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实践中增长才干——记南京第二机床厂新干部在三大革命斗争中茁壮成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01月 -> 从实践中增长才干——记南京第二机床厂新干部在三大革命斗争中茁壮成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01-23 00:00

从实践中增长才干——记南京第二机床厂新干部在三大革命斗争中茁壮成长

第3版()
专栏:

从实践中增长才干
——记南京第二机床厂新干部在三大革命斗争中茁壮成长
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光辉,照耀着南京第二机床厂更加生气勃勃地向前迈进,也哺育着大批新干部在三大革命斗争中茁壮成长。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厂从优秀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中选拔了一批新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机构,担任领导工作。这批新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三大革命斗争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克服唯心论的先验论,虚心向群众学习,努力进行实践,不断增长了为人民服务的才干。
“料子”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一九七○年年底,在机修车间一台擦得净亮的镗床旁,张苗林正在聚精会神地操作。厂党委书记黄效浩来到他的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张,经过领导上研究,决定派你到工具车间担任领导工作。”张苗林一下子愣住了。
小张是厂党委委员,工作一贯勤勤恳恳,只要是党交给的任务,都坚决地去完成。这次为什么打起愣来了呢?原来他想:工具车间是全厂生产的关键部门,要带领几百人抓革命促生产,这担子挺重;可是自己文化低,能力弱,又没经验,完不成任务对不起党啊!
“老黄,再苦再累的活交给我行,当干部我可不是这块‘料子’。”小张说着,脸也跟着红了。
黄效浩看出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哪有天生的当干部的‘料子’,好‘料子’都是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夜里,张苗林躺在床上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他披衣坐起,打开毛主席著作,一字一句学了起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他回顾了自己从一个不懂事的苦孩子成长为新社会的工人,从普通的工人成长为共产党员;一九六八年又作为工宣队代表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过程。他又想:任何知识、经验、才干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拿自己操作镗床来说,起初一无所知,现在能操作自如,这都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学会的。想到这里,小张深深感到,自己每前进一步都是党的培养,每一点成绩都是努力实践的结果。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决不辜负党的期望,一定要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
张苗林来到工具车间,负责抓生产。一开始,他就碰到一个难题:全厂各生产车间需要的刀具很多,又很急,但工具车间的生产能力却远远不能适应需要。自己对于制造刀具又是一窍不通。怎么办?到实践中去,向群众学习,了解生产的全过程,掌握领导生产的主动权。他挽起袖子和工人一起劳动,经过一段苦战,刀具的产量虽然增加了一些,但仍然满足不了需要。
如何能把生产搞上去,变被动为主动呢?张苗林想: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总可以在群众的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他深入各个班组,广泛听取了工人们的意见,有的说:“我们生产的刀具完全符合工艺要求,主要是用刀的人使用不当。”有的说:“刀具损耗这么大,质量上必定有问题,生产刀的人要学会用刀。”张苗林从后一种意见得到启示。在党支部的支持下,他带领由老工人、技术人员组成的访问用户小组,来到五车间深入调查了七天。
在五车间,张苗林亲自操作了深孔钻床,发现有的刀子能顺利地钻好几个工件,有的刀子一上去就卡住了。针对这个问题,他和小组成员一起走访了许多老工人。他们把一把把损耗的刀子收集起来,进行认真研究,发现刀子的几何角度有差异。有的同志建议改革刀具,有的却认为图纸上就是这样规定的。张苗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咱们改革一下试试看。”经过多次试验,他们找到了刀具的合理的几何角度。
张苗林和小组的同志们,就是以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仔细观察了生产车间使用刀具的情形,请教了各个工种的老工人,分析了生产中出现的各个难点,终于找出了影响刀具质量的原因。然后,他们对症下药地采取措施,革新技术,提高了刀具质量。原来一把刀子只能钻两、三个工件,现在能钻三十几个,工效提高了十倍,使刀具生产由被动转为主动。
七天虽短,收获很大。张苗林不仅在生产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难题,更重要的在思想上洗刷了唯心精神,增强了实践第一的观念。他和党支部其他成员一道,总结推广了群众管理的经验,健全了班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车间里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革命景象。
实 践 者 最 聪 明
近两年来,五车间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先后实现了六十多项重大技术革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大家谈起这些技术革新的成就,总要提起技术组长石其玉来。工人们说,石其玉和我们干在一处,想在一处,他出的点子就是管用。但是,也有人认为,石其玉的脑袋瓜本来就比别人聪明嘛!
究竟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石其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过去,石其玉在学校里是优秀生,毕业后又被留校当助教,后来调到第二机床厂,就进了厂里的技术大楼。论书本上的知识,他知道的不少,甚至连《工艺师手册》中许多数据都能背出来。那时,他觉得自己脑子很灵,只要更多地占有书本知识,就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有一次,领导上交给石其玉一项小型滚齿机的设计任务,他关起门来设计,满有把握地在亲手测绘的图纸上签了字,结果加工出来的零件无法装配。又一次,工人委托他设计一个同心芯棒,他认为这很简单,马上设计了一个。过了几天,工人把一个又粗又笨的铁家伙搬到厂门口,上面贴了一张大字报:“请看!这是芯棒还是大杠铃?”原来这就是按照石其玉的设计造出来的同心芯棒。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摧毁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技术人员纷纷走出大楼,跨进车间。一位工人拉着石其玉的手,亲切地说:“你们下来好,党需要你们,我们欢迎你们。一个人接触实际了,脑子就实在了,什么问题也就好解决了。”这一席话,石其玉既感到火辣辣的,又觉得热乎乎的。他决心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在实践中一切从头学起。
在和工人共同的劳动、生活中,石其玉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和工人之间的差距。就拿操作机床来说,结构、性能和原理,自己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操作起来笨手笨脚;工人虽说文化不高,但操作起来却是那样得心应手、熟练自如。在技术革新上,他同样感到自己相形见绌了。一次,有个工人采用移动尾架的办法加工一个零件,但质量达不到要求,问石其玉有什么办法。他思索了好久,无可奈何地说,我去查查资料看。当他翻阅了许多资料,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时,工人们已经在车间里创造出跟刀架的新办法。他越想越惭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自己确实幼稚可笑。
从此,石其玉更加自觉地深入实际,更加谦虚地向工人学习。去年五月,他们在向一个关键产品的旧工艺开刀时,碰到了难题。石其玉冲破了洋框框的束缚,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和工人一起摸索、研究,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成功地实现了这项重大革新。
石其玉在被选拔为技术组长以后,更注意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带好组里的技术人员。在丰富的斗争实践中,他和其他技术人员变得真正聪明起来了。他们和工人同志紧紧结合在一起,试制成功了气铆机,试验成功了无毒镀铜,采用了冲焊新工艺,使技术革新之花在整个五车间越开越盛。
新华社通讯员 (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从实践中增长才干——记南京第二机床厂新干部在三大革命斗争中茁壮成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