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真正好的办公室在田地里”——老庄大队五迁办公室的故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0月 -> “真正好的办公室在田地里”——老庄大队五迁办公室的故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0-23 00:00

“真正好的办公室在田地里”——老庄大队五迁办公室的故事

第4版()
专栏:

“真正好的办公室在田地里”
——老庄大队五迁办公室的故事
在甘肃省武威县的农村里,到处流传着东河公社老庄大队五迁办公室的故事。这个大队的干部不图安逸,不摆阔气,集中力量办农业,艰苦奋斗学大寨的事迹,受到了全县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称赞。
老庄大队的办公室,一直设在老庄一九五七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盖起的几间土坯房里。一九六九年春天,正当全大队掀起学大寨的热潮,干部、群众集中力量发展生产的时候,全县展开了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老庄大队没有一个学校,孩子们上学要到外村去上,社员群众一致要求大队自办一所学校。办学校就要有教室,有人主张抽调劳力建学校。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的老庄大队党支部,对于办学,坚决支持,但不同意从农业第一线抽劳力抽资金。大队干部和群众一商量,就把大队办公室搬到一家社员的闲房子里,大队干部和几位社员自己动手,把办公室房子隔扇推倒,改成教室,同时脱坯和泥,砌起土桌土凳,墙上抹上了黑板,几天后小学就开学了。
春种完了之后,全大队大办水利,买回来一批材料没处堆放。大队党支部又决定大队办公室再次搬家,把借用社员的那间闲房让出来,做打井工地的库房。大队办公室再往那儿搬呢?党支部书记冯观有和副书记冯思功召集领导班子作了一番研究。他们考虑第二生产队是全大队的一个后进单位,便决定把大队办公室放在二队一座旧油坊里,以便对二队加强领导。这个旧油坊多年没人住过,房顶露天,墙角透风,四壁黑咕隆冬。有人说:这象什么办公室?干脆盖几间新房子吧。冯观有说:“能工作就是好办公室,咱们要集中力量办农业,不要摆阔气。”几个干部动手和泥塞了墙缝,补了房顶,大队办公室就搬过来了。
到了一九七一年二月,这个大队为了搞好路线教育,办起了政治夜校。大队党支部又把修好的旧油坊再让出来当夜校教室。这时有人说,搬来搬去,咱们盖几间办公室算了。党支部书记冯观有耐心向他们解释。他说:“有钢要用在刀刃上,现在要集中一切力量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好。真正好的办公室在田地里,在生产岗位上。”当时全大队正在打大口机井,冯观有建议干脆把大队办公室搬到井场上,干部到第一线和群众共同战斗。于是,大队办公室第三次搬迁,大队革委会的牌子,挂到了打井工地堆放材料的一间茅棚的门口上。这年是个大旱年,大队干部和社员群众一起战斗,吃在井旁,睡在井旁,坚持打井提水,战胜了严重的干旱,使生产继续发展。
随着大口机井的建成,井边上的小棚子要放油料,装机器。为了把小棚子让出来为生产服务,大队办公室决定第四次搬家。党支部副书记冯思功把自己的家搬到羊圈旁边的一间小房子住下,腾出两间正房当了大队办公室。
一九七二年夏天,老庄大队小学新建了几幢教室,这才把老办公室腾出来。这时有人说,现在咱们生产发展了,老办公室又破又旧,干脆在学校旁边多盖几间房做新办公室算了。可是大队党支部不同意。冯观有说:生产是比前几年有些发展,可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队富了,咱们还是要继续集中人力、物力大办农业,搞好生产。于是大队办公室又搬回原先的那座老办公室里。办公室搬来搬去,现在总算是有了个固定地方了,可是大队干部谁也不蹲在办公室里,而是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上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就这样,从一九六九年春天到一九七二年夏天,老庄大队的办公室先后搬了五次。而这四年内,全大队把人力、物力集中在大办农业上,艰苦奋斗,大干苦干,把二千三百亩地全部深翻了一遍,修了九条总长十七里的渠道,打了大口机井六眼。新打出的井水加上引来的河水,使全大队土地都能得到灌溉。由于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变,促进生产不断发展。从一九六九年以来,这个大队粮食平均亩产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一左右,一九七二年平均亩产达到五百二十五斤,总产量和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都比一九六八年翻了一番,全大队还存下了足够半年吃的储备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真正好的办公室在田地里”——老庄大队五迁办公室的故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