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雪山炉火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1年09月 -> 雪山炉火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1-09-30 00:00

雪山炉火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

雪山炉火
阳春三月,正是百花含蕾、千枝泛翠的季节,初中毕业不久的覃继才,一蹦三跳兴冲冲地参军了。一路上他想的可多了:一会想骑马挎枪去巡逻,一会想操纵高炮打飞贼……。可是,他没想到,从山青水秀的川南鱼米乡,一下子来到了号称“世界屋脊”的藏北高原,在当雄兵站当了一名炊事兵。
这里海拔四千多米,白雪皑皑,银峰林立,不但高寒,连空气也“供应”不足,张着大口一个劲地吸,还憋得头疼胸涨。干冷的高原风,把手脸刮出一道道血口子。“一年到头在这荒无人烟的冰山雪岭上,端盘子洗碗捣炉膛的,有啥意思!”小覃越想越憋气,两道浓眉蹙在一起。那阵子,他看山山冷,喝水水咸,连老同志整天乐哈哈的歌声不断,他也想不通。心里想:“到这穷山荒岭上还有啥可乐的,哭都哭不赢!”他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诗:“家在长江边,参军到高原;四季冰雪冷,盼望早下山。”
新同志的思想波动,党支部看得真切。毛主席教导说:“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想把这些充满革命热情的小青年引导到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轨道上,必须从抓“根本”入手。于是,在阶级教育展览室、传统教育展览室里,开始向新战士上课了;各种形式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热气腾腾地办起来了;班长和老同志一次又一次找小覃促膝谈心,讲自己在兵站成长的过程和体会;站长王明玉还和他结成一对红,和他吃在一张桌上,干在一个灶房,一盏灯下学习毛主席著作,一条炕上斗私心。
浓厚的革命气氛,火热的革命友爱。小覃渐渐觉得这地方并不是那么荒凉,而是到处充满勃勃生机。他开始有些喜欢这个地方了。
一天傍晚,站长又和小覃来到当雄河畔,坐在大青石上谈心。远处,一条车队的“长龙”,拖起道道雪烟,盘山越岭,逶迤奔驰而来。
站长指着那车队说:“小覃,你看!汽车兵同志牢记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长年奔驰在高原上,战冰雪、斗严寒,出色地完成着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战备运输任务……”。小覃没等站长说完便说:“我明白了,我们配合汽车兵同志共同完成这一任务,也是保卫祖国、支援世界革命的战斗岗位。”站长拍了一下小覃的肩膀:“说得对啊!胸中有了全局,有了革命的大目标,就能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干好本职工作,党叫干啥就干好啥,放到那里,就在那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多少个夜晚,小覃手捧毛主席著作,学一阵子,写一阵子,灶房那盏小油灯,常常一直亮到深夜。
小覃越来越明白了:常年累月战斗在这冰山雪岭上的同志们,为什么一天到晚乐哈哈地干得欢;为什么能克服重重困难,在雪山上喂养了藏北高原第一代大肥猪,种出各种蔬菜;为什么徒步翻雪山,过沼泽,往返二百余里去打鱼;为什么总是说:“兵站虽小连五洲,青藏线长通四海。”
小覃深深体会到,最红的炉火不在灶膛,解放军才是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熔炉。这个荣获“红旗兵站”称号、连续十年被评为四好的先进集体,已经把熊熊炉火送进他的心胸,使他迅速熔入这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战斗集体,分也分不开了。
感情变了,小覃看山山亲,喝水水甜。他已经爱上高原,爱上兵站。他又写出了一首诗:“站在灶门望天下,高原就是我的家,手拿煤铲干革命,志在雪山开红花。”
小覃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干的。政治上,他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坚持在灵魂深处向“私”字打进攻战,思想革命化步步登高;工作中,他象老同志那样,心想大目标,专抢重担挑,一天到晚又拣炉渣,又打煤砖,一会不肯闲。半夜车队到站,本来没他的班,可一听响声,他比谁都跑得欢。到念青唐古拉山打柴,是个危险活,他一定要去。白天他和大家一起攀绝壁、登险峰,夜晚他和大家围着熊熊篝火一同学习、讲用。
为了进一步改善过往车队战友们的伙食,小覃还和同志们一起,到一百多里外的纳木湖去捕鱼。一路上,翻过海拔五千米的雪山,跋涉四十多里的沼泽,体力消耗很大,加上严重缺氧,头发昏,脸发紫,两眼肿成一条缝,他没有叫一声苦。高原捕鱼,水上飘着冰碴,山风一吹,冷气直往骨头里扎,小覃穿条单裤就跳进冰水里。他高声朗诵着毛主席关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抬了一网又一网,越抬越有劲。
有一次,小覃探家回来,同志们围着他要“欣赏”四川特产,可是,他从提包里却掏出十把菜刀来。他说:“这是我家乡的名牌货,钢火硬,可以给过往的战友们切更可口的细菜吃。”
雪山炉火,越烧越旺!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雪山炉火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