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支工人技术队伍在实践中成长——记北京市西城区半导体设备一厂制造电子设备的先进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1年09月 -> 一支工人技术队伍在实践中成长——记北京市西城区半导体设备一厂制造电子设备的先进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1-09-29 00:00

一支工人技术队伍在实践中成长——记北京市西城区半导体设备一厂制造电子设备的先进事迹

第4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

一支工人技术队伍在实践中成长
——记北京市西城区半导体设备一厂制造电子设备的先进事迹
编者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主席阐明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又被北京市西城区半导体设备一厂的生动实践证实了。下面这篇通讯告诉我们,离开了实践,任凭什么“电子专家”、“电子技师”,也造不出电子设备;参加了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学习,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家庭妇女,也能攀登电子技术高峰。
这个厂的实践,是对那些鼓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迎头痛击,也是对“专家治厂”、“技术神秘”、“群众落后”等等反革命修正主义谬论的有力批判。看看这类材料,对我们肃清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散布的唯心主义的余毒,是有好处的。
北京市西城区半导体设备一厂本来是一个以制造木杆秤和修理磅秤为主的街道工厂。可是,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造出多种现代化电子设备。这支新型电子工人技术队伍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为革命敢挑千斤重担
一九六五年,清华大学的部分革命师生搞了一个科研项目,叫自动控温扩散炉。这是一种发展我国电子工业的重要设备,是帝国主义长期卡我们的一种产品。他们找到这个小厂进行试制。
敢不敢接受这个任务?当时在全厂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工人群众主张接,也有人反对接。反对的理由是:“全厂既没有工程师,也没有技术员,连个电工都没有,就凭这一百来双拿大秤砣的手,还能搞扩散炉?”有人更以轻蔑的口吻说:“家庭妇女只会抱孩子,不能搞电子,要造扩散炉,简直是瞎胡闹。”女工们听了这些议论,非常气愤,有的说:“现在是新社会,男女都一样,我们一样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加砖添瓦。”有的说:“有人说我们瞎胡闹,我们这是不怕困难闹革命,闹定了!”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她们坚决把任务接了下来。
当党支部决定由李华、王金彩、宋金兰等几个政治思想好的女工和入厂不久的几个中学生担当试制任务的时候,有些人就嚷嚷开了:“党支部八成是挑花眼了,选这么几个要多‘粗’有多‘粗’的人,到清华学技术,简直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李华听到这些议论,心中又气又急。在党支部组织的会议上,党支部书记底荣学手捧毛主席的《愚公移山》光辉著作,鼓励她们说:“老愚公敢移山,新时代的愚公还怕没文化这点困难?”李华,这个在旧社会历尽人间苦难,解放后才被党救出火坑的人,听了老底的一席话,坚定地说:“有毛主席给我们撑腰,我敢脚踩万难上青天,保证完成任务!”“对嘛!非常对!”老底高兴地说,“新兵打硬仗,全靠红思想,有了红思想,刀山火海也敢闯!”
几个“大老粗”,学习电子技术,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就拿学习电路图来说吧,那些密密麻麻的线路,象蜘蛛网一样,使她们找不出头绪。就在她们对着图聚精会神地琢磨的时候,对面几个清华大学的同学笑了起来:“老李,你们拿的图是叫我们看吗?”李华她们才知道自己把图拿倒了。“没念过书,难哪!但也是考验。”李华心情沉重但很坚强地对那几个同学说。
“没念过书?”
“是啊!解放前家里穷,那有资格念书,就说宋金兰……”李华开始向同学们述说宋金兰的苦难经历,可宋金兰没有让李华说完,就把话接过来,激动地说:
“不!李华在旧社会比我还苦。”便把李华从小讨饭,又怎么做了童养媳,一直到解放时还没有个名字的苦难史说了一遍。李华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同学们对旧社会的愤怒,对李华的同情和尊敬。从此,同学们成了李华她们的亲密朋友,在技术上热忱地帮助她们;李华她们也从政治上关心同学们的成长。这样,她们学会技术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李华终于学会了看线路图,接着就该学实际操作了。焊接操作本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技术,但对李华她们却仍然是一大难关。她们那双拿惯了四十斤重大秤砣的手,乍一拿小巧的电烙铁就发抖,怎么也不听使唤。“怎么办?”深夜里李华躺在床上还为这个问题苦恼着。忽然,毛主席的教导在她耳边响起:“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对呀!不怕技术新,就怕不认真。”事情常常是这样,思想一开窍,办法就有了。李华把焊锡切成米粒大小的小块块,一块焊一个点,翻来复去地练习,终于把上千个电子元件焊接成功了。
踢开拦路的绊脚石
一个月后,李华她们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厂了,全厂工人热烈地欢迎她们,试制扩散炉就要开始了。就在这个时候,上级派来了一个“电子技师”,工人们更高兴了。那知,没过几天,这个技师却对李华她们说:“这是世界上电子工业最新技术成就,没文化的不能干,你们还是修秤去吧!”一瓢冷水浇得李华、王金彩她们凉了半截。可又一想:也许这个技师说得对,咱几个大老粗只照葫芦画瓢地学了点焊接和调试的操作技术,对整个炉子还不懂啊!李华便对王金彩说:“人家有文化,兴许比咱们学得快,只要能造出扩散炉,谁搞都好嘛!”
虽然这个技师把她们推到了一边,但李华她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这件事,瞅空子就想去看看搞得怎么样了。可是,一连十天半个月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所看到的只是小板房里天天在变样:地上铺上了胶皮地板,墙壁裱糊得净白雪亮,人穿上了白大褂,脚蹬上了海绵拖鞋……小板房的门上还钉了一块木板,写着“闲人免进”四个大字。
屋子不让进,就在外边听——这是个大事啊!谁能不关心呢?又半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两个月过去了,依然什么也听不到。群众实在耐不住了,便找到党支部书记说:“要等到何年何月,我看是个白吃饭。”党支部理解工人们的心情,决定让这个技师向群众报告试制情况。“专家”起初拒绝,后来实在没法才答应了。他一见工人便说:“这不象你们在家抱孩子做饭那么简单,这是电子工业新技术,懂吗?”随后把他搞的一个控制部件往高里一举说:“这不是搞出来了吗!”大家看他那个神气劲,以为他真搞成了。但李华她们一看,线路乱糟糟的,就有些半信半疑,送到清华大学一试验,线路一个也不通,根本就是个废品。工人群众一听肺都气炸了,立即把这个技师从小板房里叫出来,质问他:“上万元的国家财产白白叫你给糟踏了,你到底搞了个什么玩艺。”这个技师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后来查明,这家伙原来是个坏人。
挖出了坏人,工人们恍然大悟,认识到搞扩散炉是一场阶级斗争,于是决心更大了。
她们劈碎了“闲人免进”的木牌,把房子扫了又扫,地洗了又洗,端端正正挂上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党支部召开了誓师大会,工人群众站在毛主席像前庄严宣誓:“为革命,一定要搞出扩散炉!”
从战争学习战争
工人决心自己干。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不会制造炉体。李华她们去清华大学只学了炉子的控制部分,没有炉体怎么能叫“扩散炉”呢?怎么办?郭景芝说:“学呗!咱不懂,总有人懂,咱去向懂的人学去。”
她们就到有扩散炉的单位学习请教。有扩散炉的单位,看到修造木杆秤的工人来参观扩散炉的制造,觉得很奇怪,随口发问:“你们参观扩散炉干什么?”
“我们要造扩散炉!”
“啊!……”有的人惊讶,有的人佩服,但都要问:“过去干过吗?有什么设备,有多少技术干部?”
“谁干过这个,只会修秤。”她们如实地回答,“要说设备,有两台破台钻,别说技术干部,识字的也没几个。”听了她们的回答,有些人摇起头来。但她们不管这些,仍是细心地向人家问这问那。郭景芝说:“咱别管人家冷眼热眼,只要咱虚心学,总会学到一点东西。”在参观学习中听说,不懂热力学,是造不出扩散炉来的。“啥叫热力学?”几个人都摸不清。打听到有一个研究所有一位懂热力学的专家,就请这位专家来讲。这位专家很热心,给他们讲了很多热力学原理,使她们增长了不少知识,但怎么把这些知识变成炉子呢?郭景芝等向专家提出了要求:“一面讲一面做吧,这样我们学得更快些。”没想到倒把专家难住了,他说:“对不起,我只懂点原理,怎么造炉子我不会。”
“不会做还叫啥专家?”在送走了专家之后有人这样说。
“这也不能都怪他,旧学校就是叫他们啃书本嘛!”郭景芝说,“看来先学热力学,后造炉子,这条路走不通了,……”
“那怎么办?”大家的眼睛转向党支部书记老底,意思叫老底给出个主意。老底问郭景芝:“老郭,你说怎么办呢?”
“咱们干脆摸索着干吧!”
“对!在干中学。”老底打开了毛主席语录:“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毛主席的教导象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大家的心窍,郭景芝、张素兰等万分兴奋地说:“就是嘛,常言说,百听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她们坚持在干中学,干中创,经过反复实践,把炉筒、循环水管、配制炉料等大大小小几十项工序,都先后搞出来了,唯独没有恒温区。造不出恒温区,就造不出扩散炉。那些天,她们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眼熬红了,脸变瘦了。一天,何振声对郭景芝说:“我看把困难给大伙说说,让大伙给想想办法。”一句话提醒了郭景芝,马上就找党支部商量去了。
第二天,全厂在院子里召开了“诸葛亮会”,郭景芝她们先给大家介绍了试制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接着就把“炉子”一件一件拆开,又一件一件装上,让大家查原因,提建议。群众看了后,你一言他一语就议论开了。有个工人说:“我当扩散炉炉膛和烧火做饭的灶膛一样呢,原来是这么个长管管。”
“烧火做饭?”这句话给了郭景芝很大启发,心想:对呀!扩散炉和烧火做饭的灶膛形状不一样,可道理相同啊!烧火做饭,火力往里走,必须把柴草放在靠灶门些,才能正好烧着锅底。扩散炉两头有冷空气,散热快,炉子当中没有冷空气,散热慢,所以才会出现两头温度低,当中温度高的现象。郭景芝把她的分析给大伙一说,大伙都觉得有理,说:“咱把炉丝两头绕密点,当中绕稀点,不等于在灶门上加了柴草,加了热吗!”说干就干,当场就绕了两头密、中间稀的炉丝,一试验,果然见效,虽然还没有恒温区,但温差缩小了,郭景芝她们高兴地说:“好家伙,你这个热力学原来在这儿哪!”
改进一次,温差缩小一点,总结一次经验,积累一次数据。经过三十多次的反复实践,终于绕出了一种合格的炉丝,出现了恒温区。经过七个月的艰苦奋战,第一台具有先进水平的扩散炉,就在这么一批“大老粗”和几个初中学生的手中胜利诞生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们叫半导体设备厂,可我们生产的扩散炉还是电子管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们,这样的向党支部和革委会提出了问题,“我们应该造晶体管的扩散炉”。
“好,马上就试制晶体管扩散炉。”党支部和革委会研究后,决定支持工人的倡议。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培养新生力量的指示,支部还决定由两个初中学生李宏哲、桑敏华担当这个任务。
这是一九六九年十二月的事。
任务接受过来了,困难也开始啦。他们当时才二十一岁,晶体管扩散炉,见也没见过,唯一的一点技术资料,就是清华大学画的一张草图。
“能行吗?”小桑悄悄问小李。小李也没章程,可有股子钻劲,就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我想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干,能行。”
两个人拿着那张草图开始了试制工作。
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多少次恼人的失败,布线图总算设计出来了。控制部件也焊接出来了,可是安在炉子上一试,炉子却象患了疟疾病,一阵冷,一阵热。接连试验了几十次,都没有过关。群众都来安慰他们:“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一回,就是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夜深了,小李小桑还没有回家,聚精会神地学习《为人民服务》,突然,一个慈祥而坚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勇气,对!还得在勇气上打主意”,小李自言自语地说。小桑发亮的眼睛凝望着他,期待他继续说下去。小李把桌子一拍说:“不能总跟在别人后边照葫芦画瓢,得在线路上革命!”“对!问题可能就在那张老图上。”小桑同意地说。
一个思想的火花,常常会开辟出一条前进的途径。他们经过仔细琢磨,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冲破老框框,设计出了一张设想草图。向党支部一汇报,老底高兴地说:“就要有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革命精神,敢标无产阶级之新,能立工人阶级之异!”在党支部和广大工人的支持下,他们连日连夜的奋斗。第一台全新的、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既简单又先进的全晶体管化扩散炉,胜利诞生了。
经过各方鉴定,这个全晶体管化扩散炉的线路被定为我国的典型线路,并编入了清华大学的教材。
继续革命不停步
修造木杆秤的工厂,造出了现代化扩散炉。不识字的家庭妇女,成了电子工业的技术能手。
这消息象春风,迅速吹遍祖国四方,很多兄弟工厂来学习,很多科研单位来总结他们的经验,很多外国朋友也来参观访问。
“不识字的家庭妇女靠什么掌握了现代电子技术?”好几个国家的专家、记者和国际友人向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他们这样回答。
“一个只能造木杆秤的手工业小厂,竟敢承担试制扩散炉这样的重任,你们靠的是什么?”一些兄弟厂,也总爱这样提出问题。
“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他们还是这样回答。
这回答听起来简单,却是他们最深切的体会。
当他们听说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吹嘘他们的可控硅扩散炉是“最新技术成就,中国十年之内不会有”的时候,这支新型电子工人技术队伍背诵着毛主席关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导,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这种扩散炉造出来了。
当他们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举办的展览会上看到一种堆积式扩散炉,问有没有技术资料时,那个国家的商人说:“我国政府把这列为对中国的禁运产品。”这个厂的工人们万分气愤地说,让他们封锁吧!正如毛主席说的,“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他们很快进行了试制,又把这种扩散炉造出来了。
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支工人技术队伍迅速成长的根本经验。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设备一厂工人,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迅速成长。这是他们正在仔细地研究生产技术工作。本报记者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一支工人技术队伍在实践中成长——记北京市西城区半导体设备一厂制造电子设备的先进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