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村大有作为——记回乡知识青年乔丰旺同群众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01月 -> 农村大有作为——记回乡知识青年乔丰旺同群众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01-30 00:00

农村大有作为——记回乡知识青年乔丰旺同群众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

第4版()
专栏:

农村大有作为
——记回乡知识青年乔丰旺同群众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古长城脚下的河北省万全县,人们热情地赞扬着回乡知识青年、“五·七”大队党总支书记、县委常委乔丰旺的先进事迹。他同贫下中农一起,五年内把一个贫困落后的生产大队,改变成为一个富饶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正确思想是斗出来的
“五·七”大队原来的名字叫旧堡,是一个拥有一千二百多户的大村。本来村里的生产就比较落后,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又推行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一时资本主义势力泛滥,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员们吃粮靠国家救济,花钱靠银行贷款。
一九六二年秋天,刚满二十岁的乔丰旺从县城高中毕业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正是旧堡大队重重困难的时刻。
乔丰旺要回乡参加劳动,在学校里是经过了一番斗争的,有的教师劝他继续留下准备考大学,有的说一个高中毕业生应该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这个贫农的儿子凭着朴素的阶级感情,牢牢记住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可是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呢,当时乔丰旺并不真正理解。他回到旧堡以后,看看队里的工作,群众的情绪,社员的生活,一颗热呼呼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他不相信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后悔不该回到这个家乡。这时,他很羡慕那些升了大学的同学,于是又重新抱起了那学过的中学课本,不积极参加农业劳动。
祖孙三代给地主扛长工的老贫农韩汝贵,看不下去了,找上门来严肃而亲切地对他说:“旧社会,咱穷人一个个都是睁眼瞎。解放后,毛主席给咱打开了学校大门,你才上了学,念了高中。你认为当庄户人不会有啥作为,想离开农村,这种思想可不对头啊!现在农村很需要你们这样有文化的青年人,你能和贫下中农一起把咱旧堡的落后面貌变过来,我看这就是顶大的作为!”
在部队服役的哥哥给他寄来了毛主席著作。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光辉著作里,给自己找到了一面镜子,毛主席说:“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在其未下决心为群众利益服务并与群众相结合的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
乔丰旺的脑子里象开了锅。他白天吃不下饭,夜里睡不着觉,两眼直呆呆地躺在炕上,回想着一幕又一幕的往事:他三岁上父亲死了,从那时起母亲拉扯着他们小哥儿俩,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苦难生活。解放后,靠国家助学金,他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破天荒地成为这个世代贫农家庭里的第一个知识分子。照理说,自己想的应当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把一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革命事业,可是回乡以后自己实际上想的是些什么呢?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乔丰旺惭愧地醒悟到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还没有下定为贫下中农利益服务并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决心。
他反复阅读毛主席著作里的教导: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
对!什么是一个青年人的理想?和全体人民一起艰苦奋斗,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成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理想!什么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方向?同工农群众紧紧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方向!
乔丰旺心里豁然开朗了,他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哪里农活重,他主动要求到哪里劳动。他把自己的一颗火热的心,全都贴在了旧堡大队的贫下中农身上。在“四清”运动中,他带头向阶级敌人作斗争。旧堡大队粮食单产一直很低,他带头创办了一个农业科学实验场,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一百二十多个,同群众一起摸索出了玉米、高粱、谷子在当地高产的一些规律。一九六五年,乔丰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被推选为大队贫协副主任、共青团总支书记。
抓住了路线这个纲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把乔丰旺推到了大队党总支书记和革委会主任的岗位上。
旧堡大队要改变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主要应该抓什么?乔丰旺从担任革委会主任以后,心里就在琢磨这个问题。他召集贫下中农座谈讨论,同新旧领导班子的干部一起总结历史经验。旧堡大队十年的发展过程是这样:一九五八年,在党的三面红旗照耀下,集体经济有了大发展。一九六二年前后,由于刘少奇一伙大刮单干风,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三年吃了国家一百二十万斤救济粮,贷款二十五万元。一九六五年,“四清”运动打击了一小撮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势力,集体经济有了新发展。文化大革命以来,彻底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集体经济又有了更大的发展。这十年的历史事实,使乔丰旺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时候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集体经济就发展;什么时候受到错误路线的干扰,集体经济就倒退。要改变旧堡大队的穷困落后面貌,必须狠抓两条路线斗争这个纲。
路线斗争的观念提高了,他发现旧堡大队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村里有不少个体手工业者,常年弃农经商,挑着担子跑坝上,并且说:“吃粮靠集体,花钱靠自己,有本事就能吃香的。”有些贫下中农也受了这种“技术铁饭碗,手艺吃遍天”的影响,想使自己的子女脱离农业劳动。
乔丰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分析,认为应该把这些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使他们为发展旧堡大队的集体经济服务。
乔丰旺把这些想法,同其他干部和贫下中农商量,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同意。于是他又到个体手工业者中去做工作,引导他们开展关于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辩论、批判,结果,九十多名个体手工业者,都表示要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发展旧堡大队的农业机械化贡献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带上自己的锤、凿、锯、斧等工具,自力更生办起了“五·七”综合厂。
“五·七”综合厂办起来以后,首先规定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在短短的几年里,他们从生产和修理小农具发展到试制成功脱粒机、铡草机、粉碎机、弹花机等中型农机具。到现在,这个综合厂共修造了中、小型农机具上万件,为大队积累资金八万多元。大队用这些钱购买了三台拖拉机,添置了几十辆胶轮车。看到这些变化,贫下中农高兴地说:“我们队里的‘五·七’综合厂,不愧是生产第一线的好后勤,农业机械化的突击手。”
过去,旧堡大队肥料缺乏也是影响粮食增产的一个障碍,而养猪少又是缺肥的重要原因。乔丰旺亲眼看见,许多贫下中农为了支援国家建设,为了给集体多积肥,迫切要求养猪,可就是买不起猪崽。为了扶植社员多养猪,乔丰旺就和其他领导成员积极提倡队里多养母猪,大力繁殖猪崽,低价卖给社员。现在,全大队平均每户有一点三头肥猪。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大队革委会成立以来,粮食亩产量增长将近一倍,实现了亩产跨《纲要》,每人平均产粮一千二百多斤。
他是一个好带头人
旧堡大队是个拥有四千三百二十多口人的大村队,大队和生产队主要干部就有二百多个。乔丰旺从几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领导好这么一个大队,首先必须有一个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化的领导班子。要建设好这样一个班子,第一把手的模范带头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白天看到,他裸背和社员们一起在地里劳动。
人们晚上看到,他聚精会神地在辅导干部们学习。
深夜,“五·七”大队的社员入睡了,他还坐在灯光下,对着毛主席著作静静地思考。
“五·七”大队里,人们称赞乔丰旺是一个“凉水浇头不打颤,狂风吹身不动摇”的刚强铁汉。
一九六七年夏天,“五·七”大队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大旱,玉米叶子闭门了,干得唰唰直响。一个下午,乔丰旺和社员们正在锄玉米。忽然,从西北方向来了一大片乌云。霎时,乌云飞到了人们的头顶,只听风吼雷鸣,瓢泼大雨倾泻而来。大家都在想,最好发一场洪水,把它引到地里痛痛快快地灌一次,才解决问题哩!
“你们快进场屋,我去看洪水下来了没有?”乔丰旺说着就披上一条破麻袋,朝着雨来的方向跑去。
洪水果真下来了,它象脱缰的烈马,在河滩里奔驰着,咆哮着。乔丰旺眼看着,事先修筑在这片干涸河滩的前四道拦水堤,接连都被冲毁了,最后的一道也面临着被冲毁的危险。这道拦水堤如果再被冲毁,一场比油还要贵重的洪水就会顺着河道白白跑掉。乔丰旺弯腰抱起一棵砍倒的树干,扑通一声跳进齐腰深的水里。他吃力地骑在树干上喊着:“快来堵!快来堵!”话刚落音,一个浪头向他打来,连人带树干一块被冲走了。
社员们沿着河渠边跑边喊:“小乔!小乔! ……”“别管我,堵水要紧!”他在二十来米远的地方,扒着一根树枝上了岸。社员们一齐跳下水去,肩并着肩,手挽着手,筑成了一道人坝,阻挡着洪水对最后这道拦水堤的冲击。就这样,他们连续战斗了十多个小时,使二百七十多亩玉米地全部浇了一次洪水,夺得了大旱之年的大丰收。
乔丰旺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一次,他在大队办公室的床底下,发现了一只空酒瓶。一问,原来是几个支委凑钱喝了一顿酒。于是,他就联系“四清”运动前某些干部由于吃吃喝喝犯错误的教训,诚恳地对这几个支委进行了帮助。
老支委袁玉工作勤勤恳恳,但就是不爱学习,光凭老经验办事。一天乔丰旺找袁玉谈心,对老袁说:
“我们干革命工作,光凭朴素的阶级感情,光凭老经验办事可不成,只有提高路线斗争觉悟,才能把工作搞好。要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就得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这一席话,说得老袁直点头。
打这以后,老袁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不识字,就请别人给他念,帮他学习。他不仅自己刻苦学习,而且还能组织其他干部坚持学习。有一个时期,大多数支委都到大队水利工地劳动去了,家里只剩下三个支委,有人说:“人不多了,学习停一停吧!”老袁说:“只要每天吃饭,学习就不能停。咱们当干部的不学习,就会偏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怎么能带领群众前进呢?”在乔丰旺的帮助下,老袁抓紧学习不间断,路线觉悟有了显著提高。
有一个生产队长在工作中碰了钉子,想撂挑子。党组织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个支委主张干脆撤换算了。乔丰旺问他:“你和他谈过心没有?”那个支委回答说:
“我知道他的脾气,谁去说也没用!”乔丰旺不同意这个支委的意见,他对大家说:“对于干部的调配问题,要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还是应该先和他谈一谈心。我们要团结犯错误的干部一道工作,决不能动不动就滥用职权撤换人,这样做对革命事业没有好处。”在同志们的帮助下,这个生产队长终于转变过来,不仅干劲十足,而且工作方法也有了很大改进。
* * *
现在,人们一走进“五·七”大队,首先看到的是一片人欢马啸、五谷丰登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都在为国家和集体的事操心出力。街道中心,布满了大队举办的各色各样的加工工厂和服务作坊,机械、铸造、铁工、木工、医药、粮食加工以及理发、缝纫样样齐全。适龄儿童都上了学,在本村就能读到中学毕业。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以后,自种中草药,做到了免费看病。村西北有大片的果园、林场和农业科学实验场。文化大革命前全大队只有几十匹骡马,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百三十多匹。去年的粮食总产,比一九六六年提高了将近一倍。近五年来,除了向国家提供一千多万斤商品粮,队里自己还积累了一百二十多万斤集体储备粮。
“五·七”大队的这个巨变,正在召唤着广大知识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的确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本 报 通 讯 员
《河北日报》记者
本 报 记 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农村大有作为——记回乡知识青年乔丰旺同群众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