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坚持科学种田的知识青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11月 -> 坚持科学种田的知识青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11-29 00:00

坚持科学种田的知识青年

第4版()
专栏:

  坚持科学种田的知识青年
黑龙江省松花江畔的宾县新立公社新立四队的下乡知识青年,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和贫下中农一起坚持科学种田。全队粮、豆总产量由一九六四年的九万斤,上升到一九七一年的四十九万斤,亩产由一百二十八斤提高到六百九十五斤。几年来,他们向国家和兄弟社队提供良种近一百万斤,集体储备粮食八万多斤。
    为革命培育良种
一九六四年八月,宾县城镇的几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关于“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的号召,到新立大队第四生产队插队落户。下乡不久,知识青年们就投入了秋收的战斗。收割完毕,一百多亩大豆平均亩产才一百二十多斤。
这里的大豆产量为什么这么低?大豆能不能高产呢?知识青年们思考着这些问题。一天,他们去请教老队长、共产党员苗荣华。老苗说:“最近我也在想这件事。我琢磨,咱们队大豆产量低的原因,主要是种子陈旧混杂。大豆是国家很需要的物资,可咱们的产量老是上不去,你们有文化,跟大伙一块想个法子让大豆高产吧!”这一席话,说得青年们心里热呼呼的。他们表示,决不辜负贫下中农的殷切期望,一定要和贫下中农一起,改变大豆低产的现状,闯出一条高产的路子来。
一九六五年初,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新立四队成立了由老贫农、队干部、知识青年组成的科学实验小组,开始引进外地的优良品种。大豆产量逐年上升。到一九六七年,他们大面积试验种植的东农16号大豆,平均亩产达到二百八十斤。
一九六八年夏天,北京、上海、沈阳、长春和宾县等地,又有一批下乡知识青年来到这里。新立四队的科学实验小组更壮大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种植引进的品种,决心在科研实践中培育适应当地条件的新品种。
知识青年要培育大豆新品种的消息传出以后,个别思想保守的人却说什么:“创造新品种,那是人家农业科学院的事,几个毛孩子没种几天地,别想出风头!”听了这些风凉话,有的知识青年有些动摇了。正在这时候,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给了他们巨大的支持,教育他们为革命坚持科学实验,用事实教育思想守旧的人。
一个炎热的夏日中午,知识青年林超和伙伴们象往常一样,来到田里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况。在一片开紫花的“黑脐大豆王”地里,他们发现有一株大豆开白花,长势很特别:株高,秆粗,杈多,花繁。林超下乡期间,党组织曾选派他到农业学校学习过两年。他看到这种情景,联想起不少老农和农业科技人员用“单株选育”的方法,培育出优良新品种的事例,头脑中产生了一个念头:这是一棵有希望的大豆单株,通过人工“定向培育”,有可能成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大豆新品种。
回到队里,林超和伙伴们向科研小组汇报了这一发现和自己的想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一致表示赞同他们的意见。大队党支部对这件事十分重视,教育生产队干部和社员群众热情支持他们,把这项试验搞到底。党组织的关怀,群众的支持,给青年们增添了力量。在他们精心培育下,这株大豆终于成熟了。第一年收了二百三十粒白脐黄豆,根据豆脐色泽的特点,群众给它起名叫“白脐大豆王”。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观察,他们发现这个豆种具有以下特点:粒儿大,产量高,中早熟,抗倒伏,抗病虫害,适应性强,适宜于间作,是个优质高产的好品种。去年,他们采用“高倍繁殖”的方法,种了六十亩,平均亩产四百四十二斤,并开始向国家和兄弟社队提供良种。今年,他们大面积试种,收获了七万五千多斤,平均亩产四百九十斤。许多老贫农高兴地说:活了六七十岁,还没有见过大豆一亩能产这么多!原来不相信知识青年搞科学实验能取得成果的人,也不禁钦佩地说:知识青年培育的新品种,破除了“大豆低产论”,也破除了我们头脑里的保守思想。以后可得好好支持他们啦!
    坚持科学种田 粮食连年高产
新立四队的下乡知识青年,在科学实验中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了更好地为本地发展生产服务,实现粮食稳产高产,他们努力按照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办事,在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各个方面,都开展了活动,做出了贡献。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新立四队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下乡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进行了填沟改土、拦河修渠等战斗。经过两个冬春的苦战,开凿了一条三千多米长的渠道,填平了一个长一千多米、宽几十米的土沟,修建了一座大水塘,把一个涝洼川和一个黄土岗,改建成了稳产高产的大寨田。
新立四队过去种玉米,一直用“小金黄”这个老品种,亩产总突不破四百斤。一九六六年,知识青年在县良种站的指导下,第一次引进黑玉46号玉米种,在试验田试种,取得了亩产八百六十六斤的好成绩。可是,有些社员嫌这个品种出槎率低。青年们又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了一种更合适的新品种——黑垦二号。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年,大面积种植都获得了亩产八百五十斤以上的好收成。一九七一年,他们听说黑玉81号是个米质好、产量高的新品种,就及时引进在大田试种,获得了丰收。
“有了新品种,还必须有新种法。”新立四队下乡知识青年常这样说,也坚持这样做。拿密植试验来说吧,他们搞过玉米一埯多株的试验。一九六八年秋后,他们发现,在一般粪肥的情况下,玉米“一埯双株”效果较好。第二年,他们准备继续试验。可是,遇到了阻力。有人说什么:双株双株,一个秕子一个光秃,割了喂马,收了喂猪。”要不要继续试验?面对严峻的考验,知识青年小组长、共产党员林超坚定地对伙伴们说:“为了探索玉米密植的合理度,我们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把这项试验搞到底。”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他们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大胆试验,终于夺得了亩产一千二百斤的高产。最近三年,他们坚持反复试验,不断调整株距和行距,使密植越来越比较合理。大面积推广他们的经验以后,都获得了亩产过千斤的好收成。
本报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坚持科学种田的知识青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