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碱洼跨骏马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碱洼跨骏马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01 00:00

碱洼跨骏马

第3版()
专栏:

碱洼跨骏马
在河北省沧州市黑龙港流域的盐碱洼里的南陈屯公社有一个王希鲁大队,全村三百四十人种着三百三十亩盐碱洼地。一九六四年以前,粮食亩产才一、二百斤,每年需要国家供应五、六万斤粮食。八年来他们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盐碱洼跨上了飞奔的骏马:一九六五年粮食产量过“黄河”,一九六九年跨“长江”,一九七○年超千斤。去年,尽管遇到了多种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亩产仍然超过了一千三百斤。今年又有新发展。
坚定方向
一九六四年秋,大队党支部开会讨论如何学大寨的问题。多数成员认为:只有以大寨为榜样,改造盐碱洼地才能改变落后面貌。但管副业的干部却说:“搞农业既怕旱、又怕涝,还怕虫子咬;搞副业不担风险,小车一转钱来了,比土里刨食稳当。”管菜田的干部也说:“一亩园顶十亩田,把劲多使在种菜上,比在盐碱地里种庄稼合算得多。”这样各持己见,一直争论到了深夜。
第二天晚上,支部书记赵振东组织全体干部反复总结王希鲁大队农业生产落后的原因,开展了一场“是以粮为纲还是以钱为纲;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讨论。老贫农丁金章说:“两眼盯在钱上,就会迷失方向、走错路。今后方向不对,给个金山咱也不干!”大家分清了路线,端正了方向,树立了改造盐碱洼地的决心。
勇于吃苦
赵振东带领干部察看了全村每块土地的盐碱程度,提议先改造占全队粮田将近一半的“蛤蟆湾”。这个蛤蟆湾,方圆有七十多亩地,最低处有三四米深。春天一片碱花花,夏天蛤蟆叫呱呱。每年,只见下种不见粮。如把它全部修成台田,土方工程量很大,而且天寒地冻活难作。赵振东和大队长赵松清带领十个硬汉子、十名铁姑娘,打响了改造蛤蟆湾的战斗。赵振东带头砸破冰凌,跳到没膝盖深的冰水中,挥舞铁锨干起来。共产党员哪里艰苦往哪里冲,社员们拉起土车,你追我赶,衣内一身汗,衣外一层冰。但阶级敌人却乘机破坏,说:“赵振东成天光知道啃土坷垃。跟着他不是冻死,也得累死。”贫下中农狠斗了阶级敌人,豪迈地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能干革命!这土坷垃我们啃定了!”
大家苦干一个冬春,动土十万多方,使蛤蟆湾三分之一的土地变成了平展展的台田。一九六五年,全大队粮田平均亩产达到六百八十八斤。他们连续苦干四个冬春,填平坑洼,改良土壤,开挖沟渠,栽了七万多棵树,使昔日盐碱洼,变成了米粮仓。
百折不挠
一九六五年春,王希鲁大队遇到了严重干旱。党支部带领群众,向干旱展开了顽强的搏斗。抗旱斗争的实践,使广大干部社员深刻地理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一九六五年隆冬,赵振东带领群众在刚刚修起的台田上竖起了机井架。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头一眼井打着打着塌了框。在失败面前,一些人泄了气。赵振东认为,只要总结经验教训,摸到规律,就能转败为胜。于是,他组织人们在现场反复分析塌框的原因,群策群力制定出了打第二眼机井的方案。第二眼井由于打的过深,井架子承受不住井砖的压力而折断,又失败了。但大家毫不灰心,弄来好檩条,绑牢井架,再打第三眼。可是第三眼井又失败了。
这时,一些人动摇了,有的社员见费了这么多工料还是打不成,非常心疼,劝赵振东不要再干了。是继续干下去争取胜利,还是半途而废?这个问题在赵振东脑子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在井场上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启发社员们树立坚持到底争取胜利的信心。总结前三次打井的经验教训,又第四次把机井架竖起来。支委们分别顶班劳动,边干边总结。紧张战斗两昼夜,终于打成了第一眼机井。当井水顺着水泵管往上喷的时候,人们高兴的热泪盈眶。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的干劲更大,到一九七○年实现了五十亩地一眼机井,基本上解除了旱、涝、碱三害的威胁。粮食亩产超千斤。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碱洼跨骏马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