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前进——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员夏爱民选育水稻良种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前进——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员夏爱民选育水稻良种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05 00:00

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前进——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员夏爱民选育水稻良种的事迹

第4版()
专栏:

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前进
——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员夏爱民选育水稻良种的事迹
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的夏爱民,搞这项工作已经三十七年了。如今,他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更加朝气蓬勃,正在为选育出产量更高而又适合机械化操作的优良品种不断努力。
夏爱民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员,今年五十九岁。解放后,在党的关怀和教育下,他认真改造世界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以革命和生产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他和农科院育种小组的同志们一道,先后选育出二十三个早、中、晚稻新品种,在湖南全省推广,并且扩大到我国南方主要水稻产区,为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他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出席过全省农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前些时,他又在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上作了育种经验介绍,得到了湖南省委和省革委会的表扬。
夏爱民是怎样走上又红又专的道路并且不断前进的呢?
在新的起点上
正象夏爱民自己说的那样,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那天,他也站起来了。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湖南省领导机关就把夏爱民在四十年代培育出来的一个中稻良种命名为“解放稻”,并且很快就在洞庭湖滨平原推广。那时,夏爱民好比是大旱天的禾苗得到了及时雨,激动得满眶热泪扑簌簌地落了下来,桩桩往事一齐涌上心头:
解放前,他从一个中等农业学校毕业后,先后换了七个谋生地点,搞了十三年的水稻育种工作,总算选育出了这个中稻良种。但是,那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和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使他遭到了排斥和歧视,他的这个科研成果几乎濒于绝境。
想起往昔的辛酸,看看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使夏爱民产生了感谢党、热爱党的朴素感情。他深深感到共产党为科研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坦途,在育种工作上应该好好地干。
但是,这时夏爱民并没有树立起为革命搞科研和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确定科研课题的思想,他从旧社会带来的旧的世界观仍然支配着他的行动,个人“成名成家”成了他在育种工作上要好好干上一番的目的。因此,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五年这一段时间,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当时他想得较多的是:现在有了这样优越的条件,很可以专心多读点书,在研究室里做些实验,搞个“千粒穗,万粒斤”,写点论文了。
一天晚上,夏爱民正在办公桌上全神贯注地翻阅、摘录科技资料的时候,党支部书记来到他的身旁:“老夏,还不休息呀?”他望着党支书和蔼可亲的笑脸,劲头很足地说:“现在休息还早,应该抓紧时间钻一钻啦。”党支书说:“是呀,不钻是不行。可是,为谁钻,往什么方向钻呢?”夏爱民无言答对。
夜深了,党支书还在同他促膝谈心,鼓励他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到农村去,到生产斗争第一线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在党的教育下,夏爱民迈出了新的一步。一九五六年春天,他背上行李,走出科研室,到农村去搞调查。他来到衡南县的时候,正好碰上早稻烂秧,群众见他是个“专家”,便来问他怎么办。他束手无策,拿不出什么办法来。后来,他到醴陵县农村,却发现劳动模范邓光晋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止烂秧的经验。在农村的所见所闻,不仅使他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唯物史观教育,开始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且使他从广大贫下中农为革命种田的广阔胸怀中,看到了自己为名图利的思想的可鄙。他决心在同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世界观,永远按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在选育良种方面,为革命、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
一九五六年,夏爱民加入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根深才能叶茂
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出现的大跃进的高潮,促使夏爱民往农村跑得更勤。一九五九年,夏爱民带着十多个比较好的水稻种子,来到怀化县铁坡公社锦旗大队,同当地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一起种丰产试验田。不料,因肥料施得太多,穗子还没有出齐,稻株就倒伏了。这件事,使夏爱民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多施肥,夺高产,成了他们为革命种田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这就迫切地需要培育出一种耐高肥、抗倒伏、又高产的水稻良种。
他带着这个课题进行试验,走过一年曲折的道路后,才从广东引进来的矮秆良种“矮脚南特”的一些性状中得到启示,决定把培育矮秆良种作为育种方向。他用这个品种和一个高秆良种杂交,选育出了一个既能发扬亲本耐肥抗倒优点,又能克服籽粒不壮实缺点的矮秆高产良种“南陆矮”。全省推广这个新品种的地方,都改变了过去那种“老种下地,老是低产”的局面,获得了大面积平衡增产。
新的科研成果,使夏爱民尝到了从实践中发现和选择科研课题的甜头,也使他从中悟出了一条真理:亿万农民的生产实践,是农业科学发生和发展的源泉。没有这个实践,便没有农业科学。从此,他更自觉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年年坚持深入社、队,跋山涉水,跑了全省八十多个县、市,广泛同基层干部、农村技术人员和老贫农交流经验,虚心向他们学习,把科研工作深深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不断从群众中汲取营养。
“南陆矮”推广以后,夏爱民冒着盛夏酷暑,来到洞庭湖区进行实地观察,邀请贫下中农座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群众说:“南陆矮”产量高是高,但有早衰现象和空壳率高、出米率低的缺点。有的说:“矮秆好是好,就是草太少。”群众的呼声,又给夏爱民提出了新的科研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对“南陆矮”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这个新品种美中不足的内在原因。于是,选择了一个矮秆中稻和一个高秆早稻作杂交试验,搞了几十个组合,种了上万个单株,仔细观察、比较,从大量的试验材料中,选出了几个比较理想的株系,成功地选育出了具有高产稳产、出米率较高、空壳率较低、植株又不太矮等优良特性的“湘矮早四号”等优良品种。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稻、稻、麦和稻、稻、油菜等一年三熟制逐步推广开了。为了培育出早熟高产的早稻新品种,以赶上季节,夺取三季高产,夏爱民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杂交组合试验,付出了更加艰苦的劳动。每当选育工作初见成效,他又忙着把没有定型的水稻育种材料和有关技术资料,分发给衡山县良种场和长沙县雷锋公社坪山大队等六十多个单位,开展群众性的选育,和良种场职工、社员群众共同培育出了“湘矮早五号”等几个成熟期早、产量较高、米质较好的新品种,适应了三熟制发展的需要。他辛勤地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称他是“我们贴心的水稻育种家”。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前进——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员夏爱民选育水稻良种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