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大寨又迈大步 灾年再夺丰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大寨又迈大步 灾年再夺丰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04 00:00

大寨又迈大步 灾年再夺丰收

第1版()
专栏:

大寨又迈大步 灾年再夺丰收
今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用没见过的大干战胜没见过的大旱,夺得了农、林、牧、副各业全面丰收。
社员们说:今年丰收是靠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靠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靠大家的大干苦干得来的。
全大队粮食总产量达到七十七万斤,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六多,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全大队粮田总面积增加了五十亩,粮食平均亩产量仍然达到一千斤以上。
各种干鲜果品也获得好收成,总产量达到四万九千斤,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一点三。
全大队大牲畜已经发展到八十五头;平均每户养猪两头。
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三十万斤,超过国家征购任务的百分之八十七点五。
秋收时节,许多来大寨参观的人,从后底沟看到麻黄沟,从狼窝掌看到虎头山,看到到处都是好庄稼,禁不住异口同声地赞叹:不愧是英雄的大寨人!
今年春天,当连续十七个月的大旱使大寨的“海绵地”干了一尺多深的时候,多少人在为大寨担心:“这旱,百年不遇啊,能顶得过去吗?”
现在,听听老保管贾承仁宣布一个又一个出人意料的数字吧:
大旱之年,一亩谷子打八百斤。
大旱之年,新造的土地,一亩高粱收一千二百斤。
大旱之年,大寨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七十七万斤,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六多,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大寨的水果是小年大丰收。苹果的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四千多斤。
大寨的副业今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灾害和困难,统统被大寨人战胜了!
把压力变成动力
一九七三年,是考验大寨人意志和力量的一年。
春天,面对着没见过的大旱,来大寨参观的人,蹲在地里用手刨坑,摸墒情,担心地说:“干了这么深,地怎么个种法!”
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早在冰封地冻的隆冬季节,大寨党支部就已经作出了抗旱夺丰收的战斗部署。那是春节后不久的一个晚上,陈永贵同志主持召开了支委会。老陈问:“老辈人说,不怕歉年,就怕连年。去年一年不下雨,入冬以来也不下雪,要是来个连年旱,我们怕不怕?”
贾承让说:“它旱它的,咱干咱的,咱大寨人啥时向困难低过头!”年轻的郭凤莲朝气蓬勃地说:“把旱灾当作敌人斗!”
句句话都当当响。陈永贵同志瞅着这伙一块经历过多少次困难的战友,笑着说:“天旱是坏事,但是,我们把它变成动员群众的教材,就能引出好结果来。天能大旱,我们能大干,虎头山上不光要长出庄稼来,还要大丰收,让自己人高兴,让敌人认罪!”
从那时,每户有了一口积水缸,一支积水队也组成了。每天一早起来,积水队挨门沿户收脏水,一担一担泼到地里。到开春时候,就把二千多担水挑进去了。
发动群众抗旱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党员大会上,从支委到党员都表决心:豁出一身膘,多流几身汗,抗旱保苗夺丰收!
会议室里,大寨人怀着满腔的怒火,声讨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老党员回忆着大寨的战斗历史,老贫农讲述着新旧两个时代的不同遭遇。贾进才说:一九六三年一场大洪灾,大寨的房塌了,地冲了。有人说:十年辛苦一水漂,完了!但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出了光明路,大灾变成了动力,大寨不是完了,而是前进了!贾承让说:去年,旱了,一百五十亩谷子没捉住苗,节令不饶人,再种赶不上了,怎么办?移呀,一苗一苗,一亩七八千苗,一百五十亩谷子移了个全苗。这胜利靠什么?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靠大伙大干苦干!
发言的人一个紧接着一个。大家说:“林彪一伙污蔑大好形势,反对社会主义,这办不到!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命根子。为了社会主义,我们敢斗天,敢斗地,再旱也要保丰收!”
路线教育,激发了大寨人的干劲,抗旱播种的战斗打响了!拖拉机出动了,车马出动了。走在路上一大串,到了地里一大片。虎头山下人欢马叫,好一派抗旱播种的壮丽图景。
抗旱的队伍开进了赵背峪。从沟口到山上是二里多,坡陡得站不住人,满坡又是荆棘杂草。但是,这哪能难倒英雄的大寨人!青年们担着水上去了,铁姑娘担着水上去了,四十多岁的女副支书宋立英也担着水上去了。
七沟八梁一面坡,还有十七条小沟,七百五十亩地。人们计算,一担水种不下十棵苗,一亩地二千多棵,得担十五万担水,才能种上庄稼。十五万担有什么了不起,大寨人是铁手、铁腿、铁肩膀。往年风调雨顺,到“小满”才种完,今年天大旱,人担水种田,反而在“小满”前五天就种完了。
旱灾检验了大寨人的革命精神,也检验了大寨人的共产主义风格。大寨早在一九六五年,就在虎头山上建起了两个大蓄水池,通过一条十四里长的盘山渠,把郭庄水库的水引过来。大旱当头的三月,郭庄水库来了通知:为了保证大寨抗旱播种,水库可以保证供水!大寨人却说:大旱当头,有水就有粮食,一个队敞开用水,兄弟队无水可浇,这不是大寨精神,不是大寨人办的事!
党支部作了一个决定:在困难的时刻,大寨没有权利比别的队特殊,水库的水让给兄弟队,大寨的地全部担水播种!郭庄水库的水哗哗地流进了虎头山上的蓄水池,但这水没有浇进大寨的地里,而是越过虎头山,流到了金石坡大队,流到了井沟大队。
大旱没有压倒英雄的大寨人,大寨人却把压力变成动力,在这没见过的大旱之年,在虎头山上种出了好庄稼。
四战狼窝掌
为了夺取农业丰收,去年冬天,大寨人就在狼窝掌里摆开战场,第四次向这条“黑老山沟”进军。
那是一九七二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陈永贵同志扛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钢镢,指挥着巨大的推土机,带着大寨的二百多个男女社员开进了狼窝掌。陈永贵指着狼窝掌问大家:
“前边的狼窝掌,有四十四条石坝,二十亩地,这是我们大寨人在三个冬春才干起来的。十五年中,狼窝掌为国家生产了二十四万斤粮食。大家说,狼窝掌治得好不好?”人们齐声回答:“好!”陈永贵又说:“回头看,好;向前看,更好。过去我们三战狼窝掌,为的是社会主义。今天我们要在这里建设起人造平原来,让拖拉机开进来,叫狼窝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的粮食!”
于是,开山的炮声,推土机的吼叫声,打石头的丁当声,使狼窝掌沸腾起来。参加过三战狼窝掌的大队长贾承让,望着眼前的一切,满心甜滋味:“这人马,这机器,这工程,比起来,过去三战狼窝掌就成了小事了,社会主义事业是越来越大了!”当年吃着冰碴饭、坚持在高山打石的老英雄贾进才,如今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他不再是一个人打石头了。他带着贾来小、贾文焕、贾连珠、李有录,十几个人进了石窝。贾进才说:“年轻人,看看这阵势就喜煞人,四战狼窝掌靠你们啦!”年轻人说:“我们把铁锤接过来,也把革命的担子接过来,你就放心吧!”
英雄的大寨人,为着建设社会主义,从不吝惜自己的气力,甚至生命。今年一月二日,狼窝掌工地上格外繁忙、紧张。共产党员石桂林和社员赵素小把一块巨大的方石,抬到了砌坝的贾承仁跟前。突然,从山坡上滚下块石头来,直奔大坝,石桂林躲闪不及,牺牲了!
石桂林,这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就在狼窝掌开工的那天,留给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几句话。那天,老母亲听说要重治狼窝掌,就说:“桂林,咱大寨人风里雨里干了二十年啦,如今吃不了,穿不了,咋还要治狼窝掌?”石桂林听着笑了,说:“妈,要为咱大寨人,早该歇了;咱要建设社会主义,要为全世界受苦的人干哩!”
“为全世界受苦的人干哩!”这就是石桂林的理想。他为实现这个理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寨人含着眼泪把英雄的遗体安葬在狼窝掌的大坝附近,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向狼窝掌进军。到布谷鸟欢叫的时候,一条条更高大的石坝在狼窝掌砌起来了,一个个山头被搬倒了。新修的十几亩大的人造小平原上,拖拉机在奔驰着。秋天,满沟高粱染红了狼窝掌。老保管惊叹着:“看看,三战狼窝掌,十五年拿回二十四万斤粮;四战狼窝掌,一年拿回八万二!这革命,真有干头啊!”
“海绵田”上闹革命
英雄的大寨人,不仅战胜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大旱,把合作化时期改造过的土地来个再改造。也正是他们,以顽强的精神闯开科学的大门,夺取高产更高产。后底沟是生土地、高粱茬,按旧规程今年是减产年。但是,今年后底沟里的玉米,平均亩产一千二百斤。小麦一向被认为是低产作物,但是,今年尽管是大灾之年,虎头山上的五十亩麦田,加上套种的玉米,两茬平均亩产一千二百多斤。
大寨人说:“科学就是座禁宫,我们也要把它打开!”
一九六五年,大寨粮食亩产只有八百斤。当时有人提出:大寨的产量能不能翻一番?产量翻一番,这一直是大寨人讨论的课题,也是大寨人奋斗的目标。党支部提出:产量翻一番,就要在“海绵田”上闹革命。土改时的贫农会主席贾承运,年轻的共产党员高玉良,串连了十几个社员,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他们决心闯一闯科学的大门,摸一摸高产的门路。
大寨,处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土石山区,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多天,降雨量只有六百毫米左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在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也只积累下一年种一茬玉米、谷子、豆类的经验。
“海绵田”上闹革命,究竟革谁的命?实验小组选了个一年种两茬的课题。头一年,实验小组在麦地里种上黍子,亩产没过了七百斤,人们摇头说:“不行!”第二年、第三年,另找门路。试验先种一茬豌豆,再种一茬秋粮,结果,秋粮熟不了,产量增不了,还是不行。
一九七○年,割了小麦就种了生长期短的玉米,在下霜前成熟了,大家高兴地说:“这一回有门。”秋后一过秤,一亩地连小麦带玉米八百斤,还是不理想。一九七一年,他们干脆搞育苗移栽,在麦收前二十五天,就把高产品种“晋杂一号”玉米育了苗。麦子一收割,就移栽。他们想,播种期提前了二十五天,成熟没问题了。但是,没有想到移栽后缓苗,延误了时间。结果,下霜前大部分还是没成熟。实验小组的第七次试验又失败了。
七次失败了,科学实验小组成员们头上的压力千斤重。他们想:支部交给的这个任务,七年没干下个样样,怎么对得起党!共产党员高玉良,更是吃不下,睡不好,见人就请教,专门跑到书店里找资料。
一九七二年,实验小组决心搞第八次试验,选了中熟的“忻黄单九号”玉米种,在小麦一片葱绿的时候就套种。盛夏时节,高玉良钻在麦田里一镢一镢刨坑,一窝一窝种玉米。他满心希望来个突破,没想天旱得苗苗出了土长不高。高玉良看着这矮矮的小苗,心里发急。他没明没夜地战斗在试验田里。中午,太阳火辣辣,别的社员下工回村了,他不回,给玉米浇水。晚上,星星满天了,他还不回,打着手电给玉米追肥。整整半个月,他和实验小组的战友在试验田浇水、施肥、中耕、除草,硬是把那些眼看快要枯死的小苗侍弄得返青复壮了。秋天,当大田的玉米在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的时候,麦田套种的“忻黄单九号”也丰收了:小麦加玉米,平均亩产一千五百斤!
小面积试验是为了大面积推广。今年,麦田套种玉米一下发展到五十亩。虽然因为连续十七个月的大旱使小麦减了产,平均一亩只收二百斤,但加上玉米,平均亩产还上了一千二百多斤。
秋收前,陈永贵和贾承让看着这喜人的庄稼,对高玉良说:这个新套套,又开辟了增产的门路。
十一月,晾晒在大寨打谷场上的玉米还没有入仓,严冬已经降临到虎头山上。冬天从来是“闲季节”。但是,大寨人早已甩掉了这本老黄历,把冬天变成了春天。现在,虎头山下人声沸腾,机器轰鸣。拖拉机在奔驰着,翻耕着最后的几块土地;整修“海绵田”的铁姑娘们,挥舞着铁镢钢锹,把半尺厚的冻土刨开,一担一担送到低的地方。
陈永贵同志和党支部委员们刚刚结束了对麻黄沟的测量,做出了今冬明春搬山填沟建造五十亩“人造小平原”的规划,贾进才就带着他的开山取石的人马进了麻黄沟,于是,炮声又响起来。
有人说:“大寨人从来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年年有新套套。”是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寨人,在革命的征途上是永远不会停步的。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陈永贵同志和社员一起在场上劳动。
 本报通讯员摄
在大寨大队的丰收场院上。
 本报通讯员摄


查看完整版本: [-- 大寨又迈大步 灾年再夺丰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