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冬天里的春天——北京近郊菜区记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02月 -> 冬天里的春天——北京近郊菜区记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02-29 00:00

冬天里的春天——北京近郊菜区记事

第4版()
专栏:

冬天里的春天
——北京近郊菜区记事
北京的冬天,各个菜市场里却是一派春色。一排排货架上,青嫩的韭菜、扁豆,翠绿的黄瓜、大青椒,粉红的西红柿,呈现着悦目的色彩。这些本来在春夏季节才能上市的蔬菜,经过京郊菜区社员群众的精心培植,在这严冬季节里也连续不断地供应了首都人民的需要。
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蔬菜,都是京郊菜区社员群众从温室里种出来的。以生产蔬菜闻名的四季青人民公社,现在就有温室一千三百多间,超过了解放初期全郊区所有温室的总和。
用温室生产蔬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我国汉代就已应用火室(温室)栽培园艺作物了。但是在解放前,京郊的温室很少,而且又小又矮,油纸糊的窗,日照量不充足,蔬菜产量低,价格高。解放后,郊区贫下中农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康庄大道,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温室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玻璃代替了油纸,温室也高大了。同时,电闸一合,电井里的清水就哗哗地流进来灌溉。一到夜里,电灯通明,菜农们再也不用一手莳弄蔬菜,一手打着灯笼了。
首都菜区社员还试验成功用塑料薄膜阳畦在冬季为北京居民生产更多的新鲜蔬菜。在菜地里罩上弓形的塑料薄膜罩,就可以造成一个气温在摄氏二十多度的“小天地”,这里能够长出鲜嫩的芹菜、茴香、小油菜和香菜等蔬菜来。这种塑料薄膜阳畦比温室生产蔬菜成本低,更便于大面积发展。由于有了温室和塑料薄膜阳畦,现在四季青公社冬季生产蔬菜的数量达到二百五十万斤,比上一年度增加一倍半,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五倍;蔬菜品种也从过去的十三种增加到二十五种。
京郊菜区许多人民公社也象四季青一样,冬季蔬菜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目前全郊区有温室八千八百多间,比一九七○年显著增多;罩有塑料薄膜的阳畦一千一百多亩,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加十倍。现在全郊区冬季生产的新鲜蔬菜有四十多种,比一九七○年又增加十多种。这些新品种,有的来自南方,有的“老家”是边疆,有的还是从国外引进的。京郊菜区社员群众在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充分供应首都市场需要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九七一年,京郊菜区向首都市场提供的蔬菜,按城市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一点一九斤。全年上市品种达到一百多种。
为革命种菜的人们
首都冬季蔬菜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同用为革命种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武装起来的郊区贫下中农的努力分不开的。京郊菜区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蒲黄榆生产大队的革委会副主任王福旺,就是这些贫下中农中的一个。在他的带动下,这个大队一九七一年第一次在冬季里种出了韭菜和芹菜。
那是一九七一年春节前,王福旺来到和他们订有产销挂钩关系的西河沿菜站,一进门就见到货架上摆着许多韭菜,很受顾客的欢迎。王福旺心里纳闷,想:“我们生产大队没有供应韭菜啊!”菜站的同志看出他的心事,马上说:“群众很喜欢韭菜,这是从别的菜站调来的。”
“别的大队能生产,我们为什么不能生产?”王福旺在回队的路上琢磨着这个问题,决心要让自己的队里也在冬季生产出韭菜来。一天,他和生产队的队长、技术员一起到东单、西单、朝内等六、七个菜市场参观,最后又到西河沿菜站展开讨论。他们回队后就举办老农和技术员学习班,交流冬季生产蔬菜的经验,决心淘汰不受群众欢迎的品种,增加新鲜品种,更好地供应首都人民的需要。
这样,蒲黄榆大队终于在冬季种好了韭菜。他们搞起了温室,固定了专人来种这种菜。老农技术员住到了温室里,日夜守护着娇嫩的菜苗。当人们熟睡时,他们一夜起来几次看炉火。天变冷了,马上把蒲席加盖在玻璃窗上,挡住寒风侵袭,想方设法保证韭菜长好。经过他们精心管理,这些韭菜抗过了风雪严寒,一茬茬地上市了。冬季里这个大队不仅连续有韭菜上市,还生产出盖韭、韭黄、蒜黄、青蒜、黑白菜、豌豆苗等二十多种新鲜蔬菜,比以往增加了十多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科学种菜闯新路
京郊菜农为了实现蔬菜生产的四季常青,努力搞好科学种菜。
大青椒是市场上很受顾客欢迎的一种菜,但是过去一年只种一茬,最多供应两个月。小红门公社龙爪树大队十一生产队阳畦技术员韩凤海一直在琢磨:怎样使大青椒能安全过冬,给首都冬季的菜市场增加一种新鲜品种。
韩凤海是和菜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贫农。他觉得为首都人民冬天吃鲜菜做出新的贡献,这是自己的责任。他听说大青椒在南方是多年生植物,到了北方受气候影响变成了一年生。从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他也发现大青椒的茎秆老棒,近似木本。他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的教导,决心要给大青椒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在北方从一年生再转化为多年生。到了秋天,他留下了一畦大青椒没拉秧,盖上塑料薄膜让它过冬。第二年春天打开一看,大部分已经冻死,只有六棵活着。为了不占菜畦,他把这六棵青椒移到自己院子里。有的人半开玩笑地说:“算了吧,要是大青椒能长两年,你韩老头就能活两辈子了!”韩凤海回答说:“咱虽说活不了两辈子,可是为了革命,一辈子就是要干两辈子的事。”六棵大青椒就在他的院子里长着。韩凤海适时浇水、施肥,精心管理,使六棵老根大青椒过冬成活了。秋后,他又留下一分二厘土地的青椒根子,增加了新的管理措施,结果全部安全过冬,棵棵结满了青椒。到今年一月底,这些越冬青椒已经收了二十二次,共有一千八百多斤,折合亩产一万五千多斤。韩凤海试验成功的经验,在菜区很多社、队推广了。阳畦里每棵青椒都结下五、六个喜人的大青椒。
京郊南苑公社蒲黄榆大队、芦沟桥公社三路居大队、玉渊潭公社试验站等单位的技术员和社员群众,同韩凤海一样,都在努力搞好科学种菜。经过他们精心试验,江苏的瓢菜,广州的苔菜,山东的鲜姜和四川的榨菜,如今都在北京郊区生长起来了。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冬天里的春天——北京近郊菜区记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