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云海管天兵”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2年12月 -> “云海管天兵”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2-12-31 00:00

“云海管天兵”

第2版()
专栏:

  “云海管天兵”
来到皖南雄伟秀丽的黄山,从温泉宾馆出发,途经十五华里的登山石阶,便到了“黄山第一处”——玉屏峰。在玉屏峰背后的远方,在茫茫的云海中,仿佛停泊着一艘待发的舰艇,这就是华东第一高山气象站——黄山气象站。它高高地屹立在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光明顶,再爬十华里山路才能到达。黄山气象站是一九五五年建立的。十七年来,他们每天二十四小时坚持不断地观察着变化多端的天空,及时、准确地向各地有关部门提供高山气象情报,积累了系统的高山气象科学数据,为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这里,一批年轻的气象工作者,以千里云海脚下踩,风吼雷鸣只等闲的革命精神,与风、雪、雷、电、严寒进行搏斗,探索着高山气象的秘密。人们送给他们一个豪迈的称号,叫“云海管天兵”。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气象站上空电光闪闪,雷声震耳。当青年气象工作者石惠民刚从观测场回到值班室时,突然一道电光伴随一个响雷,象一个重磅炸弹在房顶上爆炸。值班室里电话避雷器的胶木盖炸飞了,两盏煤油灯的灯罩也震得粉碎。在这一瞬间,小石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个班还能不能值下去?想着想着,他的脸刷地红了,他默念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崇高的思想驱散了瞬间的杂念,他勇敢地迎着电光、响雷,走向观测场,按时作了观测记录,准时发出了报告。
一天午夜,一个震天动地的响雷,把正睡熟的团支部书记王传华惊醒了。凭着气象测报员对雷电的特有敏感,小王立刻跃身直奔值班室。果然,电话避雷器上的熔线烧坏了,值班的同志正在寻找新的熔线管。但是,一支也找不到。下山吧?来回五十里,要耽误发报。王传华冒着触电的危险,用一根铁丝代替熔线管接了上去,顿时,中断了的电话又畅通了。
因为气象站设在云表险峰,恶劣的气候和艰难的交通条件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难。南方的盛夏,象火一样的热,可是在黄山之巅,早晚都要穿皮大衣。一入冬,冰雪铺天盖地,温度要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一年中,有二百五十个左右的雾天,大雾时能见度只有二十米左右。春夏之间,那瞬间盖头而来的电闪雷鸣,随时都威胁着在值班室、在观测场工作的同志的安全。然而,呼啸的狂风,刺骨的严寒,茫茫的云雾,惊人的雷电,阻挡不住他们紧跟毛主席干革命的前进步伐。
一天,下着鹅毛大雪,共青团员汪志员等三个青年人,为了到山下领取急需物件,冒雪出发。回来时,雪已积了半人多深。他们背着沉重的物件,用铁锹铲掉一堆雪,然后向前跨一步。在满山白茫茫的大雪中,他们以坚强的毅力穿过了黄山著名的险峰立马桥、万丈深渊的莲花沟、八十多度的百步云梯,走了整整一天。回到站里的时候,每个人的衣服都浸透了汗水。
在高山工作,给养极为不便,特别是新鲜蔬菜供应更为困难。青年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教导,发扬八路军当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的革命精神,挑土在岩石上堆起蔬菜基地,种出了萝卜、马铃薯、菠菜、青菜、四季豆等十几种蔬菜。
年轻的气象工作者,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决心继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革命,永远向前。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云海管天兵”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