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山寨新农民——记成都下乡知识青年梅耀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山寨新农民——记成都下乡知识青年梅耀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06 00:00

山寨新农民——记成都下乡知识青年梅耀蓉

第2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山寨新农民
——记成都下乡知识青年梅耀蓉
(一)
一九六九年春,梅耀蓉在成都市高中毕业。当时,他是校革委会副主任。一天,他和大家来到金沙江畔,参观了两个公社:总发公社地处山麓,农田自流灌溉四季常青;前进公社位于山腰,水源奇缺,土地一片焦黄。回校以后,领导把他分配到总发公社去插队。梅耀蓉想:哪里最需要,我应当到哪里去。前进公社最需要我们知识青年去。他坚决要求换队上山。组织上看他年轻志高,同意他去前进公社阿暑达大队落户。
阿暑达,在海拔两千米的卓穆山腰,是彝、汉族杂居的一个山寨。过去,阿暑达的贫下中农,长期受封建势力压迫,过着刀耕火种、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们政治上翻了身,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生活也有了改善。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底子薄,还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
一九六九年三月,梅耀蓉和几个同学一道,满怀革命豪情,翻山越岭来到阿暑达。他仰望高耸入云的卓穆山峰,俯视浪击山岩的金沙江水,情不自禁地捏起一把土。他想:这里的山河多么壮丽啊!能让阿暑达这片石骨子地永远贫瘠下去吗?不!一定要同这里的贫下中农一道,改天换地,把阿暑达建成社会主义的新山村。
梅耀蓉落户以后,白天劳动,专拣重活干,不懂便问,不会就学。晚上访问贫下中农,仔细调查阿暑达的情况。平日,他一有空,就帮助困难户和五保户打柴、挑水、舂米。贫农柴大妈的孩子病了,他连夜背到山下医治;五保户韩大妈出门迷了路,他寻遍了几座大山,终于把老人找了回来;老贫农夜金从患病住院,生命垂危,他慷慨输血抢救。这一件件事情,贫下中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彝族老贫农、大队党支部书记夜金顺更乐在心头,他常找小梅促膝谈心,帮助小梅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合计如何改变阿暑达的落后面貌。
(二)
一九六九年底,大队成立革委会,梅耀蓉被选为副主任。这以后,夜金顺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有关阶级斗争的教导。老支书告诉小梅说,阿暑达阶级斗争的特点,是一小撮阶级敌人利用“同姓同族一家亲”的旧宗族观念,请客送礼,拉拉扯扯,千方百计拉拢、腐蚀干部,破坏革命团结,妄图篡权复辟。梅耀蓉很佩服老支书的分析,他说:“对,必须开展革命大批判,揭露阶级敌人的阴谋,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在老支书的支持下,梅耀蓉挥笔写出了《是阶级亲还是宗族亲》的大字报。这一炮震动了全村,道出了贫下中农的心里话,都说:“这张大字报击中了敌人的要害,写得好!”可是,一小撮阶级敌人却躲在阴暗角落里,胡说什么“他是来接受再教育的一个书生,反倒教训起别人来了。别听他那一套。”有个坏家伙,竟然跑到老支书家里叫:“你们把知识青年抬得那么高,要他来压迫我们老百姓!”夜金顺义正词严地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他们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我们就是要坚决支持!”
油灯下,老支书召开了干部会,让小梅领大家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一起分析阶级斗争的动向,制定对敌斗争的方案。
在党支部的部署下,阿暑达燃起了革命大批判的熊熊烈火,梅耀蓉和贫下中农一道,狠批刘少奇散布的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面对面地批斗兴风作浪的阶级敌人。
革命大批判的火焰映红了整个山寨,激发了彝、汉族贫下中农的战斗豪情,增强了团结。阿暑达大队一派革命景象。
在斗争的日子里,梅耀蓉更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逐步明白了党的基本路线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道理。他向党支部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建议办政治夜校,组织干部和青年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党支部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每到晚上,几十个人聚到梅耀蓉门前的院坝里,看书学习,讨论抓革命促生产问题,常常深夜了还舍不得离开。人们的觉悟一天天在提高。梅耀蓉的思想也一天天进步。一九七一年七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三)
卓穆山上有高大挺拔的参天树,阿暑达山寨有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贫下中农。梅耀蓉寻思:好钢要使在刀刃上,群众的力量要用在社会主义上。他与夜金顺和老支委黄晋发商量如何发挥群众的伟力,改变山区面貌。夜金顺说:“阿暑达要改变面貌得有水。对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接着,两位老人讲了一九五八年修瓦乌林水库的事。那时,群众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刘少奇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水库工程半途而废。结果还是年年守着几百亩“望天田”,吃返销粮。
支部总结了治水的经验教训。梅耀蓉归纳了大家的意见,提出了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计划,他说:“这里每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旱、雨两个季节。旱季,滴水贵如油,种不上禾苗;雨季,洪水遍地流,常常冲毁田土庄稼。如果利用山势多修水库、水塘,把水积蓄起来,既能起到防洪的作用,又能保证‘望天田’的栽插,不是可以变害为利吗?”干部和社员听了,连连点头,热烈议论。老贫农倪元珍一拍大腿说:“干!我们不能把手伸到国家的仓库里,要伸向山头!”
党支部派梅耀蓉带领四十多名青年,修复瓦乌林水库。同时组织力量,在四个生产队培修和兴建水塘,增加蓄水量。
瓦乌林工地上。大锤挥舞,锤声叮当。开山炮声震响山洼。青年突击队,象山鹰战斗在山洼。他们用树枝搭起工棚,吃住在工地上,挑土,运石,垒坝……梅耀蓉总是拣重活干。筑坝基的活最累,别人筑一天,他连筑五、六天。休息时,他为大伙送水,给大伙讲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还请村里的老人,回忆旧社会遭旱灾的苦难史。工地上斗志昂扬。
阿暑达大队社员群众苦干一个冬春,修复了水库,培修和新建了四个山塘,还挖水渠两千五百米。一九七○年雨季,全大队蓄水量增加了十二万方。第二年他们就扩大早稻种植面积一百一十五亩,当年粮食增产十二万斤。社员们第一次喜气洋洋挑着谷子,向国家交售了粮食。
生产发展了,队里的运输量增加了。但这里进出都得翻两座大山,要花费很多劳动力。梅耀蓉又领着五十多个青年和民兵,来到石头坚硬的“白岩子”安营扎寨,修筑公路。劳动中,他处处拣重活干,经常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青年们只用了十二天就修成一条全长三公里多的公路,把闭塞的阿暑达大队的“大门”打开了。
梅耀蓉和贫下中农一道奋战四年,阿暑达有了很大变化:山坳里马达轰鸣,山坡上牛羊成群,山沟旁果树成荫,家家用上了电灯。卓穆山的洪水驯服地流入水库和水塘,又沿着渠道,灌溉着全大队六百多亩稻田,粮食连年增产,去年亩产比一九六九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山寨新农民——记成都下乡知识青年梅耀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