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鼓足干劲 改天换地——记四川省乐至县人民因地制宜兴修水利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12月 -> 鼓足干劲 改天换地——记四川省乐至县人民因地制宜兴修水利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12-31 00:00

鼓足干劲 改天换地——记四川省乐至县人民因地制宜兴修水利的事迹

第2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鼓足干劲 改天换地
——记四川省乐至县人民因地制宜兴修水利的事迹
乐至县,地处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岭上,是一个“下雨水往两边流、无雨庄稼干断头”的“石骨骨”地区。人们叫它“干乐至”。过去,这里的穷苦人民,不少人过着流浪卖唱的生活。解放后,乐至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鼓舞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水利,逐步改变这里的自然面貌。近三年来,乐至县虽然遭到严重干旱,但粮棉产量不断上升。人们凭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创造了乐至山河的新面貌。
    三次规划
一九五八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鼓舞下,中共乐至县委对全县的荒山、水源进行了第一次普查规划,动工修建二十三座水库。正在这时,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伙,疯狂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强迫社队“退库还田”、“废塘还耕”,勒令已经动工的水库全部下马,致使乐至县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一遇天旱,吃水都成问题。县城开几百人的大会,得用汽车到十多里远的地方运水吃,有的地方吃水要走几十里路去运;全县三十万亩田,一年只能种一季,不少禾苗干死,有种无收。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摧毁了刘少奇一伙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乐至县各级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教导,又一次对全县水利建设进行规划,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他们带领群众,一鼓作气,修好水库四十二座。
一九六九年,这个县又遭到了大旱,已修起的水利,远不能解决全县的问题。许多地方地干田裂,不能栽秧。远离水库的社队,旱情更重。这次大旱,使乐至县各级党委又一次深刻认识到,要彻底改变乐至的面貌,必须高举总路线伟大红旗,发扬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下最大的决心解决缺水问题。乐至县委又搞了第三次水利规划。县委领导成员,分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们跋山涉水,跑遍八个区、六十八个公社、六百二十多个大队,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查清了全县的山势、水源,制订出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蓝图。这年冬天,乐至山河,红旗招展,社社队队,因地制宜,兴办水利。经过一个冬春,全县新修扩建水库四十五座,平塘三百零四口,扎石河埝六十多座,增加蓄水量四千多万方。
今年,乐至县遭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小春作物播下后,七个月没下雨,夏天又遇严重伏旱,烈日曝晒,象一团火,棉桃晒落,红苕叶子晒焦。在这样大的春旱和伏旱面前,由于水利建设的发展,增强了抗旱的能力。粮食总产仍然达到四亿二千多万斤,亩产六百零五斤;棉花总产一千零五十多万斤,亩产七十斤。与风调雨顺的一九六五年相比,粮食增产百分之十四点四,棉花增产百分之四十七点八。
    群策群力
乐至县各级党委,坚决贯彻执行“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水利方针,发动群众,大办水利。石伕、城关两区的贫下中农,决定在十里河上用石拱坝修座水库,测量是页岩。有人说:“页岩上修拱坝,是半天云上吹喇叭——空想(响)”。广大贫下中农斩钉截铁地说:“工程学上没有的这一页,我们坚决把它写出来。”于是,他们组织老贫农、老石工、水利员和革命干部组成“三结合”小组,带领群众边设计、边施工。石坝修高后,清缝没有木料搭架,就编制一个铁丝篓,人蹲在铁篓里清缝。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一座条石单拱坝屹立在页岩上,蓄水六百五十万方。
水库修成后,开渠配套工程更艰巨。要实现自流灌溉,需要钻山打洞修渡槽。天池、仙鹤、文峰、新乐等公社的贫下中农,要引水库的水,需要打通一个二千一百六十多米长的隧洞。在打洞中,没有电钻,就用手钻打;没有电灯,就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没有平车,就用肩膀挑;没有排水设备,用竹子做吸水筒排水。由于石头坚硬,钻子打在上面直溅火花,一天才打一米多。当打到两百米时,空气逐渐稀薄,人进去不到十分钟,就觉得喘不过气来。贫下中农就用当地打盐井的土办法,在洞顶打气洞通风透气。就这样,奋战三年,终于把二千一百六十多米长的隧洞打通了。
人和公社修一座长一百五十米、高二十米的渡槽,没有钢材,他们就打石头,修石渡槽。广大贫下中农,冒着酷暑严寒,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每天打石不止。经过半年,凭群众的双手和智慧,把一座石渡槽架起来了。
    乘胜前进
乐至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以高昂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改变面貌。昔日的“干乐至”,今天清水长流。新修水库、平塘、石河埝七千三百三十多处,蓄水一亿三千多万方,开渠七百多公里,建倒虹管十一处,架渡槽十一座,灌田面积五十一万亩,占耕地面积百分之五十六。
水利条件有了改善,乐至人民又向新的目标进军,使总路线精神更加发扬光大。他们首先抓一造变几造,积极改造冬水田,使过去一熟变为了两熟、三熟。今年试种的九万多亩双季稻,获得成功。有的社队不仅种两熟,还开始种三熟。天池公社六大队一生产队,全队水田四十九亩,过去一季都不能保栽,现在种双季稻四十亩、种三熟作物九亩。原来每亩只能收五百一十多斤,现在双季稻亩产一千一百多斤,三熟作物亩产一千五百多斤。全县有一千一百多个生产队粮棉产量跨过《纲要》。
乐至县原是全省有名的种桑养蚕区之一。他们在兴办水利的过程中,利用荒坡、河边、沟边、田坎、土埂、公路、渠道两旁种桑树七百多万株,既充分利用了水源,又保持了水土,还增加了对国家的贡献和集体的收入。每年,乐至人民都要向国家交售蚕茧一百一十多万斤,增加集体收入一百三十多万元。县办红旗缫丝厂,年产生丝五十吨,远销亚非拉等国家。
目前,乐至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正在总结经验,继续高举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伟大红旗,乘胜前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鼓足干劲 改天换地——记四川省乐至县人民因地制宜兴修水利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