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上海红光内衣染织厂职工实现“增产、改造一肩挑”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上海红光内衣染织厂职工实现“增产、改造一肩挑”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09 00:00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上海红光内衣染织厂职工实现“增产、改造一肩挑”的事迹

第2版()
专栏: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上海红光内衣染织厂职工实现“增产、改造一肩挑”的事迹
上海红光内衣染织厂的广大职工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的锻炼,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他们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的确良的需要,不断挖掘生产潜力,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今年又一肩挑起老厂改造和增产的重担,大干了十个月,取得了丰硕成果。整个老厂改造工程已完成百分之八十,一座经过翻建的三层新厂房矗立在人们眼前;一批自己制造的新设备正在安装;一至十月生产的确良一千二百零九万米,比去年全年的总产量增长百分之二十九点四。
“增产、改造一肩挑”
“增产、改造一肩挑”是怎样提出来的?
今年年初,正当红光厂在完成一九七二年的确良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两倍的紧张战斗以后,上级又要求他们进行技术改造,成为年产能力比一九七二年增长三倍的的确良专业工厂。根据这个目标,需要拆除一千多平方米的简陋旧厂房,翻建四千多平方米的整理车间,制造十六套大型设备,改造百分之八十的漂染旧设备和全部织布机。这样大的改造任务,给正常生产带来困难。怎么办?有的同志认为,改造任务这么重,减少一点产量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说:“去年是个增产年,今年搞个改造年,明年就成跃进年。”
这时,厂党委的同志正在学习《反杜林论》的哲学编,他们联系老厂改造和正常生产这对矛盾,讨论了“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还回顾了红光厂的发展道路:一九五一年工厂回到工人阶级手里以后,二十二年中,靠全厂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花什么基建投资,使工业总产值增长了六倍多,为国家创造的利润相当于现有固定资产的三十倍。他们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要把老厂改造和正常生产搞上去,基本的经验,就是依靠群众。
群众发动起来了,大家说:老厂改造与增产的矛盾,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要把产量大幅度搞上去,不改造老厂不行。旧厂房要翻建,生产也要进行。可以把食堂、办公室让出来作车间。群众的热情使党委
“一班人”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但又觉得让办公室问题不大,食堂毕竟是全厂职工吃饭、开会的地方,让不让?这要请全厂群众讨论。
第二天,全厂一千七百多职工迅速讨论开了。漂染车间不久前曾费了好大的劲,腾出一块二百平方米的场地。这个车间的老工人提出:让食堂,影响的是全厂,还不如让我们这块场地,即使有点影响也是车间的局部。这时,整理车间因为有六百多平方米的旧厂房要拆除,正在讨论怎样安排,听到漂染车间让给二百平方米场地,非常感动。可是,要从六百平方米的场地搬到二百平方米的场地上去生产,那些验布车、码布车、工作台、打包机,加起来还不止二百平方米,怎么也放不下。工人们就开动脑筋改进操作方法,以四条流水线完成五条流水线的任务。全厂干部、职工就这样以大局为重,掀起了抢困难,讲风格,“增产、改造一肩挑”的热潮。
“借天借地借墙壁”
初到红光厂的同志常常会不解地问:为啥这里有几处屋顶特别高?为啥车间的墙上打了那么多的洞?
这就是人们传颂的红光厂工人“借天借地借墙壁”的艰苦创业精神。厂房不够用,工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借天,充分利用空间,把一台占地一百二十多平方米的卧式热定机改为立式,占地面积缩小到二十平方米;把高温焙烘机和热熔染色机两台叠在一起,象个双层列车;厂房高度不够,就把屋顶从四米升高到七米。借地,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上需要的热量也大大增加,为了节约用煤,工人自己动手制造了一台二苯醚锅炉,锅炉高大,安装不下,他们就挖地六十厘米。借墙壁,旧厂房在翻建,许多机器移到了狭小的场地上,装不下,工人就在墙壁上开个洞,让机器的轴从墙洞里伸出去。经过这样的“三借”,机器一台一台地“落户”了。但是有的厂房里连推布的车辆都不能进出,工人就用肩膀扛、杠棒抬,保证开车;有的厂房紧靠改造工地,两侧墙壁已经拆除了,靠几根铁柱支撑,架起几块帆布当防风墙,里面的机器仍在一个劲地转动;过去成品分两批进仓,现在打包工人为着提高场地利用率,缩短成品在车间存放的时间,改成一天分三批进仓。广大工人就是这样努力实现着“既改造又增产”的目标。
“革命不分甲乙方”
五月的一个清晨,红光厂的一支由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百人突击队进入了战斗阵地,一场拆除旧厂房一千平方米,翻建新厂房三千平方米的基建前哨战打响了。工地上挂着醒目的标语:“大干十天,拆房千米!”拆房、削砖、运瓦、平整场地等战斗小组,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着。这十天,正逢黄梅季节,倒有七天阴雨。但是,大家冒雨工作,没有一个人离开工地。结果,按常规估计要一个月完成的拆房任务,只用了七天时间就完成了。
承包这项厂房翻建任务的是纺织建筑公司第二工程队。这个工程队的同志深为红光厂职工的革命干劲所感动。在完成许多艰巨、繁重的任务中,工程队的同志说:我们是建筑单位,让我们来干。红光厂的同志说:造房子是为了我们使用,让我们一起来干。大家提出:“革命不分甲乙方,团结协作一齐上!”这里出现了不少动人的情景。
工程队一进入工地,先是打基础,浇钢筋混凝土。红光厂的同志立即投入了浇水泥的战斗,他们干了个通宵,浇了二百多包;第二天纺织建筑公司的同志知道了,公司的领导成员带了一批干部来参战,也干了个通宵,浇了三百多包;第三天晚上,双方都动员对方休息,可谁也没有动员得了谁,后来还是并肩作战,创造了工程队日浇水泥四百零三包的纪录。
在红光厂工人和工程队工人的团结战斗中,五月拆旧房,六月浇水泥,七月竖柱头,……国庆前夕,新厂房的底层已经开始安装机器了。
“不靠伸手靠动手”
红光厂的老厂改造规划中,要新增一批长达二百多米的大型的确良漂染设备,其中有每台长几十米的热熔染色机、高温焙烘机、热定型机和轧染机。同时还要为新的三层厂房造一部自动电梯。这么多的设备,单靠专业厂制造是赶不上需要的。党委请工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大家通过批判林彪鼓吹的“天才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为革命敢于挑重担的精神,提出了“不靠伸手靠动手,自力更生闯着走”的豪迈口号。
机修车间成了制造新设备、改造旧设备的主力军。他们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制造热熔染色机和高温焙烘机这两台大家伙,不说别的部件,单是隔热门就有五百二十扇。这种门象保险箱上的门一样,都是要用厚厚的双层钢板制成的,如果用手工敲,车间里的六个白铁工敲上一年还敲不完。怎么办呢?老师傅们主张先造“武器”。他们利用旧设备、旧材料,在兄弟单位协作下,苦战两个月,终于造成了一台二百吨压力的冲压机和一台大型剪刀机。机修工人有了这两台工作母机,便如虎添翼,大大加快了设备的制造进度。
新的设备在制造,旧的设备在改造。工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干劲,在紧迫的时间里,完成了用算盘珠难以计算的工作量。氧漂箱整件移位,就是一个创举:氧漂箱是主要的漂染设备,高达六米,重有三、四吨,占地有四平方米,用过去的办法移位,要停产一周。机修工人想:一尺一寸的确良,都是人民的需要,岂能停产吗?他们从“烟囱垂直移位”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氧漂箱整件移位”的方案。大家说干就干,搬来几只“千斤顶”,垫进几根粗钢管,几小时以后,整台机器就被移到新的位置上继续生产了。
事实雄辩地证明:“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现在,红光厂的广大职工正以饱满的无产阶级政治热情,为一九七四年增产更多、更好的的确良,满足人民需要,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上海红光内衣染织厂职工实现“增产、改造一肩挑”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