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记本溪钢厂机动车间起重班坚持四年业余看书学习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记本溪钢厂机动车间起重班坚持四年业余看书学习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12 00:00

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记本溪钢厂机动车间起重班坚持四年业余看书学习的事迹

第2版()
专栏:

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记本溪钢厂机动车间起重班坚持四年业余看书学习的事迹
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辽宁省本溪钢厂机动车间起重班,从一九七○年以来,坚持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工人的思想和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年来,他们多快好省地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成为厂里的先进集体。两个变化
一九七○年初春,在起重班的一次批判会上,老工人金庆科气愤地站起来,挥着拳头说:“刘少奇这个坏蛋,真是坏透了……”,说了几句,憋得脸通红。半晌,他说:“班长,咱一听刘少奇的鬼话,气恨难消,但这火气堵在嗓子眼上,说不出来呀!我看,咱们就实打实地干,用实际行动批吧。”
听了金庆科的话,使老班长李万峰的心很不平静。耳边响起了车间党总支书记的话:“咱们工人,如果光凭一股子朴素的阶级感情,不学习和掌握革命理论,就不能深入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就会分不清什么是正确路线,什么是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于是,他下决心要好好抓学习。但是,起重班的十几个老工人,平均年龄四十四岁多,平均文化程度还不到小学二年级,怎样开展学习呢?
事隔几天,起重班分来了五个初中毕业生,老工人们满心欢喜,觉得起重班后继有人了。李万峰更是高兴,心想:来了几个肚里有墨水的,这下学习有门了。没有料到,几个青年一来,却耷拉着脑袋,打不起精神来。原来他们觉得干起重这活,成天与扁担、绳子打交道,没有奔头。
老工人分别找小伙子们谈心,用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史教育他们。这样做了一阵子,青年们的变化仍然不大。有的老工人生气地说:“咱们一肚子苦水,染不红他们满肚子墨水,没办法了。”
真没有办法了吗?显然不是,李万峰主持办了几个月的学习班,人们就看出了两个变化。
首先是五个青年头扬起来了,干起活来也生龙活虎了。就说那个当初想开火车的姜洪宾,来时闷声不响。现在,大家都夸他象个“小老虎”。他腼腆地说:“当初,老师傅帮助我,我心里还想不开,反复读了毛主席的书,比比张思德、白求恩,心里很惭愧。起重工作,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奔头大得很,我一定要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好好干。”
再就是金庆科也变了。现在开批判会,他能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狠批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几个老工人打趣地说:“老金,你怎么一下子变‘能耐’了?”老金笑着说:“那是毛主席的书教的呗。”闯出一条路
办学习班,有不少困难。面对困难,老工人回答说:“怕啥?咱们干起重这活,哪天没困难,可一斗不就斗出办法来了,一闯不就闯出路子来了。”他们就是以斗一斗、闯一闯的精神,来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班长李万峰作出了榜样。开始,他连自己名字也写不全。为了攻文化关,他把书上的一些字写到一张张小纸片上,放在兜里,有空就抽出来看一看,不认识的,随时问人。有一次出差,走在路上,纸片上有个字不认识,他就跑到一家药店,向售货员请教。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已能独立地看一些短文章,还用熟字和别字混合着写下了数万字读书笔记。班长的榜样激励着其他工人。共产党员、老工人胡秀生,今年五十多岁了。他家人多家务多,离厂又远,但四年来,三百多个学习日,从没轻易误过一次。不少青年工人,也是这样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他们还帮助老工人学文化,整理学习笔记。有几个青年工人还主动担任了辅导员的工作。
这个班的老工人,过去没学过理论,对一些理论问题,弄不懂。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会,帮助他们打开了学习理论的大门。一天晚上,他们学《实践论》,当读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句话时,大家议论起来,对“实践的观点”为什么是“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弄不懂。后来,老工人王复印说:“我看,咱们学‘实践’的理,就讲讲‘实践’的事吧!”接着他同张树春一起讲了炼钢车间卸天车的事。那次,炼钢车间一台十五吨天车要卸下来修理,开始,大家按老办法,立上二十米高的抱杆子,往下吊放,由于车体太重,抱杆子弯成了一把弓。结果,三十多人干了一天一夜,才勉强把天车吊下来。第二次,总结了经验教训,试着把滑轮直接挂到车间房架上,利用房梁的支撑力吊放天车,结果,七、八个人只用四、五个小时就把天车吊下来了。讲完这事,他俩议论说:“为啥咱们第一次卸天车,又费时间又费人力呢?就是没‘实践’过这活,没经验、没办法。不实践,没办法;一实践,就有办法,这不是‘实践第一’吗?”“对呀!咱们用房梁卸天车的办法,刚提出来,心里没底,一实践,就证实了,还想出不少辅助办法,你看,这‘办法’,不是在‘实践’中证明,在‘实践’中发展吗。”经过热烈讨论,对“实践第一”的观点,也就理解了。从此,他们紧密联系三大革命运动的实际来学习理论,也就越学越通,越学越懂了。自觉指导实践
起重班的工人在学习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一天,青年工人小孟在厂区路上看到块破布,就弯腰拾起来,但当他直起腰一看见两个老同学走来,又脸红地把手中的破布扔掉了。这个情景恰巧被老工人王复印看见了。心想,为啥小孟把拣起来的破布又丢掉了呢?单单是不好意思吗?他想起毛主席的教导,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不好意思”是现象,它反映工人阶级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没有在这个青年工人身上扎下根来,也说明老工人传、帮、带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于是,他走过去拣起小孟丢掉的那块破布。下班后,又及时找小孟谈心,帮助小孟从思想上找差距。同时,王复印和班内其他老工人,从这件小事入手,找出了做青年思想工作的薄弱环节。从此,老工人做青年工人的思想工作,更主动,更深入。现在,起重班先进来的五个青年,已有三个入了团,一个入了党。后进来的九个青年工人,也在茁壮成长。
他们还注意用革命理论指导生产实践。一次,炼钢车间需要上四台天车。按规程,完成这项工作,要十至十五个五级以上的起重工,停电工作四、五天。当时,起重班只剩下六个人,其中两个人是五级工。面对困难,六个人坚定地回答:“困难再大,也要克服!”他们决定采用过去利用房梁卸天车的办法。但炼钢车间北部房梁是铆钉结构,南部是焊结的,能行吗?根据实践第一的观点,他们对房梁进行了观测,计算出房梁可以拉住天车的重力,然后在一个房架上挂滑轮,把天车吊起离地四、五百厘米高,轻轻摇晃,看到房梁纹丝不动,证明用房梁上天车完全可行。之后,他们又对整个试验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分析,把每一个绳扣的拴法都做了改进,并把原来设计的由一个房架拉改成两个房架同时拉,更加保证了安全。结果,六个人平均用四、五个小时就上好了一台天车,得到了炼钢工人的赞扬。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记本溪钢厂机动车间起重班坚持四年业余看书学习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