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南泥湾补课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07月 -> 南泥湾补课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焕斗 1973-07-29 00:00

南泥湾补课记

第4版()
专栏:

南泥湾补课记
王焕斗
在南泥湾川,一条洒满月光的山路上,是谁,东绕西转,时而蹲下身来拨一下草和土,时而又踏上山岗极目远眺?
不时拍翅惊飞的野鸟,显示着这一带是相当偏僻了。再往前走,那七沟八岔的尽头,有团团烟云飞驰在月下树上。接连点起的窑洞灯火,好象横空流来了一道星河。
“大生产那么呼儿嗨……”从庄里飘出的歌声已经隐约可辨了。
走在当年三五九旅开辟的曾经是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听见军民大生产的歌声,这位身材瘦削、头上飘着银丝的女同志,仿佛回到了扭着大秧歌、欢送垦荒战士开赴南川的青年时代,一路上跨沟越坎,如履平地。
“女县长来了!”后义生产队的干部,见她走进庄来,喜得吆喝了一声。全庄顿时传开了。
“我一直没有到过后义,今天是补课来了!”
这位“女县长”名叫李凡一,是一九七○年九月调到延安县担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当年十月,县委讨论怎样进一步改变南川面貌的问题,李凡一主动要求到南川蹲点,接受了这项调查研究任务。一到南川,她就钻到山沟里了。
当天晚上,后义生产队的一间大窑洞里,炕上地下挤满了人。在李凡一道明了来意,提出要跟大家一起,制定一个改变南川面貌的规划时,许多老贫农说,这两年,县里在平川地区抓大的水利工程,搞大面积高产,是对头的,成绩也不小,但别忘了南川大部分地方跟后义一样,虽然一时搞不成大的水利工程,增产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一位老社员兴奋地说:“依我看,最重要的还不在于把山区和旱塬的规划补在纸上,而要象画个图一样,包括平川、旱塬和山区,一点不漏地印在领导的心上。不要抓东漏西,要来一个全面规划,川、山、塬一齐大干快干。”
“讲得多好呵!”李凡一心想:我怎么没有早点来听听大家的意见呢?
谈话间有一位老汉走进窑来,一见李凡一领导大家讨论规划,就高兴地对她说:“你就是县革委李副主任吧?还记着这条偏僻山沟里有个后义!”
“老大爷,前一段时间我光在平川打转转,忘了山区和旱塬了。”李凡一说着,直擦眼角。她是烈士的女儿,父亲早就为革命壮烈牺牲了。母亲是一九三五年入党的老党员,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在陕甘宁边区的前沿坚持斗争,把女儿送到了延安。从那以后,李凡一就把革命队伍和群众的窑洞当成自己的家,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常钻山沟,同山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感到:自己的水平低,工作又太漂浮,有许多应该听到、看到和做到的事情,都被耽误了。
“你的工作很多,哪能把所有的庄子全都跑到!”坐在身旁的老大娘一把将“女县长”搂在怀里。
“可是,县委交给我的任务是改变整个南川的面貌。”李凡一继续批评自己说:“我不仅没有抓好平川,又很少到山区和旱塬来,看不见这些地方的老老少少同样要求大干快干的积极性。”
李凡一通过座谈、参加劳动、勘查地势水源,不仅对边远山村的建设增长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在她的脑子里印上了整个南川建设的一张“草图”。但她心里明白,自己对这张“图”的许多部分还没有印象。她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各个局部。
李凡一来到官庄公社的时候,恰好赶上这里的干部害怕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原因是这段时间县里正在强调修造基本农田和抓好春耕,官庄公社的进度不快,许多生产队都忙于解决人畜用水的问题了。
李凡一挨庄挨村地作了访问。白天跟社员一道干活,晚上跟大家谈心。她看到,在这个塬高水低的公社里,每个生产队每天早晨都要抽出十五、六个社员赶上毛驴,走几里坡路到塬下驮水,然后再分送到各家各户。她约略地计算了一下,每队每年要在这上边花费两千多个劳动日,在大忙时节,对生产影响很大。
经过一番调查以后,李凡一不仅没有批评,反而鼓励这里的干部说:“你们懂得只有采取切合实际的步骤,才能加快生产建设的进程。”社、队干部听了以后,纷纷敞开思想说,过去我们想办这件事情又不敢放手大干,害怕影响了生产建设的进程挨批评,结果是拖拖拉拉地两头都没抓好。现在领导上同意干,我们不要什么支援,一定集中力量抓紧把这件事办完,好早些腾出手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春耕生产。接着,十几个村子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买机器、装管子,把塬下的水提到一千多米高的旱塬上,又修了储水池,解决了人畜的用水问题。随后便集中力量来抓生产建设,由于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不仅没有掉队,反而赶到了周围社、队的前头。
从这件事里,官庄公社的干部和社员看出,李凡一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寻找大干快干步骤的。这样,大家就接二连三地给她讲了很多情况和建议。
李凡一听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特别是她在川、山、塬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跟大家一道制定了改变面貌的典型规划以后,对于在哪些地方植树、种草、修造大片基本农田、改河、修库、开渠、建立抽水机站……就更加心中有数了。她想:“要能创造出当年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红火局面就好办了。”
那天,李凡一听说老红军王明德的腿摔伤了,就赶去看望他,也想请他出出主意。王明德参加过长征,当年在三五九旅担任过基层指挥员,转业时不回家乡,却提着一把老镢头回到南川,象当年垦荒时那样,带领群众在这里治山治水。他过去是临镇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因为已经七十开外了,没再担任支书,但他还是跟另外一位老社员一道,给大队培植了六十多亩果树。李凡一来看他的时候,那摔伤的腿还没有消肿,他又爬上了果树,正在剪枝。
“下来吧!”李凡一站在树下劝说:“这么大年纪了,少做一点吧!”
“不行。年纪确实大了,但我总还是个党员呵,有多少力气都该使完!”说完,老人又笑着说:“可别急着开我的追悼会,不看着南川改变面貌,我死不瞑目。”
“我们正在制定改变南川面貌的规划。”李凡一话音刚落,老人就从树上滑了下来,拉着她的胳臂说:“你讲给我听听。”
听完以后,老人闭着眼睛,细心地说:“这些办法确实不错。可是,再好的办法,也总要通过群众去实现呀!当初我们刚进南川开荒时,缺这少那,困难多极了,有什么呢?有人,有志,有劲!”
“这个问题,我想得太少了。”李凡一觉得脸颊微微发热,说不清是惭愧,还是兴奋。看看这位朝气蓬勃的老红军,想想他说的话,李凡一觉得自己脑子里的蓝图、方案、措施越来越显现得清晰了。她觉得这一课补得太重要了。
从这以后,李凡一就多次带着社、队干部访问一些老红军、老党员,请他们作报告,学习讨论他们继续革命的感人事迹,使大家在批修整风中得到了具体的辅导。
在南川,一个改变面貌的规划,已经自下而上地制定出来了,而且从今年春天开始,随着干部和社员路线觉悟的不断提高,党的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在平整土地、水利配套、植树造林、养猪积肥等许多方面大大超过了预计的进程。川道、山地和旱塬上充满了力争上游的气氛。
“大生产那么呼儿嗨……”来自四面八方俨若合唱的歌声,如同条条小溪从深山峡谷汇向了延河……这歌声,振动着心弦,不由地引人想起往昔的峥嵘岁月,也激励着烈士的后代、女共产党员李凡一永葆革命的青春。


查看完整版本: [-- 南泥湾补课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