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地广人稀地区怎样使粮食增产?——山西右玉县种好高产田和种好一般田相结合的经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在地广人稀地区怎样使粮食增产?——山西右玉县种好高产田和种好一般田相结合的经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07 00:00

在地广人稀地区怎样使粮食增产?——山西右玉县种好高产田和种好一般田相结合的经验

第3版()
专栏:

在地广人稀地区怎样使粮食增产?
——山西右玉县种好高产田和种好一般田相结合的经验
如何尽快地改变地广人稀地区的基本生产条件,把粮食搞上去?这是山西右玉县多年来反复实践、反复摸索的问题,如今已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绩。
近四年来,右玉县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广种薄收和少种多收结合起来。他们一面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建立高产稳产田,一面力争种好一般田。因此,农业生产迅速上升,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增加。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二年四年中,全县平均每户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二千四百二十三斤,油脂一百零二斤,鲜蛋一百零五斤。造林面积达到宜林面积的百分之五十,每户平均三十五亩。
靠天吃饭不行 片面追求单产也不行
右玉地处雁北高原黄土丘陵区,风大沙多,沟壑纵横,海拔一千四百米,绝对无霜期只有八十四天,自然条件较差。全县共有七万多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耕地十三亩,每个劳力负担着三十多亩耕地。长期以来,这里都是实行广种薄收,粮食亩产量很低,总产量忽上忽下,落后面貌没有根本改变。
如何才能大变快变呢?有的人一直认为“不种百亩地,难打百斗粮”,主张继续走广种薄收的老路。有的人以为,要想亩产超《纲要》,每人只能种二亩田,主张大量压缩耕地。这两种意见究竟对不对呢?右玉县委负责人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过去,这里单纯广种薄收,骑着牲口上地,扛着犁杖找地,耕作粗放,下种等收,春天种不完,夏天锄不完,秋天收不完,每亩只打一、二斗粮食。这样做的后果是,地越种越多,越种越薄,并且加剧了水土流失;同时还带来生产成本的扩大,仅仅种子的用量,每年就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实践证明,单纯广种薄收的路决不能继续走下去。同时,县委在调查中发现,有些社队不适当地压缩耕地面积,片面追求单产,结果虽然亩产有所上升,总产却下降了。所以,大量压缩耕地的路也走不得。
实践中出智慧,群众中有办法。牛心公社消息屯大队从实践中取得了经验。他们既不单靠广种薄收,又不盲目压缩耕地,而是把广种薄收和少种多收紧密结合起来,一面力争种好一般地,一面大抓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建设高产稳产田。随着高产稳产田的逐步建立,亩产由四十多斤增加到二百五十斤,总产由七万多斤增加到二十二万斤。这个大队的基本农田占粮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而粮食产量却占总产的百分之七十。
消息屯大队的经验很宝贵。右玉县委负责人和贫下中农从总结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经验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搞广种薄收,不建设高产稳产田,是靠天吃饭、因循守旧、懒汉懦夫世界观的表现;而盲目压缩耕地面积,追求小面积单产超《纲要》,放弃了大面积的种植,是图虚名、搞形式的不实事求是的作风。因此,在地广人稀的雁北右玉地区,只有两条腿走路,一面充分发掘生产潜力,建设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面充分利用地多的有利条件,做到地尽其利,努力提高总产和每人平均产量,才是正确的办法。右玉县委推广了消息屯大队的经验,并且按照全县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发展农业的新规划。
既要保证重点田 又要兼顾一般田
右玉县实行两条腿走路方针,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开始,从县到基层各级干部,对如何处理建设基本农田和种植一般田的关系,还缺乏经验,总觉得矛盾不少,很难兼顾。有的社队看到重点田数量不多,产量在总产中比例不大,就忽视抓重点田的建设,在施肥、管理等方面同一般田同样看待。相反,有的社队因为重点田数量较多,产量在总产中占较大比例,又放松了对一般田的耕种。右玉县委认为,在地广人稀的条件下,建设基本农田和种植一般田,无疑是有矛盾的。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有主有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力争亩产和总产全面提高。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解决矛盾。
右玉县委大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狠批林彪一伙的谬论,使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进一步明白,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努力建设基本农田,才能加速改变右玉的基本面貌,才能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让社会主义牢固地占领农村阵地。他们焕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各社队积极解决重点田和一般田争劳力、争肥料、农忙季节争时间的矛盾。他们向社员群众深入进行思想上和政治上的路线教育,提高大家为革命种田的觉悟。同时认真执行按劳计酬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发挥妇女和辅助劳力的作用。还特别注意合理安排劳力和进行工具改革,提高劳动效率。因此,全县农田基本建设投工逐年增多,一九七一年投工六十万个,一九七二年增加到七十六万个,一九七三年上半年就达到了五十六万个。此外,在施肥、种植和田间管理方面,各社队都根据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周密计划,妥善安排,避免了顾此失彼的现象,改变了耕作粗放的状况,重点田和一般田的产量都有很大提高。
下功夫造地造田 有计划地发展多种经营
右玉县广大群众还从实践中总结出又一条重要经验,这就是正确处理地多还要造田和有计划地逐步压缩一般田的关系。建设重点田的初期,有些人以为现有土地很多,只要把一些坡梁地修修补补成重点田就行了,不必多花力量去造地造田。这种看法对吗?在县委领导下,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分析了全县的地理特点:本县河多、沟多、坡梁多,绝大部分村庄有沟壑、河槽;如果不打坝造地、闸沟垫地,就不能保持水土,河槽就会越冲越宽,沟壑越来越深,好地越来越少,产量越来越低。通过分析,大家认识到,建设基本农田,必须和治坡梁、治河沟结合起来,向河湾要地,让沟壑还田。这样,既能使坡梁保持水土,又能利用沟湾土质沃肥、浇水方便的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田。当大家明白了地多还要造地的必要和好处后,纷纷批判了懒汉懦夫世界观,立即动手大干苦干,打坝造地,闸沟垫地和整修大寨式梯田。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全县共兴建水利工程四百六十多处,修大寨式梯田一万六千六百亩,造河湾地、沟坝地一万三千四百亩,水浇地由一九六九年的一万多亩增加到四万多亩。
随着重点田的数量由少到多,产量逐步提高,各社队每年都组织群众认真讨论种植一般田的数量,做到了以好地代替赖地,以近地代替远地,以平地代替坡地,以水地代替旱地,逐步压缩了一般田的种植面积,有计划地弃耕还林,充分利用压缩的耕地和荒坡、荒梁,发展多种经营。结果,更有效地保持了水土,增加了生产资金和农田肥料,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速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在地广人稀地区怎样使粮食增产?——山西右玉县种好高产田和种好一般田相结合的经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