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毛主席派来的造福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07月 -> “毛主席派来的造福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07-31 00:00

“毛主席派来的造福人”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派来的造福人”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崩龙山区,枝叶繁茂的亚热带丛林中镶嵌着一座座傣族、崩龙族和苗族人民的村寨。人民解放军昆明部队某部“边防红色堡垒三连”就驻守在这里。指战员们同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密无间,为开发边疆和建设边疆积极贡献力量,傣族贫下中农热情地赞扬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造福人”。
“给傣家带了幸福来”
三连防区有个傣族城子寨生产队,气候条件比较好,土地肥沃。但是,因为对科学种田重视不够,粮食产量增长速度不快。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三连党支部就派副指导员板常安带领一批战士前去帮助。他们到生产队后,同干部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介绍大寨贫下中农大干巧干夺高产的事迹,并且同生产队干部一起到栽过水稻新品种的兄弟队去取经,学习科学种田方法。
大种试验田的活动展开以后,他们又同社员团结战斗,深翻土地,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城子寨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稻产量创造了寨子里有史以来的新纪录。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乘胜前进,第二年水稻产量又上升了百分之二十四。
在欢庆丰收的时候,傣族歌手放声唱道:“解放军进山村,给傣家带了幸福来!”
“子弟兵和崩龙心连心”
小长沟,是个崩龙族聚居的山寨。大路两旁,整整齐齐盖了十三幢新房。这幢幢新房,都记载着三连指战员对崩龙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从田间劳动了一天的社员,回到自己温暖、舒适的房屋里,总是感激地说:“多亏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多亏解放军的热情帮助!”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小长沟寨的社员大清早就到远处山上劳动去了。快到中午时分,突然寨子里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眼看整个山寨就要被大火吞噬。正在附近执勤的二排战士,个个奋不顾身冲向火海,连队的同志和上山劳动的社员也飞快赶来,在崩龙寨里展开了紧张的灭火战斗。新战士王文俊烧着了衣服也顾不上扑打,一脚踢开门栅,迎着火焰冲进去砍断缰绳,把惊叫的牛群赶出来。佤族战士李岩三在最高的房顶灭火,不料柱子烧断,从房顶上掉下来。他不顾竹子戳破衣裳,划开皮肉,急忙爬起来冲进屋里,背出一袋包谷一袋黄豆。共产党员、班长段德良听到火中有小孩的哭叫声,迅速冲进火海,把两个孩子救了出来。
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大火被扑灭了。为了帮助群众克服困难,重建家园,战士们把连队生产的五百多斤粮食和一百五十斤青菜,挨家挨户送给受灾群众,还抬着连队盖营房的木料和茅草,同贫下中农一起重盖房屋。崩龙族贫下中农深情地说:“山上的龙竹根连根,子弟兵和崩龙心连心。”
“应当感谢解放军同志的帮助”
在大茶山脚下,有一片没有开垦过的肥沃丘陵地。为了发展生产,多打粮食,从附近生产队迁来十八户人家,建立一个新的寨子,人们就叫它茶山脚生产队。
新成立的生产队在队长雷双印的带领下,用砍刀和斧子向荒山开战,向荒野要粮。三连指战员为帮助他们安家建寨,发展集体生产,一面同干部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指示;一面派出人力同他们一道在生荒地上砍杂草,刨树根,挖沟开地,除石运土。经过一个冬春的苦战,军民合力开出一百五十亩地和四十多亩水田,种上了庄稼,第一年就获得好收成。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傈僳族战士余泽兴根据当地冬季比较暖和的特点,向生产队提出了种冬包谷的建议,得到干部和群众的支持。十月,刚收完包谷,他们就立即深翻土地,撒下肥料,种下包谷,经过精心管理,冬包谷试种成功,给社员很大鼓舞。回顾生产队艰苦创业的道路,贫下中农说:“应当感谢解放军同志的帮助!”
山寨办夜校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边寨村头的小课堂里,总是挤满了傣家姑娘和崩龙族小伙子。沉静的边寨顿时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这里就是三连同志帮助各族群众开办的山寨夜校。
这个夜校是三连指战员应边寨贫下中农学政治、学文化的迫切要求开办的。开始,没有教室,一班长杜全周和战友们和泥运沙,割草砍竹,修补了一间废弃的空房;没有桌椅和黑板,他们就和寨子里的青年人到山上砍来木头锯板做;识字课本不够,战士孔庆启用钢板蜡纸刻印。战士们还热情地给每个上夜校的学员送去笔记本和铅笔。有文化的战士轮流当老师。
夜校象冬天的火塘那样吸引着人们,学员越来越多。共青团支部副书记、十九岁的傣家姑娘刀丽叶,经过努力学习,现在已能学习毛主席著作,看懂报纸了。她十分高兴地说:“有了文化,就象鸟儿长了翅膀,飞得高,看得远。”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毛主席派来的造福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