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排尾”到“排头”——晋城水东公社以点带面学大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1年11月 -> 从“排尾”到“排头”——晋城水东公社以点带面学大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1-11-29 00:00

从“排尾”到“排头”——晋城水东公社以点带面学大寨

第3版()
专栏:

从“排尾”到“排头”
——晋城水东公社以点带面学大寨
山西晋城县水东公社原来是全县最落后的公社。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水东公社突飞猛进,从“排尾”一跃而为“排头”,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一九七○年,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亩产跨过了“黄河”,比一九六六年提高了两倍。今年全社十六个大队中有半数大队的粮棉亩产量跨过“长江”,亩产和总产都比去年增加了两成以上。
水东公社位于丘陵山区,水源奇缺,两万两千亩土地中仅有两亩水地,自然条件很差。如今,走进水东公社,往上看,层层大寨田,条条大石坝;往下看,弯弯曲曲的丹河沿岸,到处是拦河垫地、劈山治水的工程。同是一个水东,学大寨后大不一样。
一九六七年,水东公社革委会成立以后,他们就认真总结了几年来学大寨的经验教训,并且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抓好典型”的伟大教导,认识到,过去的领导,光有一般号召,没有具体领导,自己手中没有典型,就不能具体指导工作。公社领导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贫下中农一针见血地指出:“学大寨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拿不出本地的活榜样,水东的面貌咋能改变!”这个尖锐批评,使公社每个领导成员都得到启发。
公社革委会领导成员到后掌洼大队去蹲点。这个大队的主要领导成员过去偏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首先帮助这个大队党支部找出过去长期落后的原因,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路线觉悟。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公社领导成员趁热打铁,组织贫下中农,对农业学大寨中的问题,从路线上查原因,思想上挖根源,干部和群众学大寨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他们在后掌洼这个“天旱象石头,见墒沾锄头,活土没三寸,下雨满坡流”的穷地方,建成了五百七十一亩大寨田。一九七○年,粮食亩产量由文化大革命前的二百四十六斤提高到一千零三十斤,成为全社学大寨的典型。
培养典型是一场斗争。如何把“一点红”变成“一片红”,也是一场斗争。开始,公社有的领导成员只把后掌洼这个典型当作“一盆花”,满足于“开会有尖子,汇报有例子,领导有面子”。有些大队干部说:“后掌洼还没有我们一个小队大,改变自然面貌当然容易,我们队大、人多、心不齐,要夺高产不容易。”针对这些思想,公社又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平顺县西沟大队和长治县南呈大队去参观。通过参观学习,大家说:“我们村大没有南呈大,条件差没有西沟差,学大寨学不好,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带好头,领好路。”认识提高以后,学大寨赶后掌洼的群众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为了把大寨经验全面推开,公社领导成员还组织一些“老大难”单位的干部,到后掌洼举办路线斗争学习班。通过对比分析,使大家分清了什么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什么是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水西大队砖垛岭生产队和后掌洼是村挨村,地挨地,两村伙吃一井水。可是两个队却是一个好一个差。为革命失去了一条腿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郎文庆,拄着一双拐棍带领砖垛岭的干部和群众到后掌洼去参观学习,回来后,狠抓了阶级斗争,开展了忆苦思甜活动,坚定了向后掌洼学习走大寨路的信心。经过几年苦战,修起了两条长达四百多米的大石坝,把二百六十七亩坡地建成了大寨田。去年亩产达到了一千四百斤,平均每户产粮一万四千斤,对革命作出了贡献。
水东公社党委成员深入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同大队、生产队干部一起及时总结各种不同类型的经验。公社有重点大队,大队有重点生产队,生产队有自己的样板田。领导干部胸中有了全局,手中有了典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典型,成为农业学大寨的“梯子”,在全社形成了积极学大寨的大好局面。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从“排尾”到“排头”——晋城水东公社以点带面学大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