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欣欣向荣的边城——芒市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01月 -> 欣欣向荣的边城——芒市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01-29 00:00

欣欣向荣的边城——芒市

第4版()
专栏:

欣欣向荣的边城——芒市
在祖国西南边疆,有一座新兴的工业城镇,这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镇。
隆冬时节,祖国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边城芒市仍然青葱翠绿,一派南国风光。那一幢幢整齐的厂房,一排排高大的烟囱,一辆辆满载工业品的汽车往来奔驰,使这座边城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眼看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怎能忘记过去那凄凉悲惨的岁月!
在那万恶的旧社会,由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领主的野蛮统治和摧残,使这个美丽富饶的芒市成为中外闻名的“超高疟疾区”,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全镇原有五千多傣族居民,到解放时只剩下一千八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六十四的人还身带发疟后的脾脏肿大症。一九五○年四月,当人民解放军把五星红旗插到芒市镇的时候,从街头走到街尾,连个小铁匠铺也没有,更不用说什么工厂了。
解放后,芒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各族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使这里的地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如今,芒市已成为有近两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镇。
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发展壮大
当我们访问芒市镇的时候,座落在镇东北郊的芒市化肥厂,传出了提前一个月超额百分之三十五完成了一九七一年总产值计划的捷报。这个厂自一九六九年成立革委会以来,全厂各族工人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狠抓革命,猛促生产,已连续三年成为芒市地区工交系统的先进单位。
芒市化肥厂是在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建立起来的。为了改变边疆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这个厂的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生产出了这个地区的第一批化肥。可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借口“少数民族落后”“边疆特殊”,一刀砍掉了这个刚刚办起来的工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厂的各族工人在党支部和革委会带领下,彻底清算了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罪行,自己动手扩建厂房,更新设备,迅速恢复了生产。一九七一年,这个厂的工人,通过看书学习,批修整风,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他们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正确处理生产、扩建和新产品试验的关系,不但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化肥生产任务,还增添了烧碱、盐酸、漂白粉、九二○农药、味精、酱油等八种新产品。
芒市化肥厂的变化,是芒市地区整个地方工业的缩影。这里的大部分厂矿,都是一九五八年在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建设起来的。后来,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和干扰,许多厂矿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锻炼,特别是党的“九大”以来,各族工人在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下,以大庆工人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这个地区的工业迅速恢复起来,并获得了蓬勃发展。解放前,这里连一把锄头、一个土碗也要靠外地供应。现在,在自治州的广阔田野上已经有各民族工人自己制造的拖拉机在奔驰。芒市造纸厂生产的工业用纸源源不断地支援兄弟单位;芒市糖厂生产的机制白糖畅销许多地区;芒市食品厂加工的菠萝干和罐头供应了出口;芒市机械厂制造的发电机、变压器等产品装备了一个又一个农村水力发电站。在芒市周围的潞西县十二个人民公社里,就建成了小型水电站八十多座,装机容量达七千三百多瓩。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生产队通了电,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社员家庭安上了广播喇叭。远隔北京千山万水的傣族竹楼、景颇山寨、崩龙村庄,现在天天都可以听到来自祖国首都的声音。
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方向
一九七一年秋天,在芒市郊区的稻田里,一台稻麦割晒机在一台手扶拖拉机的带动下,正在“唰、唰”地割稻谷,割晒机所过之处,只见一排排金黄的稻谷整齐地睡倒在田野上,一亩稻谷不一会儿就收割完了。前来观看的各族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兴奋地赞扬说:“这是托毛主席的福,今后我们可以直起腰杆来割谷子了!”这是潞西县农具修配厂的各族工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周年而赶制出来的支农新产品。
潞西县农具修配厂是一个规模较小,技术和设备条件较差的工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它还是一个只有三盘炉子六个工人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党的“九大”以来,这个厂的革委会带领全厂工人坚持地方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方向,生产了大批深受各族贫下中农喜用的锄头、镰刀、犁头等小农具。一九七一年,他们又提出了试制稻麦两用割晒机的战斗任务。这时有人刮起了冷风,说“这么个小厂要造割晒机是妄想”。厂里也有些人信心不足。工厂党支部就带领工人们学习毛主席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教导,激发了工人们的革命斗志。他们不懂技术就边干边学,材料不足就用废旧材料代,经过三十五天的苦干,终于试制成功了两台稻麦两用割晒机,经有关部门审查鉴定后,投入了成批生产。
芒市的其他许多工厂也为支援农业机械化尽了自己的力量。芒市粮油机械修配厂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方向,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他们用自己制造的土设备,生产出了农村迫切需要的铁制碾米机、压面机、扬场机、粮食输送机和电动风车等质量好、价格低的新产品。芒市机械厂的工人为了支援农业,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不断提高设备技术能力,为县、社、队三级农机具修造网生产出了成套的机械和动力设备。几年来,由于芒市各工厂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方向,大大提高了附近农村的机械化水平。现在潞西县农村有百分之五十的生产队,用上了电动脱粒机、电动风车、扬场机和手扶拖拉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产队实现了碾米、磨面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结束了各族人民千百年来靠笨重的杵臼、脚碓碾米的历史。
一代新型的民族工人在茁壮成长
随着芒市地方工业的发展,各族工人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全镇现有职工人数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了二点三倍,等于解放时芒市傣族总人口的三倍。
在芒市机械厂的会议室,厂革委会副主任、傣族干部金老三同志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厂一年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和工厂的两条路线斗争史。金老三是芒市地区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人之一,他今年三十五岁,却已有十六年工龄。金老三出身于一个傣族的贫农家庭,他刚满十岁就被迫去给土司放牛,整整过了七年的奴隶生活。一九五六年,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党把他送到昆明学习。他怀着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了一名熟练的钳工,回厂后,他连年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一九五九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厂革委会成立时,他被各族工人选为厂革委会副主任。
象金老三这样的民族工人,在芒市还有很多。景颇族青年工人黄老三,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进厂的新工人。这个在景颇山上过惯了撵山打猎生活的小伙子,刚进工厂的时候,感到很不习惯。但在党组织和老工人的帮助下,他很快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决心为发展地方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为革命钻研技术,进步很快,现在已负责一个班组的工作。
新华社通讯员
(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欣欣向荣的边城——芒市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