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风华正茂——记在北京部队生产建设部队锻炼成长的知识青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01月 -> 风华正茂——记在北京部队生产建设部队锻炼成长的知识青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01-24 00:00

风华正茂——记在北京部队生产建设部队锻炼成长的知识青年

第3版()
专栏:

风华正茂
——记在北京部队生产建设部队锻炼成长的知识青年
一九六九年春天,正当党的“九大”隆重举行的时候,从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到巍巍的大青山下,在纵横千里的黄河湾上,展现了一部改天换地的雄伟画卷:
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满怀豪情,从首都北京、黄浦江畔、东海之滨、长城内外,汇集到北京部队生产建设部队。他们在人民解放军的带领下,在边疆的土地上开荒种地,创办工厂,放牧牛羊,靠勤劳的双手,描绘着我们时代壮丽的画图;用火红的青春,谱写着我国青年运动光辉的篇章。
今日吞风饮黄沙 明日边疆彩虹挂
边疆的山山水水,是青年们向往的地方。但是,要一辈子在这里创业、扎根,就不能凭一时的热情,而需要坚韧的革命意志。战斗在黄河湾的知识青年们,在三年创业的艰苦历程中,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用双手给边疆的大地增添了无比的生气,他们自己在这场斗争中,对边疆的一草一木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牧羊姑娘李建花在这方面深有体会。
李建花生长在浙江省的温州湾,今年刚满十九岁。三年前,她从江南水乡奔赴边疆时,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心想边疆一定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的美丽地方。可是,她下车一看,沙丘不见边,荒凉无人烟,住的是荆笆搭的棚子,喝的是海子里的咸水,小李的心一下就凉了半截子。
党支部及时发现了小李的思想动向,便带领青年们到沙漠边缘地带的农村访贫问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她听到革命前辈为解放边疆的土地流血牺牲的光辉事迹,脑海里顿时翻腾起来了。她想,过去前辈们并没有因为这里荒凉而把它丢给敌人;今天,为什么自己一见这里荒凉,就想打退堂鼓呢?她对照边疆人民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找自己思想上的差距,逐渐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革命道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从此,李建花决心把青春贡献给建设边疆的壮丽事业。连队里有三百多只羊。在这里放牧,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小李要求拿起羊鞭。有的战友担心地对她说:“放羊要早出晚归,山上又有狼,你不害怕吗?”李建花笑了笑说:“时代不同了,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我们女同志也能办到!”党支部看她态度坚决,就把放羊的任务交给了她和另一个十七岁的女战士小袁。
在沙漠放羊,的确不容易。荒凉的戈壁滩上,水、草异常稀少。每天天不亮,李建花就和小袁带上毛主席的书,挎上干粮袋和水壶,赶着羊群穿过连绵起伏的沙丘,到二、三十里以外去放牧。春季,旱风一吹,她们脸上爆起一层皮,鼻孔干得直流血;夏季,沙丘晒得冒青烟,她们的双脚也被灼热的沙子烫伤了;冬季,狂卷吼叫的白毛风,把她俩的耳朵、鼻子冻得直流黄水。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不少同志心疼地议论:放羊的两位姑娘太辛苦了。李建花听后,乐呵呵地说:“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练。要改变边疆的面貌,不吃点苦怎么能行?”
初春,正是接羔的旺季,祖国内地已经春暖花开,但这里却滴水成冰。为了防止羊羔被母羊压死、冻死,她们夜里经常守在羊圈。一次,一只羔羊生下来后不吃奶,总是合着眼咩咩叫。小李经过仔细检查,发现小羊的嘴里长满了水泡。她听说白糖能败火,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白糖,冲水灌小羊。她还到兽医站弄来药水给小羊洗嘴。经过精心护理,这只小羊终于能活蹦乱跳了。如今,李建花已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放牧能手,她和小袁放牧的几百只羊,个个膘肥体壮,接羔的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她在放牧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工作,爱上了边疆。当她总结在边疆的战斗生活时,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人夸江南美如画,我爱边疆胜过它;今日吞风饮黄沙,明日边疆彩虹挂。”
下河方知水深浅 实践最能作回答
今日的黄河湾,人们都在传颂着知识青年们改天换地的先进事迹:在阴山脚下贫瘠的土地上,进行马铃薯有性杂交实验,解决了马铃薯的退化问题,亩产一年翻三番;在包尔套勒盖的沙漠滩上实行科学种田,获得了亩产皮棉八十斤的好收成,结束了“塞外不能种棉”的历史;在黄河岸边盐碱泛滥的不毛之地,大面积种植水稻获得高产……。
通过三年的革命实践,知识青年们深深体会到,只要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思想,就敢于立志革命创新路。这样,条件可以创造,技术可以学会,困难可以克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里,我们谈谈水稻“技术员”刘明吧。
刘明出身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从小在北京长大,过着舒适的生活,没有经受艰苦生活锻炼。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使他懂得了一条真理: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胜利。一九六九年,他才十六岁,就毅然决然地离开大城市,走上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他一跨进生产建设部队这个大学校,就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两条路线斗争教育,变得更加心明眼亮。他们连队在黄河碱滩上破土开荒时,社会上有人吹冷风说:“这个地方寸草不长,兔子跑到这里还挨饿,你们这些娃娃们想在这儿种地,真是瞎胡闹!”面对这些议论,小刘鼓励自己的战友说:“我们是毛主席的革命战士,有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什么困难也吓不倒我们。下河方知水深浅,实践最能作回答!”
第一年,他们试种了五十亩水稻。由于没有经验,到头来只收了半面袋秕稻,连种子都丢在了地里。面对这种情况,小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深深感到,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困难和曲折,干革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科学态度。于是,他和战友们认真进行调查,访问老农,阅读资料,总结了几条失败的教训。他在连队到处宣传自己的见解,讲得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
第二年,连队把小刘选进实验组,负责种试验田。这年他精心管理的八分一厘地水稻,收获了七百四十三斤。同时,他还对水稻的生长情况作了详细记载,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这块试验田就被人们称作“信心田”,小刘也被大家称作“技术员”。
去年春天,全连高举“农业学大寨”的旗帜,在“信心田”的鼓舞下,决心扩种水稻,争取大面积丰产。黄河刚开化,干部和战士们就上穿棉袄,下穿单裤,跳进水里,整秧田,育秧苗。小刘忙得更不得闲。
经过艰难曲折的努力,他们种植的大面积水稻长得粗壮翠绿,招人喜爱。可是,在水稻开始打苞的时候,却来了一场病虫害。个别稻田一片片发白,有的叶子发黄卷了起来,有的嫩芽刚长出来就干了尖。到底是什么病,他们一时辨别不出。战士们焦急地涌向连部,涌向实验室。
这一夜,实验室的灯彻夜通明。刘明和他的战友们把病稻秧一条一条地割开,用放大镜仔细进行观察。他们发现,在每根病稻秧中,都有一条乳白色的幼虫。他们对照有关书籍的插图,终于断定这是二化螟幼虫。于是,党支部立即动员全连战士连夜拌好药粉,第二天早晨就把全部稻田撒了一遍。两天以后,病区再没有扩大,一些发黄的稻秧也开始返青了。
他们战胜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险关。去年种植的四百亩水稻,终于夺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其中十几亩地亩产达一千一百一十斤。
黄河碱滩上试种水稻成功的消息,象春风一样吹遍了河套平原。参观访问的人们接踵而来。一位由天津小站来河套地区帮助试种水稻的老农,听了刘明的介绍后说:“好后生,讲得满在理,黄河滩真是大有作为的好地方啊!”
革命事业向前进 光荣传统永相传
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三年来,广大知识青年在生产建设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刻苦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继承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涌现出一大批路线斗争觉悟比较高的优秀战士,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挑起了革命重担,朝气蓬勃地带领群众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共产党员、某连副指导员阎玉梅就是其中的一个。
阎玉梅是包头市一个苦大仇深的老矿工的女儿。初中毕业后,她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第一个报名来到生产建设部队。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她进步很快,锻炼一年多,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常常把自己所做的各项工作,都看作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战斗,连里流传着许多阎玉梅“比别人特殊”的故事:
连里号召收工时捎回一把草,她总是挑回一大担;别人都用连里统一发的筐子挑粪,可她嫌小,硬是自己动手编了一副大号粪筐;有的人给家里写信时喜欢要点稀罕的东西,她却给爸爸写信要一把砍柴的斧头和捆草的绳子;有人主张对后进战士应狠狠地进行批评,她却耐心说服大家,主动去做后进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别人深夜都睡觉了,她还趴在煤油灯下学习,常常天亮时战友们发现她伏在笔记本上睡着了……
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阎玉梅作为连队的代表,到大寨参观学习。从此,她的胸怀更开阔了,她成了连队农业学大寨的带头人。
去年春天,她们连队播下的玉米、小麦破土出苗后,长得非常壮实,正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可是,这块地离连队驻地四、五里远,每天上、下工在路上要耗费许多时间。为此,阎玉梅和战友们向党支部提出要求,搬到地头的破羊号去住。
党支部决定派新任的副指导员阎玉梅,带领一个男战士排、一个女战士排,住到羊号去,负责那块九百亩地的田间管理。
说的破羊号,是几年前牧羊人修的避雨栖身之地,一面临路,三面环沙,顶篷漏雨,四壁透风。阎玉梅和战友们来到这里后,把羊号里多年的陈粪起出来,又靠着土墙搭了几间草棚,就把行李搬了进去。
开始,大家的情绪很高,每天天还不亮,草棚里就空无一人了。吃饭的时候,炊事员经常拿着锤子把铁条敲的当当响,还是不能把大家招呼回来。但是,住羊号毕竟不如住营房宽畅、舒服。羊号虽经整修,但仍是下雨地上一层水,刮风铺上一层沙,躺在被窝也能数星星。阎玉梅警觉到,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小韩是个活泼的小伙子,可是,有一段时间变得无精打采了。阎玉梅看到这种现象,便三番五次找他谈心。原来,小韩自幼生长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中,搬到羊号住以后,他觉得在这里干下去太艰苦,后悔当初不该来边疆,闹起了情绪。小阎弄清底细后,就同小韩共同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教导,畅谈了继承党的艰苦奋斗革命传统和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关系。经过多次谈心,小韩转变了。从这以后,他在艰苦的环境中自觉磨练自己,进步很快。上海新战友来到连队后,小韩主动找他们谈心,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鼓舞他们在边疆扎根。
庄稼长了几个月,阎玉梅和战友们在羊号里住了几个月。他们管理的那九百亩庄稼长得齐刷刷的,葱茏茂盛,棵棵都好象体现着这些青年人的奋斗精神。
后来,生产建设部队的田间管理现场会在他们这块土地上召开了。人们参观了这些知识青年们精心管理的庄稼,但他们所住的羊号更引人注目。老同志看着他们简陋而整洁的住处,不禁夸奖说:“我们的革命事业朝气蓬勃,滚滚向前;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啊!”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风华正茂——记在北京部队生产建设部队锻炼成长的知识青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