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广大农村因地制宜治理盐碱地 许多过去是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如今粮棉连年丰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1年12月 -> 广大农村因地制宜治理盐碱地 许多过去是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如今粮棉连年丰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1-12-25 00:00

广大农村因地制宜治理盐碱地 许多过去是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如今粮棉连年丰收

第1版()
专栏:

广大农村因地制宜治理盐碱地
许多过去是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如今粮棉连年丰收
据新华社讯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盐碱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治理盐碱地,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盐碱较严重的河北、山东、安徽等省的统计,解放前遗留下来的盐碱地,目前已有一半左右得到了改造,有的省的次生盐碱地已全部得到治理。许多过去是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如今粮棉连年获得丰收。
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淮河北部地区、华北平原、东北西部平原以及西北内陆平原和盆地。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在盛产粮棉的黄河、淮河、海河流域。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不仅对盐碱地不进行改造,对河流不予治理,而且横加破坏,使盐碱地面积越来越大,盐碱程度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放以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农村广大贫下中农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这就使盐碱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依靠集体的力量,运用自己长期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展开了大规模的治理盐碱地的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从实践中认识到,盐碱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地下水状况、土质和耕作方式等综合条件下形成的。盐碱和水更有直接的关系。在盐碱严重的河北、河南、山东地区以及安徽、江苏的北部地区,主要就是由于流经这些地区的黄河、淮河、海河,在解放前河道淤塞,排泄不畅,汛期洪水泛滥,土地长年沥涝所造成的。因此,这些地区的人民,首先抓住治水这一根本,把治水和治理盐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些地区的面貌得到了改变。
处于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的人民群众,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黄河的残缺堤防不断加高培厚,增加抗洪能力,使解放前三年两决口的黄河,在解放后二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决口。沿河地区人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和对待黄河水含沙量大的利弊,避其害而用其利,引黄灌溉,放淤造田。河南省北部的新乡地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等,一百五十多万亩耕地严重碱化。十几年来,这一地区人民依靠集体力量,开挖了数以万计的排水和灌溉渠道,一面排除内涝,一面利用黄河淤泥造田,改造沙荒,利用黄河水灌溉碱地,使历史上的老沙荒碱滩,大部分得到治理,不少已成为高产稳产田。
十几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河北、山东等省每年都出动数百万干部、社员,大搞水利建设。他们开挖新河道,拓宽加深旧河道,大大提高了海河、淮河的排涝泄洪能力,降低了地下水位,使盐碱地面积不断缩小。近几年来,过去每年要从外地调进粮食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由于盐碱地的大面积治理,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已初步实现粮食自给。
修筑台田,开沟治碱,是盐碱地区人民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安徽省淮河北部平原有四百万亩盐碱地。文化大革命以来,这里的广大群众在省委和省革委会的领导下,大力治理盐碱地。他们在盐碱地上开深沟排去沥水,筑土台抑制返碱,加快淋洗脱盐,使盐碱地普遍得到了治理。一九七○年,这一地区的粮食产量比解放初的一九四九年增长近两倍,今年又比去年有新的增长。
在根治盐碱地的斗争中,各地人民群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盐碱的方案和措施,自己筹集资金和物资,自己制造工具,加快了治理盐碱地的速度。目前,各地人民群众正遵照毛主席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教导,总结过去治碱斗争的经验,以便更快地把盐碱地治理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查看完整版本: [-- 广大农村因地制宜治理盐碱地 许多过去是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如今粮棉连年丰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