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身在粮仓更惜粮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身在粮仓更惜粮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05 00:00

身在粮仓更惜粮

第3版()
专栏:

身在粮仓更惜粮
湖南省常德市粮油加工厂座落在“鱼米之乡”的洞庭湖畔。在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中,这个厂的同志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努力执行毛主席关于“广积粮”的指示。他们在大搞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出米率的同时,十分重视点滴节约,颗粒归仓。一九七一年以来,他们为国家节约粮食三百二十二万多斤。
沙里选豆
一天,原粮仓库保管员收到大米车间交来一袋九十九斤重的黄豆。看到这袋沉甸甸的黄豆,保管员心里很纳闷:仓库里从来没有调进过黄豆,平日发给大米车间的原粮都是稻谷,这袋黄豆是从哪里来的呢?后来,经过一番了解,他才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稻谷进入大米车间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清除稗子、沙土、泥块,以及其它杂质。而在这些杂质中,往往夹杂着少量的黄豆。过去,在清杂除稗过程中,一直没有把它放在眼里,就连同沙土、泥块一倒了之。在批林整风运动中,共产党员、大米一班老班长黄介成,看到黄灿灿的黄豆被倒掉,十分痛心,他向领导上提出了从沙土、泥块中选黄豆的建议,并在班里给大家算了一笔细账:每天每班加工稻谷二十多万斤,清除稗子、沙土、泥块等杂质三百余斤,以一百斤杂质选黄豆一两计算,一年就可以选黄豆一百多斤。老黄一席话,把大家的心拨得通亮。
从此,这个车间的同志们再也不轻易把稻谷中清除出来的沙土、泥块等杂质倒掉,而是先将这些“废”物集中起来,利用工余时间,从中把黄豆选了出来。就这样,长年累月坚持下来,聚少成多,一粒粒变成了一袋袋。一九七一年以来,从沙土、泥块等杂质中选出的黄豆就有五百三十二斤。从此以后,厂里粮食保管账上,也增添了“回收黄豆”的新项目。
点滴不漏
大米车间从沙土、泥块中选黄豆的事迹传开后,全厂很快出现了一个人人为革命“广积粮”的局面。麻袋仓库保管员熊清成在工作中坚持做到点滴不漏,颗粒归仓的事迹就是其中一例。
熊清成担任保管已有几年的时间。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发现麻袋破了,就和大家一道补好。一次,他在清点麻袋时,发现同样大小的麻袋,有的轻,有的重。他把麻袋翻过来检查,发现那些比较重的麻袋里,都有一个“小口袋”。原来,破麻袋缝补时贴上的补巴,由于没有把破口缝死,结果形成了一个小口袋,以致稻谷进入小口袋后就不容易倒出来。
“小口袋”的秘密被揭开后,老熊觉得如果再让稻谷在“小口袋”睡大觉,久而久之,这些稻谷就会霉烂变质,造成浪费。于是,他把家属缝补麻袋小组的同志找来商量,做到缝补麻袋时,将麻袋翻过来抖几抖,用手把“小口袋”里的粒粒稻谷抠出来。同时还特别注意提高缝补质量,堵绝“小口袋”的形成。这样,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小口袋”不仅越来越少,而且从二百五十多万条麻袋中,经过勤抖细抠,为国家回收粮食四万六千多斤。
向糠要粮
在节约粮食的工作中,这个厂的榨油车间也迎头赶上。榨油不同粮食直接打交道,每天用的原料是碾米时脱落下来的细糠。能不能从细糠中找到节约粮食的门路,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有的说,细糠榨油这已经是“黄土里选金”,很不简单了,还想从细糠中节粮,恐怕是办不到。但多数同志说,从细糠中开辟节约粮食的门路,是一件新事情,困难固然很多,但是只要把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也许以前认为办不到的事,现在就可以办到。
怎样实现糠中节粮呢?车间主任张凤岐把车间的同志召集拢来,开了三次“诸葛亮”会,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有位同志说:“细糠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碎米花,如果能想法子把它筛出来,这就是酿酒的好原料,能为国家节约粮食。”老张把这位同志的建议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他就带领车间全体同志打响了向糠要粮的战斗。为了实现既节约粮食,又不影响提高出油率,他坚持跟班劳动,亲自筛糠,还和同志们一起严格把好“细糠不筛不进榨,榨的糠饼无米花”这道关口。结果,今年以来,不仅从细糠中筛出了碎米花二十七万多斤,酿成白酒四万一千五百多斤,折合节约粮食六万九千多斤;而且细糠的出油率也由原来的百分之十二左右,提高到百分之十六左右,实现了节约粮食越来越多,出油率步步提高。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身在粮仓更惜粮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