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活跃在内蒙古牧民之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09月 -> 活跃在内蒙古牧民之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09-29 00:00

活跃在内蒙古牧民之间

第3版()
专栏:

  活跃在内蒙古牧民之间
在内蒙古牧区,有大批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的插队知识青年学会了蒙古语文,同贫下中牧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牧民们亲昵地称他们为“米尼胡”(蒙古语:我的孩子)。有的牧民还给他们取了“格尔勒”(光明)、“乌兰图亚”(红辉)、“特木其勒图”(斗争)等蒙古名字。知识青年们听到牧民用这样一些名字来称呼自己,都感到非常自豪。
在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宝力格公社萨如拉生产队插队的沙景华小组的十名女知识青年,来到牧区以后,每人都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经常到蒙古包里访问群众,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学习蒙古语。许多老牧民向他们倾诉了自己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使青年们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通过社会调查,她们弄清了这个大队的历史状况和草原、牲畜、经营管理以及社员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和队干部、贫下中牧一起制定了生产规划。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这个大队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现在是全公社牧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这几年来,内蒙古牧区的队办蒙古包小学迅速发展起来。在这些小学里,有很多身穿蒙古袍的教师,他们大都是来自城市的插队知识青年。他们用蒙古语文为儿童们上课,对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西乌珠穆沁旗柴达木生产队来自北京的女知识青年袁英,刻苦学习蒙古语文,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办起了全旗第一所队办蒙古包小学,旗革委会在这个队召开现场会,总结和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两个月之内全旗就办起了五十多所队办小学,很多学会蒙古文蒙古语的插队知识青年被推选担任了教师。蒙古包小学的发展,使有些公社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牧民们热情赞扬这些担任教师的插队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们却说:贫下中牧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也要象他们教育我们那样,帮助贫下中牧的后代学好文化。
在内蒙古,还有很多会讲蒙古话的插队知识青年当上了赤脚医生。他们身背药包,乘骆驼,骑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巡回医疗,为贫下中牧送药看病。很多人利用看病的机会,用蒙古语向贫下中牧调查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和规律,开展讲卫生的宣传工作,有的还为生产队培训家庭卫生员,推动了牧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牧区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生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使牧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很多插队知识青年还担任了生产队的会计和保管工作。由于他们工作认真,账目清楚,办事公道,受到了贫下中牧的称赞。有许多插队知识青年学会蒙古语后,被推选为乌兰牧骑队员和电影放映员。经过几年劳动锻炼后参加了商业、服务行业工作的一些插队知识青年,也学会了用蒙古语文为农牧民服务。
(据新华社)(附图片)
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毕公社安家落户的下乡知识青年。  新华社记者摄


查看完整版本: [-- 活跃在内蒙古牧民之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