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三年三大步——湖南省汉寿县科学种田夺高产的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06月 -> 三年三大步——湖南省汉寿县科学种田夺高产的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06-29 00:00

三年三大步——湖南省汉寿县科学种田夺高产的调查

第3版()
专栏:

三年三大步
——湖南省汉寿县科学种田夺高产的调查
湖南省汉寿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三年跨出了三大步:一九六九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三亿六千一百万斤,一九七○年和一九七一年分别以每年增长一亿斤的速度向前发展,一九七二年又战胜干旱夺得丰收,粮食总产量比历史上最高的一九七一年增加三千九百万斤。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超千斤,生猪饲养量跨《纲要》,棉花、油料、湘莲、鲜鱼、茶叶等多种经营样样增产。三年来,全县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一亿斤以上。其中,去年交售的粮食达到一亿六千五百万斤,这个数字比一九四九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还要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集体储备粮逐年增多,社员生活进一步提高。
三年三大步,显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具有无比的威力,也是中共汉寿县委、县革委会领导成员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洗刷唯心精神,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的结果。
调查研究 分类指导
汉寿县北连洞庭湖,南部是丘陵山地,中部有二十九个湖汊,自然条件好,生产潜力大。但是,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九年的十一年中,全县粮食总产量长期停留在三、四亿斤之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干部和社员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为革命种田的积极性很高,迫切要求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
一九六九年冬天,这个县抽调了一批干部,深入到二十六个公社、三个农场,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贫下中农意见,寻找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
湖区的社员群众说:“解放后,水利条件大改善,但还是存在‘水多’的问题。”丘陵区的一些社员反映:“我们这里怕干旱,水太少了。”湖汊区的贫下中农说,我们这里是低水灌不到高田里。
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使这个县的领导人进一步认识到,要想把农业促上去,首先必须解决水的问题。他们根据全县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分别提出了解决水利问题的具体建议:对湖区的十个公社、三个农场,进一步搞好排灌工程配套,增加防汛排涝能力;对丘陵区的五万多亩“望天田”,增加山塘小坝和其他水利设施,提高蓄水和引水能力;对中部八个公社所在的湖汊区,采取改河道、修堤垸、开围山圳等措施,改善水利条件。接着,县革委会主要负责人又分别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去蹲点,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实行分类指导,使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都有学习的样板。同时,还强调各社队在统一规划下,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兴修水利工程。三年多来,全县新修和整修了大小水利工程一万零五百多处,使湖区水患解除,丘陵区和湖汊区的蓄水量增加,初步实现了全县每个农业人口有一亩旱涝保收田。
水利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县委领导成员尝到了调查研究的甜头。从此,他们在领导农业生产中,都注重调查研究,不乱出点子,就是在推广某一项具体经验时,也努力做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一九七二年,县有关部门根据有些地方由于晚稻插得太稀,影响产量提高的实际情况,提出统一密植规格的意见。县委对这个意见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一方面考虑到稀植是影响水稻增产的一个因素,觉得应该实行密植,同时又考虑到阳光、水利、品种等各方面的不同条件,认为不能强求一律。为了提出比较合理的密植建议,他们分头深入基层,和群众一起反复商量,然后提出了每亩插三万蔸到四万蔸左右的建议。这样,既做到了合理密植,又做到了因地制宜。
反复实践 摸索规律
推广一年三熟制是我国南方许多地区提高粮食产量的一项好经验,可是汉寿县过去从来没有实行过这种耕作制度。汉寿县到底能不能推广,怎样推广?县委认为必须先搞试验,然后才能普遍推广。
一九七一年秋天,县委书记白连清来到护城公社西湖大队西竺山生产队,和当地的技术干部、老农一起种试验田,搞麦——稻——稻三熟试验。可是,由于缺乏经验,十八亩小麦试验田里,基肥下得不足,麦苗生长不好,到水稻快要插秧时,试验田里的麦苗才开始拔节。有些人担心收了麦子丢了米,趁白连清回县开会的时候,把大部分小麦犁掉了,只剩下一亩八分小麦试验田。白连清回到生产队以后,一不埋怨群众,二不责怪干部,他想,这是个新事物,只能用事实教育群众。他一方面到外地学习一年三熟制的经验,一方面同技术员和社员一道精心培育麦苗,结果这块试验田每亩收了一百四十六斤小麦。接着,他和社员一道赶紧在麦田里插下早稻,加强田间管理,终于获得了好收成,然后又插下了晚稻。一年下来,光是早、晚两季水稻亩产稻谷二千一百二十斤。试验结果,这块试验田的粮食单产比犁麦种稻的田高出八百多斤。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这个县的领导成员同群众一起进行大面积试验。去年秋季,他们又搞了二十八个品种的对比试验,以便取得经验,指导大面积生产。
汉寿县委在推广三熟制问题上如此,在推广其他科学技术措施上,同样反复实践,取得经验,然后再大面积推开。水稻秧苗带土移栽在汉寿县已经普遍推广,这也不是一哄而起的。一九七○年初,县里曾派人到外地学习水稻秧苗带土移栽技术。回来介绍后,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有人提出马上大面积推广,县委没有同意。他们决定先试验,后推广,于是就在一些单位进行不同品种、不同秧龄和不同密度的对比试验,摸清带土移栽的水稻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的生长规律,然后一步一步地推广开来。去年,全县早、晚稻秧苗带土移栽分别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善于学习 不断前进
汉寿县委的领导成员深有体会地说:农业生产就象个露天工厂。生产季节性强,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情况常常发生变化,而个人的实践经验总是有限的。要想获得科学种田的知识,就必须努力学习,不断研究新问题。几年来,水稻的白叶枯病在这个县连续发生,有人把它称为“水稻癌症”,感到不好对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县委领导成员跋山涉水,走访了许多公社,召开了各种座谈会,在群众中用心寻找防治办法,还和技术员一起深入田间,仔细观察研究,终于弄清了发病原因,找到了除病叶、换品种和药物防治等一整套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使全县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水稻产量逐年提高了,怎样把旱粮生产也促上去,成了当地粮食均衡增产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县委领导成员深入旱粮产区,向群众学习科学种旱粮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然后推广。通过调查,他们还了解到影响旱粮增产的关键是季节问题。比如当地种植的秋高粱、秋玉米,由于生长期比较长,遇上“寒露风”就歉收。县委摸清了这个情况,便建议各地改种早熟杂交品种,这样就避开了“寒露风”的袭击,提高了产量。红薯插迟了,也常常造成减产。他们了解到外地红薯下蛋的经验可以提早季节,可是当地群众说:红薯下蛋好是好,就是用种太多了。后来,他们听说外地试验红薯切片移栽成功,既省种又可适当提早季节,便派了一名县委常委到那里虚心求教,把红薯切片移栽的全过程弄得明明白白,然后回到县里在面上逐步推广。结果,用这种方法种的红薯每亩比当地一般红薯增产一千五百多斤。
汉寿县委坚持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工作,使各公社科学种田的活动蓬勃展开,全县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三年三大步——湖南省汉寿县科学种田夺高产的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