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是援助,还是控制和掠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0月 -> 是援助,还是控制和掠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新华社记者 1973-10-30 00:00

是援助,还是控制和掠夺?

第6版()
专栏:

是援助,还是控制和掠夺?
新华社记者述评
苏修领导集团一贯以恩人自居,吹嘘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无私”的,“完全平等”的,“不抱有任何政治、军事及其他自私目的”,“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独立”,等等。然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外进行经济扩张、掠夺和剥削的事实,却戳穿了他们编造的这些谎言。
苏联的经“援”根本不是什么“有利于”受援国的“经济独立”,而是向别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控制别国经济命脉的一种手段。
据报道,苏联现在向四十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援”,贷款总数达五十多亿卢布。苏联通过贷款和“援”建项目逐步打入和操纵受援国的“关键性经济部门”。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渗透就是突出的一例。苏联报刊透露,目前苏联“援助”印度建成的企业已控制这个国家“机器制造业的百分之八十,电气设备——百分之六十,石油加工——百分之三十五,钢——百分之三十八,电力——百分之二十”。苏修在搞“援”建项目时趁机派出自己的专家与技术人员,把持设计、生产和技术的重要环节,企图使受援国永远依附于他们。印度一家刊物曾透露,在苏联“援”建的企业中,俄国人“一直保持着设计工作、机器和附件供应方面的垄断权”,而“印度方面对于工程设计一点也不能插手”。苏修还通过所谓“援助”,使受援国成为苏修倾销傻大粗笨、质量低劣的机器设备的市场。一些亚非国家的舆论指出,苏联向他们出口的机器设备不仅质量低、价格高,而且其维修和零件的补充也取决于苏联。最近,苏修又仿效西方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形式,竭力要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办合股企业。苏修中央刊物《共产党人》第八期公然宣称,苏联同发展中国家“办合股企业”这种新形式已“坚定地”被“提到首位”,这家杂志还鼓吹同受援国搞什么“国际分工”和“生产协作”。这是企图进一步使受援国沦为苏联的经济附庸。亚非拉国家已逐步认识到苏修的这种险恶用心。科威特《舆论报》说,“苏联帝国主义口袋里装的不是别的东西,而只是关于控制阿拉伯国家的计划”。《印度快报》说,苏联的援助“使我们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压制性影响”。
苏修根本不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无私的援助”,而是加紧掠夺这些国家的丰富资源。
苏修通过贷款、贸易和要受援国还债的规定,越来越多地攫取亚非拉国家的重要资源。苏联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席斯卡奇科夫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说:“发展中国家为了抵偿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费用,向我国提供重要的和必需的商品,诸如有色金属精矿、石油、天然气、长纤维棉花、天然橡胶、植物油、棉布、大米……”“这就使得有可能更加充分地满足苏联国民经济的需要”。据统计,一九六○年到一九七一年间,苏修就从第三世界廉价攫取达十七亿美元的橡胶和十六亿美元的棉花。为了加紧争夺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廉价石油,苏修先后同这个地区的一些国家签订了种种所谓“援助”和“共同开发”协定,逐步取得了一些石油资源的调查、勘察和开采权,并且规定这些国家要以向苏联供应石油的方式来还债。据报道,中东一个国家根据协定,从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年期间,对苏联的欠债和外贸赤字等必须一律用原油偿还,而且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百分之二十。苏修不管受援国出现的困难,经常以债主的身份进行逼债,强调必须“按时偿还”。这使一些国家债台高筑,旧债未清又借新债,例如,印度在一九七一——一九七二预算年度,欠苏联的旧债达四亿多卢布,同时又要向苏联借新债两亿多卢布。更荒唐的是,苏修为其掠夺海湾地区资源寻找借口,胡说什么中东石油是“国际财产”。据报道,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曾警告一位访问莫斯科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说:“尽管阿拉伯石油在形式上是阿拉伯财产,但实际上是国际财产。”这真是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此外,苏修还要一些国家开设专门生产苏联所需要的商品的工厂企业,剥削这些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印度外贸部长米什拉一九七二年在同苏联签订了贸易议定书后说,“印度准备为苏联承担需要劳动强度大的生产项目”,“也可以按苏联要求的规模,专门为它生产某些方面和某些项目的产品”。事实表明,苏修所宣扬的“无私援助”完全是骗人的。正如一个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官员在驳斥苏修的谎言时所指出:“你们硬说帮助了我们,但是同你们从我们那里所取得的东西相比,你们的援助是毫无价值的。”
苏修同亚非拉国家的贸易根本不是什么“完全平等”的,而是不等价地进行剥削。
苏联在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贵卖贱买”是惯用的伎俩。据外国报刊报道,苏修向亚非拉国家的出口价格,一般要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有的甚至高两倍。苏联《对外贸易》杂志的材料表明,苏联向埃及出口的某些商品的价格要比苏联向西德出口同类商品的价格高百分之十三到一倍多。而苏联从亚非拉国家进口的许多商品的价格,又往往低于西方国家从这些国家进口的价格。据《德黑兰日报》报道,苏联从伊朗进口的天然气平均价格为一千立方呎约十九美分;而在同一时期内,加拿大向美国出口的天然气是三十一美分,西德向其他国家提供的天然气是四十六美分。伊朗报纸揭露,苏联从伊朗购买天然气的价格,仅相当于苏联卖给欧洲的天然气的价格的四分之一。印度《经济时报》发表评论说:“虽然苏联贷款的利息看来不过是百分之二点五,但由于苏联供应的商品(即实物贷款)价格非常高,所以这里实际掩盖着很高的利息。”另一方面,苏修利用一些国家的经济困难,压价购进商品,例如,印度曾被迫减低其黄麻出口税的百分之三十,降低钢材价格的百分之十到二十售给苏联。苏修从亚非拉国家进口的原材料和其他产品,除了自己利用外,有的还作为“苏联制造”的商品转口到西欧市场以高价售出,从中牟利。据揭露,苏联以每一千立方呎十八点六英国便士的价格从一个阿拉伯国家进口天然气,又以四十便士的价格转卖给西欧国家,仅在一年中就从这种投机生意中赚得五千多万美元的利润。苏联外贸部长帕托利切夫承认:“无论在亚洲国家、无论在近东国家、无论在任何其他国家,我们从来没有所谓‘赔本地’出售商品。”苏联《在国外》杂志最近也说,他们给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对苏联是“十分有利”的。这就是所谓“无私援助”的真相。
苏修口口声声说什么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抱有任何政治、军事和其他自私目的”。这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列宁曾经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一贯使用的欺骗手法是:“打着建立政治上独立的国家的幌子,来建立在经济、财政和军事方面都完全依赖于它们的国家”。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正是打着“反帝”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幌子,以“援助”为诱饵,竭力对外进行政治和军事扩张。苏修竭力争夺的中东、西亚和南亚等地区,也正是他们提供“援助”的重点。苏修宣称,对这个地区的国家的“援助”数额占其对外“援助”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人所共知,近几年苏修千方百计在地中海、海湾地区及印度洋一带,攫取海、空军基地和港口的使用权。他们的舰队长驱直入这些地区,严重地威胁那里的安全。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不久前对法国《世界报》记者发表谈话说,目前,苏联“就象沙皇时代一样”,正在这些地区“立足”和“扩大影响”。苏修还以强凌弱,利用受援国在军事、经济上对自己的依赖,施加政治压力,伸手要特权,干涉别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人所共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出售军火不仅有其政治和军事目的,也是进行剥削的重要途径。据报道,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七一年,苏联向第三世界出售的军火达一百多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之一。据法国《战斗报》今年十月二十五日报道,在最近的中东战争期间,苏联向交战国提供军火“大发其财”,“最令人惊奇的是,苏联人要求现款支付他们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的武器”。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苏联对出售军火深感兴趣,不仅是为了政治渗透,而且也是为了赚钱,以满足它进口西方技术和粮食的巨大需要”。亚非作家常设机关刊物《号召》最近发表文章说:“阿拉伯人民通过自己长期痛苦的经验,终于认识了这样的事实: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是化装成‘朋友’的敌人。这种敌人比公开的敌人更加危险。”科威特《舆论报》指出,“按照它的真正面目,苏联实际上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讯)


查看完整版本: [-- 是援助,还是控制和掠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