的指战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工地,同福建前线军民团结一心,并肩作战。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的许多厂矿的工人,也夜以继日地为大桥赶制各种设备、材料。
参加乌龙江大桥建设的人们,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以自己勤劳的双手,仅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就多快好省地建成了这座雄伟的公路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福建日报》记者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福建省乌龙江大桥胜利建成通车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查看完整版本: [-- 威镇乌龙架长虹——记福建军民团结战斗建设乌龙江大桥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