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04月 -> 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04-29 00:00

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第2版()
专栏:

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青岛台东中学是一九五八年创办的城市民办中学。十三年来,我们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方针,自己动手修建的校舍可以容纳二十个教学班,校办工厂厂房四百五十平方米,校办农场有土地四十余亩,果树五百余棵。校办工厂设有冲压、钳工、机修三个车间,各种机器三十余台。学校劳动基地可以同时安排三个教学班学工、学农。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受到了工人、贫下中农的欢迎。
一九五八年学校刚开办时,没有校舍,我们就利用分散在几个地方的几间破民房、破庙和一个草棚做教室;没有课桌,就用一块块长木板,钉上四根木棍,或垒起泥坯当课桌。虽然困难很多,但革命师生说:“环境越艰苦,越能锻炼我们的意志!”这时,社会上的一小撮阶级敌人说什么“民办民办,破破烂烂,前途暗淡,不如解散。”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建设学校的信心,针锋相对地提出:“民办民办,穷则思变,自力更生,鸡毛上天!”坚决回击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使学校越办越好。
一九六二年,学校发展到十七个班,教师也由原来十一人增加到三十七人。这时,混进教师队伍的坏人,借解决学校经费开支问题,想让资本家出来办学,参与学校的领导。革命师生坚决抵制了他们妄图篡夺学校领导权的阴谋。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一类骗子刮起无政府主义妖风,阶级敌人趁机制造停工停产事故。革命师生遵照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坚持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坚持厂校挂钩,坚定不移地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顶住了这股歪风,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学校的许多学生是过去不能进公办学校上学的工农劳动人民的子女。为了不向国家伸手,又不增加工人、贫下中农的经济负担,我们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一方面与工厂挂钩,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一方面自力更生办工厂。开始,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三无资金。有人想伸手向国家要钱,要设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决心修旧利废创办工厂。我们从一把锤子、一个砧子和一个破架子,发展到现在初具规模的小工厂,还办起有四十多亩地的农场。这不仅解决了全部办学经费问题,而且为实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条件。学校不但不再向学生收学费,而且免费给学生发毛主席著作、课本和笔记本。
一九六五年秋,入学新生增多,为了解决教室不足的问题,区里拨给我们学校一千八百多元的基建资金。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经大家研究,认为这笔钱应当用于国家建设急需项目。我们退回了这笔款,师生一齐动手,利用旧废料,盖起了两个大教室。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革命师生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更加坚定了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走自力更生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接纳更多的工人、贫下中农子女上学,国家拨给我们学校五万元盖校舍。但革命师生发扬“抗大”办学精神,不当伸手派,仍然没要国家一分钱,用参加劳动的收入和勤俭节约的钱,盖起了新校舍。
不久前,为了扩建校舍和校办工厂,师生们自己动手建窑场,烧出九万六千块砖,解决了建筑材料的困难。
学校办工厂、办农场,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生到农场、车间劳动,首先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通过劳动锻炼,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在教学上,我们充分利用校办工厂、农场的有利条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一年级工业课讲到杠杆时,就把课堂搬到工厂,让学生面对实物,请工人师傅讲课,课后进行实际操作。有的学生学习了电工部分后,自己能制造舌簧喇叭和幻灯机。
山东青岛市台东中学党支部


查看完整版本: [-- 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