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山区——记小学教师张瑾瑶开门办学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0月 ->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山区——记小学教师张瑾瑶开门办学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山西省平定县革委会文教办公室 1973-10-22 00:00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山区——记小学教师张瑾瑶开门办学的事迹

第2版()
专栏: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山区
——记小学教师张瑾瑶开门办学的事迹
山西省平定县革委会文教办公室
一面学文化 一面学种树
一九五二年春天,张瑾瑶从部队转业回来,自愿到太行山深山沟——红育口办学。这一带光山秃岭,草木都很难长,群众缺乏烧柴。张瑾瑶老师当时就想到:“当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让孩子们通文识字,还要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辈子热爱山区、建设山区、改造山区。”
于是,从建校的第一天起,他便遵照毛主席关于“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指示,带着孩子们上山植树,创办林场,学习改造自然的本领。第一年春天,栽了三百棵树,只活了一棵。这时,有人摇头;阶级敌人也吹冷风。党支书段贵台却鼓励他:“干革命要敢于迎着风浪上,不能半路打退堂鼓。”老贫农王富新也鼓励他:“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师生增强了办林场的勇气。坚持边学习,边劳动。先在学校四旁栽树,后登荒山秃岭,在石头缝里一个坑一个坑地刨,一株一株地栽。没有土,从山下去取;没有水,到三里地以外的地方去挑;没有树籽,到松树岭上去采;没有树苗,就自办苗圃培育;没有技术,就在干中学习。一九五八年,毛主席发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光辉指示,张瑾瑶在办学方向上认识更加明确,决心更大了。
嫁接枣树说明的问题
红育口小学师生还经常到附近大队参加集体劳动,进行社会调查,根据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积极改革教学。张瑾瑶说:“只在学校里打小九九,不考虑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就是学农不知农,也会‘三脱离’。”因此,学校的林场照群众的意见来办。嫁接枣树就是例子。贫下中农说:咱这里塄塄坎坎,尽酸枣树,能接成枣树该多好啊!张瑾瑶便带领师生结合农业常识《嫁接》一章的教学,试验在酸枣树上接大枣。头两次接了二百株,都死了。有人说,书上说有芽接、根接两种接法,但究竟怎么接,也没亲眼见过,等看看人家的样再接吧。张瑾瑶说:“革命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咱们就从死了的那二百株上找办法吧!”他和嫁接小组的同学围着那一棵一棵死去的枣树议论起来,从失败中找经验教训,还到有枣树的地方去访问,张瑾瑶又把老贫农请到学校来作指导。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三次嫁接了五百株,成活了四百八十株。这一可喜的收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还为这一带山区发展“木本粮食”闯出了一条新路。学农过程中,师生共同编写了一些乡土教材。由于师生坚持开门办学的方向,现在这个学校的高年级学生,一般都能掌握当地果树的栽培、嫁接、剪枝、防虫和一些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还学会了其他许多本领。有的学生毕业回队后,能帮助生产队进行水利测量、制定施工方案。有的回村后既会当会计,又能开机器。
“一颗心拴在培养接班人身上”
在开门办学中,张瑾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赞扬他是:“一颗心拴在培养接班人身上。”
红育口地区,山连山,沟套沟,石头下面埋石头。在小林场植树,必须起掉石头、换上新土。张瑾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体力情况,组织劳动,从小培养他们不畏艰苦建设山区的革命意志。
有一次,几个学生把一些树枝背回了家。有的说:“这是小事情。栽了这么多树,还差这点树枝枝吗,拿一点有什么要紧?”张瑾瑶知道后,便召集师生讨论这件事,帮助这些人认识到,这不是“小事情”,它是关系到培养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以后在小林场劳动时,张瑾瑶亲自带领学生把树枝加工成抬扛、锄把、镰把,给生产队送去。孩子们也自动把树枝捆好给五保户、军烈属送去。
二十年来,学生一批一批毕业了,树木也一片一片长高了。校办林场扩展到三沟、四岔、六面坡、五个山头,共三百亩,有二十八个树种,共十五万株,师生每人平均一千五百株。现在花椒已经挂果,用材林也可间伐,年收入在千元以上。原来的“和尚头”、乱石沟,披上了绿装。
二十年来,张瑾瑶带领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在创办林场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学生三免费(学费、书费、文具费),学校五自给(民办教师粮食、工资、蔬菜、办公费、烤火费),大大减轻了贫下中农的负担。在普及五年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又普及了七年教育。


查看完整版本: [--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山区——记小学教师张瑾瑶开门办学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