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扎扎实实学大寨 闽清山区换新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01月 -> 扎扎实实学大寨 闽清山区换新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01-30 00:00

扎扎实实学大寨 闽清山区换新颜

第2版()
专栏:

扎扎实实学大寨 闽清山区换新颜
福建省中部山区,涌现出一个学大寨的先进单位——闽清县。
闽清县原是福建省的后进县。一九六九年秋季以来,闽清县革委会认真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带领全县人民扎扎实实学大寨,两年多时间发生巨变,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一九七一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六九年的五百零九斤增长到一九七一年的七百四十九斤,粮食总产增长百分之四十七;造林面积增长了三倍,木材生产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五;生猪饲养量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三;集体副业收入达四百万元,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了一百五十万元。两年来,这个县向国家提供了五千六百万斤商品粮,交售了大量木材、农产品、轻工业原料,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以点带面 推动全县
闽清县山峦层叠,山田面积占了百分之八十。这里山高水冷,自然条件较差。过去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三、四百斤。
闽清县革委会成立后,县领导成员一致认为,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才能迅速改变全县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抓好典型”的教导,认识到,要把大寨经验在闽清推开,就要先抓好本地学大寨的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县革委会在讨论如何抓点的问题上认识不完全一致。大多数成员针对全县后进队较多的特点,主张到阶级斗争比较激烈的单位去抓点;有的人认为,选点要选基础好的,这样的点容易抓,见效快,参观有看头,介绍经验有讲头。县革委会主要领导成员认为:要改变闽清的落后面貌,首先要破除县领导班子的懒汉懦夫世界观,树立愚公移山的雄心壮志。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回顾旧县委在平原地区一个大队抓点,给肥又给钱,粮食产量虽然上去了,但起不到以点带面作用的历史教训,使大家认识到,抓点是为了带面,不是为了图虚名,装好看。学大寨就要老老实实地学,扎扎实实地干,害怕困难,贪图安逸是学不好大寨,抓不出好点,改变不了闽清的落后面貌的。认识提高以后,县革委会根据全县三分之二是山区的特点,决定把点选在有代表性的池园公社柯洋大队。
地处海拔六百米的柯洋大队,是一个“三十六坡田挂壁,七十二沟地连天”的穷山村。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大队资本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粮食产量很低,是全县有名的“老大难”单位。一九六九年秋天,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带领宣传队来到了柯洋大队。他们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为纲,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发动群众揭阶级斗争盖子,整顿了领导班子,狠狠地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举办学习班,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提高了社员群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开展。柯洋大队社员群众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准备把单季稻改为双季稻。隆冬腊月,全队男女社员破冰锄田,苦干十五天,提前两个月锄完了一千零六十亩的烂泥田。开辟了七十多条排水沟,改造烂泥田。为了增加烂泥田的温度,开展了五次烧灰积肥运动,一个冬春,积灰肥十三万担。一九七○年,柯洋大队决心把早稻面积从一九六九年的一百八十亩扩大到一千三百五十亩。他们改变过去到山下育秧的老习惯,群策群力,在本大队创造了用牛粪育秧法,成功地育了一批一批的早稻秧苗。这一年,全大队的早稻获得大丰收,总产超过一九六九年全年的粮食产量。柯洋学大寨,一年大变样。一九七○年,全大队粮食总产比一九六九年增加一倍,达到一百一十三万斤,第一次做到了自给有余,向国家交售了十八万斤粮食,还兴建了水电站、综合加工厂、集体养猪场。
柯洋大队迅速改变面貌,促进了闽清县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全县迅速掀起了“远学大寨,近学柯洋”的群众运动。地处梅城山区的梅城公社樟洋大队,过去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一九七○年,大队党支部书记黄义川带领八个干部到柯洋大队参观学习,柯洋群众学大寨的革命精神和动人事迹深深感动了他们。原来他们以为樟洋生产上不去是因为自然条件太差所造成的,现在对照柯洋,联系本队,觉得樟洋山比柯洋低,气温比柯洋高,土质比柯洋肥,为什么柯洋的生产搞得好,樟洋的生产就搞不好呢?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学大寨。于是,他们放手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学大寨运动。这时,一小撮阶级敌人跳出来进行破坏。一个反动富农分子恶狠狠地攻击学大寨运动。大队党支部学习柯洋大队党支部狠抓阶级斗争的经验,充分发动群众,斗倒了这个富农分子,打击了阶级敌人,教育了干部群众,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使全大队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健康地发展。他们苦战四十五天,修通了一条多年没有修通的二十多里的盘山公路,便利了山区的交通,解放了大批劳力。接着又向烂泥田进军,向烂泥田要粮食!他们在齐腰深,过去人不能进,牛不能犁,长年积水的烂泥田里开出一条条深沟,把一丘丘锈水排出田外,把五百多亩烂泥田改造成能种双季稻的好田。一九七一年,这个大队的粮食生产在战胜严重干旱、虫灾的情况下,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三斤,跨过了《纲要》,跨进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行列。
学大寨、赶柯洋,把闽清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两年多来,全县五十多个后进大队中,有三十七个迅速改变了面貌,成为省、地、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一些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大队,通过学大寨,赶柯洋,也进步很快,粮食产量更上一层楼。
大搞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
闽清县领导班子成员从实践中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先进耕作技术。这要求既要破除因循守旧的老习惯、老方法,敢于闯新路,又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真地摸索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律。他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帮助社队建立了有贫下中农、干部、科学技术干部或知识青年参加的“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县农业技术部门经常举办短期训练班,帮助全县所有生产队培养农业技术员、病虫测报员、种子员、田间管理员等。现在,每个公社、大队、生产队都建立了“三田”: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形成了一个群众性农业科学实验网。
闽清地处山区,春暖迟,秋寒早,历来只种一季单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很低。因此,改革耕作制度,把单季稻改为双季稻,是这个县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小苗带土移栽可以提早季节,为双季稻的种植赢得时间,因此,培育推广小苗带土移栽是闽清山区大面积推广双季稻的一项重要措施。
为了推广这一增产措施,县革委会领导成员亲自在塔庄公社龙池大队搞试验田。一九七○年春天,县领导成员把全县一百七十多个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一批老农带到龙池,让他们亲自进行小苗带土移栽培育试验。县主要领导成员自己动手,搞了一丘小苗带土移栽和水秧试验对比田。夏收时,县领导成员又把全县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各地的老农请到龙池,现场参观,请他们亲自验收。试验结果,小苗带土移栽比水秧提前七至十天时间成熟,而且每亩多收了一百多斤。这一年龙池大队早稻平均亩产九百二十七斤,一季跨过了《纲要》,比一九六九年早稻平均亩产三百一十五斤增长近两倍。广大干部、群众看到小苗带土移栽确实能增产,都自觉地学习这种栽培技术,积极地在本地推广。现在,从平原到山区,全县都采用小苗带土移栽栽培技术,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随着双季稻面积大幅度扩大,小苗带土移栽栽培技术的推广,山区劳力紧张的矛盾突出了。县领导成员又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了采用早熟耐寒品种,并根据劳力、气候、土壤条件,交错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以及其他技术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山区种植双季稻引起的劳力紧张的矛盾,使双季稻面积有计划地一年比一年扩大。一九七○年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从一九六九年的九万亩扩大到十二万亩,一九七一年又扩大到十五万亩。
合理安排 全面发展
一九七○年上半年,县委和县革委会狠抓了粮食生产,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到粮食生产上去,影响了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这种苗头一出现就引起了县领导班子的注意。他们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改进了工作,切实加强了对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领导,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使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一)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闽清境内山多林茂,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发展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极为有利。一九七○年秋天,县主要领导成员在深入山区调查时,发现山野林间有许多芦苇(造纸原料),就组织全县社员群众,除留少数人抓好晚季田间管理外,其余劳力全部上山砍芦苇,搞“小秋收”,突击半个月,全县砍伐芦苇六万六千五百多担,收入十二万多元。县委还及时总结了东桥公社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加以推广,促进了全县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的发展。
(二)办好农村小水电,用电力发展社办、队办企业。闽清县水力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发展农村小型水电。县委和县革委会在发动群众办水电中,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土洋结合,因陋就简,用毛竹、大松树代替压力管,解决了一部分水电站设备。现在全县办起了一百一十四个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三千五百八十瓩,使全县全部公社和一百四十六个大队有了水电。
(三)合理安排使用劳力。劳力安排,在优先保证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机动的原则。农忙时除留少数副业专业队外,集中劳力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除留必要的劳力搞好田间管理外,组织大部分劳力搞副业生产;冬闲时,合理安排好农田基本建设和多种经营的劳力,做到两者兼顾,使农田基本建设和多种经营都得到发展。由于劳力安排上统筹兼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有很大发展。
(四)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闽清县委和县革委会在抓多种经营中,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不断排除“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使多种经营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扎扎实实学大寨 闽清山区换新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