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战斗在黄河大堤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10月 -> 战斗在黄河大堤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10-29 00:00

战斗在黄河大堤上

第3版()
专栏:

战斗在黄河大堤上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过去,在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它得不到治理。中、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洪水泛滥。每到汛期,洪水卷着泥沙,横冲直闯,整座城市被吞噬,许多河道被侵夺,无数的村庄被掩埋在淤泥和荒沙之中。
如今,尽管黄河依然在奔腾咆哮,但却冲不破两岸大堤的束缚。这条被称作“泥龙”的巨流,正在被人们驯服。
坚固的“水上长城”
最近,我们在河南、山东沿着黄河跑了上千里。两岸大堤平坦宽阔,就象林荫大道。河南境内的堤段,大都有五、六米高,越往下走,堤段越高,有些堤段高达十米以上。七百多公里的“地上河”,高高地“架”在华北大平原上,全凭这黄土筑成的雄伟坚固的大堤从两岸把河水托住。
但是,二十多年前的黄河大堤,全然不是这般模样。一九三八年,国民党反动派炸开花园口,黄河向东南改道,下游堤防连年失修,千里大堤,千疮百孔,部分堤段几乎漫成了平野。
“现在的黄河大堤是我们用肩膀挑起来的!”曾多次被评为“筑堤模范”的郭绪岭豪迈地说。还在解放战争中,黄河下游沿河解放区的人民,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复堤斗争。郭绪岭是复堤运动中一个土工队的队长。从一九四六年开始,接连十几个冬春,他都带领民工上堤运土。有一年,为了赶在洪水到来之前把大堤加高培厚,他挑着二百多斤重的土,爬越二十多米长的堤坡,每天往返一百六、七十趟。肩磨破了,也不松扁担。为了早日把大堤修好,成千上万的土工队、硪工队开展了红旗竞赛,千里筑堤工地,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局面:山东省鄄城县一个土工队员刚刚创造了每天推土二十五立方米的纪录,河南省武陟县一个农民又以每天推土四十八立方米的新成绩,震动了全河。
二十多年来,河南、山东两省每年冬春都有三、四十万人参加修堤战斗。他们动用了土方三亿八千多万立方米,来加高培厚下游堤防。经过大规模的筑堤运动,雄伟的黄河大堤成为抵御洪水的屏障。为了防止激流对土堤的直接冲刷,人们还动用了九百四十多万立方米的石料,沿着河堤,筑了五千多道控制河水流势和保护堤岸的石坝,这就是“黄河险工”。
在山东艾山附近,我们参观了全河著名的东阿县井圈险工。这里,两山对峙,河道狭窄,是下游的“葫芦口”。汹涌的黄水,遇到对岸群山的阻拦,打着漩涡,直向大堤扑来。只见一条直插河心的石坝,劈开浪头,把激流挑送到远离堤岸的地方。当水头再次折回来危及堤岸时,又被下游几十道齐头并排着的石坝托开。
这些雄伟的护岸工程,是常年战斗在黄河大堤上的工程队员们亲手垒砌起来的。东阿工程队的砌石能手苏树立,是一九四七年参加黄河修防工作的老工程队员。他家住黄河边,身受黄水害。参加工作以后,每年春修时,他都要多垒几方石头,为治黄事业多贡献一份力量。曾经出席过全国群英会的梁山工程队队长张广太和全队职工,为了提高石坝质量,精心设计了许多检验工程质量的用具。他们筑起的一道道石坝,口齐、缝严,外表没有“坝面洞”,坝身没有“燕子窝”。今年春修时,他们对所辖堤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两段乱石坝质量较差,就全部拆除,重新砌垒,加固了根石,整修了坝面,使大堤更加坚固。
近几年来,黄河下游人民加固堤防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河南省武陟县,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用柴油打锥机对堤面进行锥探。每隔一米,就钻一个眼,发现较大的洞穴和裂缝,就往里面灌泥浆,加固堤防。到目前,下游已经锥探了八千多万眼,清除了许多堤身隐患。在河南花园口、山东历城等地,人们还把黄河水引到背河堤脚的低洼地带,利用黄水中的泥沙,逐渐把堤基加宽加厚。现在,黄河下游已有三百二十多公里长的堤段进行了背河放淤,大堤背河一面的堤脚大都淤高了一米以上。千里大堤,真正成为坚固的“水上长城”。
千里大堤的护卫者
在漫长的堤线上,差不多每一公里都有一到两名专职护堤员。他们象坚强的“卫士”,日日夜夜,守护着千里大堤。
在山东郓城县李集公社刘浩大队的堤段上,我们访问了六十三岁的护堤员罗明山。罗明山担任护堤员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这些年来,他吃在堤上,睡在堤上。他说:“党把千里大堤交给咱,是对咱的信任,咱得把心贴在大堤上。”罗明山护的这段堤,紧靠险工和渡口,过往车辆多,人踩车压牲口踏,因此,他一有空,就从堤脚往堤上背红淤土,修补堤面。他听人说葛巴草能防雨防浪,就背起篓筐,带着干粮,到沿堤各村挖葛巴草,一墩一墩移栽到堤坡上。现在,这一段都种上了葛巴草和茅草,大堤象披上了“簑衣”。他还沿堤栽了杨柳树。去年二月,他上堤修剪树枝,不小心,从树上滑了下来,摔得昏了过去。领导上把他送到了医院,但他没等痊愈,就出了院,拄着拐杖,坚持在堤上巡逻。
在堤防战线上,象罗明山这样把心贴在堤上的人,到处都可以碰到。河南省中牟县刘集公社万滩大队护堤员石金榜,把大堤当成家。天阴下雨,别人往家跑,他往堤上跑。风天,他怕刮倒树木,雨天,他怕冲毁堤面,十冬腊月,漫天风雪,他怕刮断沿堤电话线。天气越坏,他护堤越是尽心。
沿河许多社、队也都把守护大堤看成是自己的义务。他们说:“住边疆,保国防;住河边,守堤防”,“保护大堤,人人有责”。山东省菏泽地区沿河各社、队都建立了堤防管理组织,制订了“护堤公约”。广大社员自觉地护堤、护树、护电线、护防汛料物、护沿河水利设施。这个地区所辖的五百九十里堤段,堤面平整,树草繁茂。
在护堤员和广大群众的精心养护下,千里大堤换上了新装。大堤上下,除堤顶留出七米宽的交通道外,全部被青草覆盖着。临河堤脚栽上了防风防浪的柳丛和柳树,背河堤脚营造了用材林和经济林,全河大堤现有树一千九百二十多万株。解放以来,沿河群众共捕捉獾、狐、地羊等害堤动物七十多万只,加强了对大堤的保护。
“人防”是最有力的堤防
黄河两岸有句民谚:“有堤无人,等于无堤。”这是说,“人防”比“堤防”还要重要。
我们从大堤上经过的时候,“秋汛”还没有过去,堤顶上堆放着一垛垛防汛用的黄土和块石。沿河社队组织了防汛基干民兵连和抢险堵漏队。有的地方还把这些防汛队伍分成一、二、三线,由省、地、县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一声令下,就能迅速开赴“前线”。
这是同洪水作斗争的“千军万马”,这才是保卫黄河的最有力的“堤防”。在同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搏斗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这支“人防”大军的威力。
一九五八年,河南省郑州花园口出现了二万二千三百秒立方米的特大洪峰。花园口以下沿河堤段的水位普遍超过了防洪保证水位。山东境内河道较窄的堤段以及东平湖堤线,滔滔黄水几乎与堤顶相平。但是,在二百多万防汛大军的守护下,千里大堤全线固若磐石。山东堤线上的上百万军民,在“水涨一寸,堤长一尺”的口号下,争分夺秒地投入了抢修子堰的战斗。经过一昼夜的突击,修成了六百多公里长的“堤上堤”。沿河虽然发生了多处险情,但由于抢护及时,迅速化险为夷。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一九三三年,出现过一次比一九五八年还小的洪峰,但从河南温县到长垣,二百多公里的堤段内,决口竟达五十多处,淹没了冀、鲁、豫等省的六十七个县。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照。
在坚强的“人防”大军面前,不仅洪水低了头,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凌洪也被战胜。
一九七○年一月下旬,山东济南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凌洪威胁。当时,气温偏高的河南省河段已经开始解冻,几千万立方米的冰凌,伴随着数亿方的洪水,疾速地向山东河道推进。这时,济南附近的河道仍然结着厚厚的冰层,上游涌下来的冰块,冲不破坚冰的“封锁”,堆集凝结,形成了巨大的冰坝,阻塞了河道,洪水陡长五、六米,部分堤段的水位超过了一九五八年的洪水位。在危急时刻,全市组织了六千多名防凌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一道,参加了守护大堤的战斗。
为了给开河创造条件,济南市防凌指挥部决定在守堤的同时,炸开溜道。人民解放军济南部队抽调了两个炮兵连担任主攻任务,各工厂、企业和沿河民兵一千多人组成的十六个爆破队,协同作战。他们冒着刺骨的寒风,脚踩冰凌,战斗了三天三夜,按时完成了十四公里溜道的爆破任务,为凌洪开辟了下泄的通道,保证了堤防的安全。
在旧社会,千百年来,黄河一直给人们带来灾难。据史料记载,解放前的二千多年中,下游决口一千五百多次,较大的改道二十六次。水灾波及的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纵横二十五万平方公里。解放以后,在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千百万治河大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黄河这匹脱缰的野马被套上了缰绳,“三年两决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战斗在黄河大堤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