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风雪高原老兵新传——记长期建设西藏的几位转业军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02月 -> 风雪高原老兵新传——记长期建设西藏的几位转业军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02-28 00:00

风雪高原老兵新传——记长期建设西藏的几位转业军人

第3版()
专栏:

风雪高原老兵新传
——记长期建设西藏的几位转业军人
在辽阔的西藏高原,有许多老战士从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就地转业,在西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中不少人十年、二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长期建设西藏,用自己的劳动同西藏各族人民一起,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百花盛开的高原之春。
(一)
冰雪覆盖着念青唐古拉山,寒风从泊龙藏布河谷卷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某团三连连长郭玉发,身穿旧军装,拄着拐杖,正朝着远处山脚下的国营单嘎果园走去。
前些时候,郭玉发的高血压病发作了,连里让他从果园来到扎木住院。可他人在医院,心在果园。果园缺水,连党支部决定开一条盘山渠,把后山的水引过来。工程大,人手少,郭玉发躺在病房里,很是焦急!于是,他悄悄地走出医院。从医院到果园,十来里路,他艰难地走了三个多钟头。
干部和战士看到他回来,吃惊地问:“你怎么又回来了?”郭玉发说了声:“病好啦。”便和同志们一道参加修渠了。这条渠,五百多米长,要劈开几座花冈岩石崖,还要锯掉一些几个人才抱得拢的百年老树。工程一开始,战士们就干得很猛,一连几天都是一天要干两天的活。郭玉发同战士们一道,顽强地战斗在工地上。因为血压高,他常常累得头晕眼花。战友们看他实在坚持不了,只好强迫他下山。
郭玉发是个闲不住的人,离开劈山修渠的工地,又一头钻到了炊事班,帮助炊事员烧火煮饭。
郭玉发是解放战争期间参加革命的老战士。为了帮助藏族人民翻身,他同战友们跨过昆仑山,越过千里藏北草原,来到西藏,转眼间已是二十二个年头了。当时的青年战士,现在两鬓已有几根白发。穿军装时,他日夜守卫着边疆;脱下军装,他本来可以复员回广西老家,他却心甘情愿继续留在西藏高原,而且索性在这里安了家。他决心做一个西藏人,在万里高原扎根开花。
这几年,组织上让他和战友们搞一个果园,他们接过来的是一大片只见杂树难见果苗的荒坡,交给西藏人民的是喷香的水果。去年,单嘎果园就产水果二十五万斤。人们赞扬单嘎果园的水果丰收,更加赞扬艰苦奋斗的好连长郭玉发。
(二)
徐浦端是从西藏军区某部转业到雨工农场的普通一兵,做的是平凡工作:三年种粮食,八年种蔬菜。单说这八年,他一个人,种蔬菜和收菜籽,就为国家上交五万五千多元,平均每年为国家创造近七千元的财富。
徐浦端对工作有一条原则:当动手派,不当伸手派。当他去种菜的时候,只有三样工具:铁锹、锄头和一把钉耙,没有菜籽,也没有耕地。他在一间八面通风的小屋里安了家,在一片荆棘丛生的乱石堆上挖土造田。冬天,冻土如铁,一锄下去,一个白印。锄头磨坏了,他就用手扒,野棘、石棱把他的手划裂了一道又一道的伤痕。就这样,徐浦端大干一冬开出了五亩地。开春,他跑遍附近的村庄,向兄弟单位要了一包包菜籽播了种。
没有肥料他就自己拣。这几年,哪个冬春他不拣上十多万斤粪?开头不习惯,肩膀被压肿磨烂。他说:“这正好把娇气去掉。”一个人管个大菜园已经够忙了,他为了积肥还喂了一群猪。同志们看他太辛苦,劝他向上级要几个帮手,他摇摇头说:“不。”工具坏了,他自己修;没有的,自己制。一对旧粪桶用了好几年,修来补去,就是不伸手要新的。
徐浦端也有伸手的时候,那是向党和上级要新任务。有一回,他出差路过某兵站,正是盛夏季节,兵站的同志却吃不到新鲜蔬菜。他认为这是大事,便向炊事员同志作调查,原来是缺少菜籽。那地方海拔高,内地寄来的菜籽不适应,当地又没有高原的菜籽,所以没有种青菜。徐浦端回到农场,就要求党支部把供应兄弟单位菜籽的任务交给他。从那以后,他顶风冒雪,常常夜宿菜园,精心培育,每年都生产一批适应高原气候的菜籽,供应兄弟单位。徐浦端亲手培育出来的各种菜籽,已在日喀则、黑河、昌都等三个地区十几个县以及许多边防哨所生根开花,传种接代了。
(三)
刘彬同志到西藏整整十四年了。转业前,刘彬是解放军某部施工模范“张福林班”的战士。他在一九五八年穿上军装后,上的第一堂政治课,就是老战友们向他传授的班史:张福林烈士为帮助西藏各族人民修建川藏公路,在征服雀儿山的施工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包从家乡寄来的菜籽,表现了他建设新西藏的宏大志愿。烈士的遗志激励着刘彬,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西藏高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转业的时候,上级问他的打算,他说:“服从革命需要,留在西藏!”
不久,刘彬就同战友们一起到了正在创建的雪巴农场,开始用大镐撰写高原战士的创业史。他们用两手老茧换来大片土地,用辛勤的汗水浇出了第一个丰收年。
一九六三年刘彬回故乡四川内江休假时,同一位贫农的女儿结了婚。他们结婚的唯一条件是,一起建设新西藏。他说:“我过去战斗在西藏,如今在西藏的农场里种地。只要你愿意跟我一起建设西藏,我们的事就算成了。”不久,他们一起来到雪巴农场。当时,场里正在抽调一批骨干力量,到察隅县创办国营察隅农场。刘彬知道这是出大力流大汗的事,坚决要求派他去。
察隅农场的底子比雪巴农场更差。头一年,人们常常吃的是芭蕉头,住的是木板小棚,夜里可以躺在铺上数星星。就是这样的小棚,开头还是两家住一间。条件差,生活艰苦,都不能动摇革命战士的决心,刘彬面对脚下的荒山坡,想的是明天四季飘香的国营农场。
两个年头过去了。刘彬和战友们在荒山坡上,开出了成千亩水田,在杂树丛生的地方,开辟了果园和菜园,从高山上引下一渠清水,修了小型发电站,安了水磨,盖起了一排排新房屋。农场不仅获得了丰收,几年前种下的茶树,也开始采摘制茶了。
现在,刘彬在察隅农场三连当了副连长,在谈到他的过去和将来时,他说:“我要长期建设新西藏。因为我是人民战士、共产党员,西藏人民需要我留在这里,西藏的土地上洒着战友们的血和汗。”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风雪高原老兵新传——记长期建设西藏的几位转业军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