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罗城县仫佬族和兄弟民族人民并肩建设山区 积极修建公路促进偏僻山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罗城县仫佬族和兄弟民族人民并肩建设山区 积极修建公路促进偏僻山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06 00:00

罗城县仫佬族和兄弟民族人民并肩建设山区 积极修建公路促进偏僻山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4版()
专栏:

罗城县仫佬族和兄弟民族人民并肩建设山区
积极修建公路促进偏僻山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华社南宁电 我国仫佬族的主要聚居区广西罗城县,现在百分之八十的大队有了公路。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仫佬山乡的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也出现了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罗城县,解放前没有一条公路。仫佬族人民走的是崎岖的山道,运输全靠人背肩挑。由于交通闭塞,一些需要依靠外地供应的必需品运不进去,价格昂贵,当地的农副土特产品又无法外运。再加上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仫佬族人民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仫佬族人民和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劈山炸石,建桥筑路,用自己的双手在昔日交通闭塞的仫佬山乡铺设出一条条幸福的坦途。一九五二年,全县第一条五十三公里长的公路通车了。当第一辆汽车开到仫佬山乡时,“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欢呼声震荡群山。一九五八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鼓舞下,仫佬族人民和全县各族人民一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修筑公路十三条,长达一百七十五公里,使六个公社的四十多个大队通了汽车。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仫佬族人民以冲天的革命干劲,凿石架桥,劈山开路,进一步向穷山恶水进军。为了开发物产丰富的宝坛地区,仫佬族人民和全县各族人民决心从宝坛到田边修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全长三十六公里,工程十分艰巨。一九六九年冬筑路开始以后,一千多名各族民工,顶风雪,冒严寒,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使公路不断向前延伸。当工程进行到地势险峻的大、小则门工段时,每前进一公里就要炸开上万方石头。由十多名仫佬、壮、汉族男女青年民工组成的“尖刀班”,担负在最前面劈山开路的任务。石壁陡峭没有地方立脚打炮眼,他们就用绳子拴着腰,下悬崖凌空作业。仫佬族女民工吴翠凤,不畏艰险,和男民工一道下悬崖打炮眼,她抡着十几斤重的铁锤,由开始每次只能打几十下逐步提高到一次能打一千二百下,创造了高空打钢钎的新纪录,被大家称为筑路工地上的“铁姑娘”。经过各族民工和技术人员四十天的苦战,终于在大小则门的石山腰上劈出一条公路。经过两年多的奋斗,民工们共劈开大小山峰五十多个,开挖土石方二十三万五千八百多方,使公路盘山而过,于一九七二年二月胜利通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仫佬族人民和全县各族人民一起,以顽强的革命精神,劈山开路,新建公路十七条,使全县九个公社、镇都通了汽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队有了公路,通车里程达四百七十多公里。
公路的畅通,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过去从边远的山区到县城要走几天,现在坐汽车只要几个小时就到了。仫佬山乡的木材、煤炭、铁矿石、锡矿石以及盛产的板栗、木耳、大蒜、香菇、蜂蜜等产品,如今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油、盐、化肥、农药和日用工业品,也经过条条公路大批地运进山区。县里现在办起了十九个农机、化肥、水泥和小煤窑等小型厂矿,社、队办的小型企业达一百六十五个。由于孩子们上学越来越方便,现在全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适龄儿童入了学。


查看完整版本: [-- 罗城县仫佬族和兄弟民族人民并肩建设山区 积极修建公路促进偏僻山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