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上海纺织、印染工厂大幅度增产的确良的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0月 ->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上海纺织、印染工厂大幅度增产的确良的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0-23 00:00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上海纺织、印染工厂大幅度增产的确良的调查

第1版()
专栏: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上海纺织、印染工厂大幅度增产的确良的调查
上海是我国生产的确良的一个重要基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中,上海的确良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一九七一年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六倍,一九七二年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两倍,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半。一九六五年全年的产量,现在只要八九天时间就生产出来了。的确良的花色品种也迅速由几百种发展到了几千种。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实现大幅度增产,是新建了工厂?没有。是新增加了劳动力?也没有。而是完全依靠纺织工业部门的工人群众发挥冲天干劲和聪明才智,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充分挖掘老企业生产潜力的结果。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上海从一九六○年开始生产的确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搞了六年,花了国家上千万元的投资,进口了大批设备,生产发展却极其缓慢。文化大革命中,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一年也是六年,没有要国家花多少投资,主要靠挖掘生产潜力,产量增长了六倍。一九七一年年底,国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要求上海立足于自力更生,继续大幅度地增产的确良。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增产的确良,从纺织到印染加工的全套工艺和设备,都要作相应的改变。特别是印染加工,需要大批耐高温、耐腐蚀的专用设备,国内还很少生产。如今国家需要快上。能不能快?怎么个快法?问题提到了大家的面前。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和所属的棉纺、印染、织布公司党委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坚持了政治挂帅。他们首先回顾了文化大革命前后上海两个厂在发展的确良生产上的变化情况。一个是第一印染厂。这个厂一九六○年开始用进口设备生产的确良。当时,把进口设备看得很神秘,不准工人改动一丝一毫,到一九六五年年产量只有三百万米。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们批判了“爬行主义”、“洋奴哲学”、“专家治厂”等修正主义黑货,大搞技术革新,同时自己动手制造了一部分设备,一九七一年产量就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了两倍半。另一个是第二棉纺织厂。这个厂的一纺车间,原来机械地按照外国工艺生产的确良,结果花钱不少,成效不大,生产发展非常缓慢。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们思想大解放,冲破了旧工艺的框框。还是这个车间,一九七一年的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了三倍。两条路线,两种结果。大家从对比中深刻地体会到,“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的确良产量能不能继续大幅度增长,关键在于路线是否正确。路线不正确,有了设备,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路线正确,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没有设备,可以造出来;没有厂房,可以设法调剂;花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就能解决大问题。
通过这样反复认真地研究以后,全局各级干部满怀信心地走出办公室,深入车间班组,向工人讲形势、交任务,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人多主意多,办法也多。上海第五印染厂的工人们提出要“不靠伸手靠双手,自力更生闯着走”。他们认为,单靠专业厂制造设备赶不上需要,只有大家动手才能上得快。这个只有一千三百多人的工厂很快就组织起二百六十多人的专业队伍,在一九七一年底苦干四十六天,制造和改造了一批专用设备,形成了月产三十万米的生产能力。以后,他们又接连打了几个硬仗,到一九七二年底把月产能力提高到一百五十万米。一九七二年,这个厂所花费的技术改造费用,只占全厂上交利润的千分之七。从来没有生产过的确良的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在一九七一年九月,为了使的确良生产尽快上马,各工序的工人密切配合,只用一天一夜时间就调整好工艺,六天就织出样布,两周以后便开始大量生产。上海第六棉纺织厂正式生产的确良才两个月,便主动提高质量检验标准。工人们说:每一块的确良,都要经过纺纱、织布和印染几十道工序。我们要为后道工序服务,对最后成品负责。
群众中蕴藏的这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局和公司的领导干部很受教育和鼓舞。他们大张旗鼓地发扬群众中的这些积极因素,组织全行业职工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自己制造设备的活动。这一仗战果辉煌:一九七二年,棉纺系统生产的确良的工厂迅速从两个扩大到十一个;印染工厂的工人制造出近百台设备,全年的确良产量比上一年猛增两倍,所花的费用只相当于当年上交利润的十四分之一。要有一个很大的干劲
上海棉纺织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摸索出了主要通过改造旧设备发展的确良生产的路子。然而,的确良的印染加工,旧设备却大部不适用,非要增加专用设备不可。因为用来织造的确良的涤纶纤维要用强氧化剂漂白,要在高温条件下用特种染料染色,还要经过高温热定型处理才能挺括、滑爽。这些漂白、焙烘、染色和定型设备,都要专门进行设计和制造。一九七三年,国家要求上海的确良产量再翻一番,并且给了印染行业一部分投资。当时有两种方案:一个是征地、造厂房,由专业厂提供设备,建设一个新厂。这对现有的印染厂来讲是省心省力的,但是需要三四年时间。另一个方案是主要依靠自己动手制造设备,继续挖掘老厂生产潜力。这样投资少,上马快,当年就可能拿到成果。印染行业的职工们毅然采取第二个方案。他们决心大干一场,以最快的速度扩大的确良的生产能力。在许多印染厂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工人们在争分夺秒地一边坚持生产,一边赶制设备。有些生产车间两面墙壁都拆除了,里面的机器还在照常运转;有的机台很快要转移了,工人们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操作。
上海红光内衣染织厂的整理车间需要翻建三层楼的厂房,还要改造所有的布机和绝大部分漂染设备。有人说,改造任务这样重,今年产量减少一些是理所当然。但是,职工们却不仅不允许减产,还要求增产。厂党委和各组室的干部,纷纷让出办公室作车间,在生产现场和工人一起战斗。在改造的同时又要坚持生产,场地不够用,工人们就千方百计地“借天,借地,借墙壁”。借天,例如把高温焙烘机和热熔染色机两台机器叠在一起,象双层列车;把厂房升高七米,将卧式热定型机改为立式。借地,例如把验布机、码布机的电动机都“塞”在车肚里。借墙壁,例如有的机器厂房里装不下,就在墙壁上开个洞,让机器的轴从墙洞里伸出去。经过这样“三借”以后,有的厂房里连推布的车辆都不能进出,工人们就用肩膀扛、杠棒抬,保证开车。
只有七百名职工的上海第十一印染厂,今年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需要造五百多平方米的厂房。全厂干部、工人拜三个泥木工为师,自己动手干。挖基础的时候,正遇上连续阴雨天。工人们说:“大雨当流汗,小雨拚命干”,戴着草帽,披着塑料雨披,坚持战斗。生产岗位上的工人,下班后也来大干一阵。他们一边坚持正常生产,一边紧张施工,只花了两个月时间,五百多平方米的厂房就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上海印染系统仅有的一家机械修配厂——上海印染机械修配厂,是一个只有四百多人的小厂,过去只能修配印染机械。今年以来,全市二十三个印染厂抽出四十多位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和这个厂的职工一起干。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仅按计划完成了原来担负的修配任务,而且制造出十多台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大型氧漂机和氩漂机,充分显示出了工人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努力实践新的工艺路线
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确良一向被认为“娇滴滴,难服侍”,生产中都采用“轻”(轻定量)、“慢”(慢车速)、“低”(低温低湿)、“多”(多工序)的工艺路线,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的发展。这种状况能不能改变?应当怎样改变?在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中,上海纺织工人批判了林彪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反动的“天才论”,破除了生产的确良的神秘观念,努力实践新的工艺路线,为迅速增产的确良创造了条件。
上棉二十一厂在这方面有比较深的体会。这个厂去年接受了生产的确良的任务。如果照抄老工艺,就要改造清花机,加装并条机,增添大量冷冻设备,相应地就要扩建厂房三百平方米,增加二百多个劳动力。大家认为不能走这条老路。他们决心把几年来棉纺织工业上的技术革新成果用到的确良生产上去,争取早日投产。厂党委坚决支持职工群众的革命精神,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反复摸索新的工艺和操作规律,把棉纺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清花梳棉联合机等技术革新用到了的确良的生产上去,还冲破了“低温低湿”的清规戒律,使的确良生产工序简化,生产效率提高,取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
文化大革命以前就开始生产的确良的上海第二印染厂,工人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把热定型机的车速提高了一倍,质量同样很好,每小时还能节电三百度。经过工人改革的烧毛机,不仅产量提高一倍,而且在上海调节器厂的帮助下,实现了半自动化。这个厂的经验已经在整个印染行业推广,进一步鼓舞起了人们依靠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不断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巨大热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上海纺织、印染工厂大幅度增产的确良的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