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让青春放射出灿烂的光芒——记回乡知识青年范明朗热爱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实验的先进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02月 -> 让青春放射出灿烂的光芒——记回乡知识青年范明朗热爱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实验的先进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02-27 00:00

让青春放射出灿烂的光芒——记回乡知识青年范明朗热爱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实验的先进事迹

第2版()
专栏:

让青春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记回乡知识青年范明朗热爱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实验的先进事迹
嘉陵江畔,枣儿岭下,有一个深受当地贫下中农欢迎的回乡知识青年,他就是四川省南部县枣儿公社十四大队第四生产队科学实验小组组长范明朗。
范明朗这个名字以及他坚持农业科学实验的先进事迹,对四川省的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报刊介绍过他的事迹,省领导机关还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广大知识青年向他学习。
远大理想
一九五四年春天,范明朗的家乡成立了全乡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他被群众选为社里的会计。从那时候起,范明朗就怀着改变家乡低产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理想,积极从事农业科学实验活动。他经过十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了七、八个小麦和水稻优良品种,加上其他增产措施,使队里的粮食平均亩产由过去的三四百斤提高到六七百斤。其中小麦良种“五四跃进麦”,不仅被推广到省内各地,而且推广到黄河流域不少地方,为增产粮食作出了一定贡献。
范明朗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受到群众的欢迎。那时,附近的贫下中农、基层干部和知识青年,到十四大队第四生产队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外地写信向他们索要良种的也越来越多。范明朗看到群众对良种的喜爱,决心要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
一九六五年一月,党组织把范明朗送进西南农学院去深造。范明朗上大学以后,家乡不少群众以为他大学毕业以后,一定会找个更“理想”的工作,即使不到农业科研机关,至少也当一名农业技术干部。那知,事情完全出乎家乡人的意料。一九六八年十月的一天,范明朗背着毛主席著作和行李卷,带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那时候,他的家乡和全国农村一样,“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正在深入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活动也出现了新局面。这一切,对于立志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范明朗来说,是多么令人激动和鼓舞啊!
范明朗刚回到家,就和社员们一块儿下田劳动。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把整个心血都倾注在集体的事业上。队里的贫下中农,个个都打心眼里喜欢他。但也不是没有斗争。一次,有个社员试探着问他:“明朗,你读了大学,怎么还回来和我们一样挖泥巴?”还有的人在背后议论说:“大学毕业了,没有分配他去当干部,八成是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啦!”面对这些风言风语,范明朗坚定地回答说:“我上大学不是为做官,而是为革命。为什么读了书,就非得当干部不可?我的理想是为改变农业落后面貌贡献出青春!”范明朗言行一致,当地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越来越信任他。一九七一年,他担任了十四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还被推选为中共南充地委委员。
努力奋斗
范明朗当干部以后工作很忙,但仍继续参加和领导科学实验活动。他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一起,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急需的科研项目,为实现新的目标努力奋斗。
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贫下中农对从外地引进的矮秆晚稻良种,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可是,当时有人却不顾当地具体情况,硬要生产队一律实行“矮秆化”。这件事,引起了范明朗的注意。他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自己的考察,了解到矮秆晚稻种子虽具有耐肥、粒多、高产等优点,但在本地种植后,确实也存在着需肥量大、草短、不易脱粒等缺点。再说,稻草在当地用途很广,用量较大,这个实际问题也不能不考虑。他通过调查,头脑里闪出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培育出一种既有矮秆稻优点又有高秆稻长处的新稻种呢?
范明朗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们,很快就开始了这项试验。他们经过对好几个晚稻品种的分析、考察以后,从“农垦五八”矮秆晚稻品种中,选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类型的种子进行试种,然后又从其中选出一种秆儿较高的稻子,实行定向培育,终于培育出了一种具有耐肥、粒多、产量高、秆长、易脱粒等优点的晚稻新品种——“双跃一号”。一九七一年,他们试种了四亩八分田,平均亩产七百一十斤。由于这个品种具有上述优点,所以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去年已在全县不少地方开始推广。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范明朗坚持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科研实践分不开的。他经常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进一步领会农业“八字宪法”中八个字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学习,他进一步认识到:培育良种是增产的一条重要措施,但并不是唯一的措施。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给粮食增产找到更多的门路,他除了继续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坚持培育良种外,还积极带领社员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试制和使用“五四○六”菌肥,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二年,他们集中力量大战一个冬春,新修山湾堰塘两口、平塘两口。由于狠抓了水利建设,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去年入夏以来,虽然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但全大队的水稻产量,仍获得了平均亩产八百四十一斤的好收成。范明朗所在的第四生产队,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跨《纲要》,水稻去年平均亩产达一千零三十一斤。
不断前进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的科学实验,不仅迅速地改变着象范明朗家乡那样落后地方的面貌,而且培养出了象范明朗那样的一代新人。先后参加他们这个科学实验小组的六十四名青年人,有十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十七名加入了共青团,不少人担任了大队和生产队的各项工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生力军。
十九年来,范明朗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坚持大搞农业科学试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满足。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范明朗决心进一步红在农村,专在农村,让青春在广阔天地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本报通讯员
《四川日报》记者(附图片)
范明朗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在党组织和老贫农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了既有矮秆稻优点又有高秆稻长处的新品种——“双跃一号”。这是他(右一)和同志们一起,正在认真鉴定水稻优良品种。 本报通讯员摄


查看完整版本: [-- 让青春放射出灿烂的光芒——记回乡知识青年范明朗热爱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实验的先进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