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路子对 步子大——记山东鱼台县委带领群众大踏步地发展农业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路子对 步子大——记山东鱼台县委带领群众大踏步地发展农业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01 00:00

路子对 步子大——记山东鱼台县委带领群众大踏步地发展农业的事迹

第3版()
专栏:

路子对 步子大
——记山东鱼台县委带领群众大踏步地发展农业的事迹
鲁西南的微山湖畔,有个历史上多灾低产的鱼台县。如今,这个县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目荒湖涝洼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缺粮县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一九七○年以来,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四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一九七二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二亿六千三百万斤,亩产量第一次达到了《纲要》,三年翻一番还多。去年向国家提供粮食六千零二十万斤,是山东省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最高的一个县。今年生产又有新的发展,粮食亩产可望比历史最高水平的去年增长一成以上。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社员生活逐年提高。
下定决心
鱼台县濒临南阳湖、昭阳湖和微山湖,境内有十四条河流穿绕。在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接纳来自四个省二十多个县的客水。由于百分之七十的地面低于湖、河水位,一到雨季,大雨洪灾,小雨涝灾,而无雨则成旱灾。解放以后,这里的人民同水、旱、虫、碱四大自然灾害斗争,生活有了改善,但多灾低产的面貌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一九七○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农业学大寨》的社论。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社论中满怀希望的语言,激发了县委和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他们决心以昔阳为榜样,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带领群众鼓干劲,争上游,打一场农业翻身仗。
但是,有少数人缺乏信心。他们说:“鱼台到处是芦苇荡,蛤蟆汪,要变只能慢慢变,坡不能爬得太陡了。”多数人分析了本县的自然条件,认为:地势低洼,易受水灾,是不利因素;但靠湖临河,水源充足,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只要抓紧水利建设,变水害为水利,是大有可为的。
鱼台究竟能不能大变快变?县委和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深入到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看到群众冲天的干劲,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在治理惠河的工地上,社员们冒着刺骨的北风,挽着裤腿,踏着冰凌,挥锹抡镐,你追我赶,一派热气腾腾的动人景象。他们豪迈地说:“要想面貌大变,就得拚命大干。咱只要拿出大寨大队三战狼窝掌的劲头,不信鱼台不换个样!”这项工程原计划一个月,结果只用二十一天就完工了。
鱼城公社罗庄大队原是一片涝洼盐碱地,年年需要国家供应粮食,被人称作“乌鸦不落树,万年不发芽”的穷村庄。一九七○年,他们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挖渠引水,治涝改碱,整地翻土。经过一年艰苦奋战,把一千一百多亩耕地建成了旱涝保收田,粮、棉亩产量一下比上年提高了两倍多。县委先后在鱼城公社召开会议,请罗庄贫下中农介绍学大寨的经验。大家心情激动地说:“罗庄能办到的事,我们也能办到!”
群众中迸发出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力地批判了那种“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的保守思想和懒汉懦夫世界观。大批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决心大干一场,征服荒湖涝洼。
狠抓路线
大批干部下去以后究竟先抓什么?鱼台县有深刻的体会:生产面貌要改变,必须认真抓路线。
县委副书记崔德久总结了四下谷亭公社缪集大队改造“老大难”的经验。一九七○年春天,崔德久来到缪集大队,看到这里的生产条件很好,而大队干部缺乏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生产上只是零打碎敲;于是,他就帮助大队干部制订了一个“翻身”规划。夏天他又来到这里,看到水利工程不配套,积水排不出去,便以为是劳力不足,就带领县机关干部帮助他们挖了一条五里长的排水沟。这样,他满以为可以解决问题了。可是,秋天再次来到这里一看,仍然是那个老样子,生产并没有什么起色,还荒芜了一千多亩耕地。问题在哪里呢?一九七一年春天,他第四次来到缪集大队,蹲下来解剖“麻雀”。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原来是大队领导班子不抓阶级斗争,方向道路不清,缺乏革命干劲。群众说:“俺这里条件好是好,就是干部不领,社员方向不明,好比老牛掉在了枯井里,有劲也使不上。”针对这种情况,他帮助大队办起政治夜校和路线教育学习班,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狠抓阶级斗争,大鼓革命干劲。这一年,全大队二千一百亩耕地全部种上了水稻,亩产量达到七百八十九斤,一年增长三倍半。
县委全面分析了谷亭公社的三十六个大队,其中有二十五个大队长期处于这种落后状态。他们就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抓政治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同一小撮阶级敌人斗;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同旧的传统观念斗;抓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同资本主义倾向斗。经过这些斗争,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焕发了学大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一九七一年,在这二十五个生产大队中,有五个大队的粮食亩产量突破千斤,五个大队跨过“长江”,十四个大队超过《纲要》。全公社的粮食亩产量一下翻一番,由一九七○年的三百七十斤猛增到七百五十九斤,今年一举跨过了“长江”。
东张公社,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下去的同志开始认为,这里生产落后,主要原因是对旱田改水田思想上有顾虑,不愿意扩种水稻。于是,就帮助他们做计划、整地、挖渠、抓肥料,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结果这一年生产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比上年下降了。到底是什么原因?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一些生产队在阶级敌人的煽动下,弃农经商,资本主义倾向抬头,影响着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落实,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大量事实使县委认识到,生产落后是现象,政治落后是实质。症结找到以后,就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联系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林彪反党集团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反革命罪行,揭发和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煞住了资本主义妖风,落后面貌迅速改观。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抓生产一定要讲路线,讲路线要讲基本路线。人心齐,泰山移,心齐,就是齐心干社会主义。要彻底改变面貌,就必须狠抓基本路线这个纲,纲举目张,才能调动千军万马发展农业生产。
全面规划
鱼台县委领导成员告诉我们:要大踏步地发展农业,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规划,脚踏实地的作风。
过去,鱼台年年同水害作斗争,群众汗没少流,干部心没少操,水利工程也没少搞,可是,洪涝灾害仍然未被降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水方针,缺乏一套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案。一九七○年,县委和县革委会发动群众进一步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水方针,实行沟、渠、路、林统一规划,水、旱、虫、碱综合治理。同时注意排和灌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改革耕作制度相结合,狠抓田间工程配套;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实行稻、麦连作。
为了实现这一规划,县委和县革委会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群众展开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首先,他们分析了东片和西北片十个人民公社的自然条件:这些地方的耕地低于湖、河水位,他们就在这个地区增建、改建排灌站,疏通河道,平整土地,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耕地种上了水稻,夺得了农业连年丰收。紧接着,针对西南片四个公社的自然条件,提出了“大干一百天,实现水利化”的战斗口号。这里土地高于湖、河水位,水利工程较少,又多是沙碱地,他们就带领群众打井修渠,治涝改碱,昼夜奋战在水利工地上,保证了各项水利工程的胜利完成。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粮食产量显著提高。广大群众在描绘今昔巨变时说:过去是“雨后一片明,大船遍地行,到处是芦苇,只闻蛤蟆声。”现在是“渠道成网地成方,沟通路直树成行,星罗棋布排灌站,荒湖变成鱼米乡!”
鱼台县委领导成员经常深入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用心寻找群众中的先进经验,不断摸索农业增产的门路,推动全县。如他们摸索出稻茬麦的生长规律,打破了当地稻茬麦不能大幅度增产的论调。今年三十八万多亩小麦,亩产量上升到二百零六斤,并涌现出一季上《纲要》的生产大队和亩产过千斤的地块。县委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蹲一个点,抓路线促生产,总结经验推动全县,使学大寨运动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附图片)
鱼台县临河大队社员们喜打丰收粮,争取多贡献。
新华社记者摄


查看完整版本: [-- 路子对 步子大——记山东鱼台县委带领群众大踏步地发展农业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