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塞上煤城——石嘴山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02月 -> 塞上煤城——石嘴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02-29 00:00

塞上煤城——石嘴山

第2版()
专栏:

塞上煤城——石嘴山
座落在贺兰山麓、长城脚下、黄河岸边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一对对现代化矿井延伸地下,一座座高大的烟囱耸立在天空。这个解放以前只有二三百户人家的破落小镇,正在建设成为以煤炭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展现出一幅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图景。
今天的石嘴山,拥有一百六十多个大、中、小型工厂、矿山,除了煤炭工业以外,还相应地建立起了炼铁、钢材加工、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陶瓷、玻璃、建筑材料、食品和粮食加工等工业。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四通八达,源源不断地把煤炭和其他工业产品运往祖国各地。市郊区的荒滩原野上,出现了一批农场、林场和果园。
广大回族和汉族人民看到石嘴山的变化,欣喜地说:“这一切都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都是毛主席和共产党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的幸福!”
打开“宝库”献人民
多少年来,石嘴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荒滩人烟少,风吹沙石跑;山上不长草,肚里尽是宝。”的确,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地下宝库”,蕴藏着煤、铁矿石、石灰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和沙金等,煤的储量尤大。可是,解放以前这里十分贫穷落后,只有一个小煤窑和一个烧粗碗、瓦盆的小瓷窑。
一九四九年,石嘴山解放了。广大回、汉族劳动人民翻了身,成为这里的主人。他们决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开地下“宝库”,把矿藏献给人民。
一九五三年,国家派来了第一支地质勘探队,三年后,石嘴山便开始了现代化的建设。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随着祖国西北大动脉——包兰铁路胜利通车,石嘴山更加沸腾起来了,成千上万来自东北、华北、华东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满怀革命豪情地汇集到这里,和当地回、汉族兄弟一道,组成一支建设大军,担负起建设石嘴山的光荣任务。
在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各方面的支援下,现代化的矿井在石嘴山建成了,旧社会的“煤黑子”、羊倌、纤夫,成了这里解放后的第一代煤矿工人。下井的第一天,他们看到来往如梭的电机车,明亮宽敞的巷道,乌黑铮亮的煤炭,不由得回想起旧社会“煤黑子”的悲惨生活,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满怀激情地表示:“要用自己的双手把埋藏万年的煤炭开采出来,造福于我国各族人民。”接着,回族矿工金明、王玉龙,汉族矿工董福荣等,就抱起电钻,开始向煤海开战。
十多年过去了,石嘴山解放后的第一代回、汉族矿工,已经为国家创造出大量财富,但是,他们的英雄气概不减当年,革命斗志越来越旺。董福荣今年五十来岁了,还在井下开着联合采煤机,为革命战斗不息,发挥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王玉龙年老体弱,组织上照顾他在井上工作,他便送儿子下井,接老一代矿工的班。他儿子下井那天,他讲述了自己一家在旧社会的苦难经历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讲述了矿山建设的历史,再三教育儿子要为革命采煤。他儿子记住他的话,也象父亲一样热爱煤矿,朝气蓬勃地战斗在井下,成为新一代的好矿工。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如今的石嘴山有了几十口矿井,还有露天煤矿,初步形成了出产原煤、洗精煤、制造多种煤矿机械的煤炭工业体系,其他工业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艰苦奋斗创新业
石嘴山的工业,是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以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建设起来的。
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石嘴山时,这里是一穷二白。但他们不畏艰苦,在长城脚下,住帐篷,睡地窑,安营扎寨,常常早晨起来时被子上覆盖了一层沙土或雪花。没有水喝,他们就化冰饮雪。矿井建设工人,扛着钢钎、大锤,拉着设备,开到施工现场,一锤一锤地打出了第一口矿井。地面建筑工人顶着遮天盖日的黄风,烧石灰,制砖瓦,采石子,劈山填沟,修路筑坝,建起了大片厂房和住宅。在海拔两千米的高山上建设露天煤矿的工人们,为了迅速把电铲运上山顶,采取“蚂蚁搬泰山”的办法,把大机械拆开来,星夜抢运,搬到了现场。为了实现大爆破,他们把二百多吨炸药背上山,一次爆破就削平了一座山头。
在发展煤炭工业的同时,石嘴山的建设者们利用当地资源,自力更生地建设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排除了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过去一度被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扼杀的“小土群”工厂重新建设起来,新的“小土群”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过去被砍掉的石嘴山玻璃厂,由二十多名回、汉族老工人带头,克服重重困难,在过去的废址上重新建成,恢复了生产。现在,这个厂已生产出十多种规格不同的产品。新建的炼铁厂,是由十多个单位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建设起来的。现在已经建成了两座小高炉,每天铁水奔流,所产的生铁,供应地方工业制造各种机械和人民生活用品。街道妇女也在兴办“小土群”工业当中积极发挥作用。有三名家庭妇女看到煤矿和其他工业需要钢丝刷子,就串连其他一些街道妇女,办了一个小厂,利用大厂的边角废料,生产出三十多种刷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力量。在中共石嘴山市委和市革委会的领导下,近两年来,石嘴山市就兴办了小型工业企业一百零九个,增添了产品一百多种,既支援了工农业的建设,又丰富了市场供应。
团结战斗奏凯歌
石嘴山建设的历史,是一部回、汉族人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战斗的历史。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回族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同汉族兄弟团结战斗,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来自六盘山区的回族青年陈志贵,一到矿山,就和来自大同煤矿的汉族老矿工勾进德并肩战斗,结成战友。勾进德第一课就给陈志贵讲述旧社会矿工的苦难生活,回顾大同煤矿“万人坑”的悲惨情景,讲新中国煤矿工人的光荣和幸福。陈志贵在老工人帮助下,爱上了采煤这一行。几年来,陈志贵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现在和勾进德一起担任了一个采煤队的领导工作,共同领导工人们抓革命、促生产,不断作出新成绩。
在石嘴山还传颂汉族矿工郝珍的英雄事迹。郝珍是石嘴山第二矿务局三矿的矿工,一次在井下劳动时,为保护回、汉族阶级兄弟的生命安全,抢救国家财产而英勇献身。党组织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郝珍的革命精神鼓舞下,广大回、汉族工人学英雄的思想,创英雄的业绩。第二矿务局三矿五十四岁的回族老矿工马占德,是郝珍生前的师傅。郝珍一进矿,就向马占德学习工人阶级的好传统,学习采煤技术。今天,马占德又以郝珍为“师傅”,带领一批回、汉族青年工人,学习郝珍的革命精神。一次,大断层把采煤工作面下部切断,工人们就搭架板、树人梯,从断层上部打通道。这时,马占德对青年工人说了一声“这里危险,我上去!”就抱起电钻,登上了人梯。在全班的密切配合下,很快排除了险情,胜利完成了任务。
黄河水在奔流不息,石嘴山在胜利发展。广大回、汉族人民牢记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教导,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昂首阔步地继续前进。
石嘴山市革委会通讯组
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塞上煤城——石嘴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