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雪山脚下一小学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雪山脚下一小学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13 00:00

雪山脚下一小学

第4版()
专栏:

雪山脚下一小学
七年前,西藏樟木边防检查站的干部、战士,在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山区里,帮助当地藏族人民创办了一所小学。七年来,这个边防检查站的干部、战士,牢记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艰苦奋斗,坚持办学,为边疆人民培养了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
决心实现藏民的愿望
樟木边防检查站座落在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深山峡谷中,附近居住着六十多户藏族群众。民主改革以前,万恶的封建农奴制度使这里的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不堪,文化极端落后,整个地区除几个领主、头人和上层喇嘛识字外,广大劳动人民没有一个识字的。民主改革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的边疆人民是多么迫切希望在文化上翻身呵!随着边疆建设的迅速发展,更加激发了广大翻身农奴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因此,检查站的干部、战士来到这里不久,孩子们便高兴地拿着树枝在地上比划着,要金珠玛米叔叔教他们写字;一些老阿爸也来请求教孩子们念书。孩子们期望的笑脸,老人们期待的目光,给干部、战士深刻的教育。边防站党委下定决心,为边疆人民办一所学校。
开始办学遇到很多困难。检查站的干部战士决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动脑筋,人人动手,克服困难,勤俭办学。没有教师,就由党委成员直到炊事员都去任教;没有教室,就把边防检查站的办公室一作两用,白天办公,晚上办校;没有桌子、凳子,就自己动手,用木板和木棍钉成简易的桌、凳;没有黑板,就用旧漆布当黑板;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开荒生产,用收入为学生购买文化用品。就这样,边疆人民子弟小学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凯歌声中,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日正式开学了。开学那天,孩子们穿着一新,蹦蹦跳跳来到学校。担任教师的多当参谋在黑漆布上用红粉笔写上了“毛主席赤洛旦巴学!”(毛主席万岁)几个大字,开始了这个学校的第一堂课。
整个山区沸腾起来了。上学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发展到六十一人。三十多岁的小索朗和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的索朗卓玛也来上学了。
在斗争中前进
检查站办起了小学校,是这里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可是也引起一小撮阶级敌人的恐慌。他们施展各种手法,妄图阻止翻身农奴掌握社会主义的文化知识。有一段时间,阶级敌人在这个地区刮起了一阵妖风,说什么“孩子上学念书,以后汉人要带走”。为了戳穿阶级敌人的谣言,检查站的干部、战士深入到牧场、田间、村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帮村有个叫班宗的学生,她阿爸阿妈一时不明真相,没让她上学。参谋王全生带上干粮,爬高山,穿密林,到班宗父母放牧的定马牧场,同班宗的父母一起回忆在旧社会没有文化的苦头,对他们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修公路,造山林,建牧场,……件件事都是为了我们西藏人民。办学校也是一样。咱们的眼睛可要擦亮一点,千万不能上阶级敌人的当呵!”班宗的阿爸阿妈听了王全生同志的话,心里豁亮了,欢欢喜喜把女儿送到了学校。检查站的同志们深入群众,宣传群众,把阶级敌人的阴谋粉碎了。
过了不久,敌人又变换手法进行破坏。有个反动家伙以帮助少年儿童识字为名,引诱他们去念经拜佛,唱黄色歌曲,跳不健康的舞蹈,妄图用封、资、修的颓废文化,同我们争夺接班人。检查站的同志们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讲革命故事,教唱革命歌曲,跳革命舞蹈,学演革命样板戏,编演歌颂党、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歌颂边疆新面貌的文娱节目。他们还跋山涉水,深入边远的门布、江东、立新等农牧区,向广大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与阶级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巩固了无产阶级的文化阵地,学校越办越红火。
边学边教的金珠玛米
要把学校办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边防检查站里,上过几年学的同志并不多,而且由于语言不通,会藏语的不认识多少汉字,识汉文的又不懂藏语。为了战胜困难,把边疆这所子弟小学办好,站党委号召全站干部、战士刻苦学习。担任藏汉文教学的主要教师,是检查站的两位藏族干部——多当和当拉。他俩都出身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农奴家庭里。从开学的第一天起,他俩就下定了办好学校的决心,刻苦钻研教学,教什么,他们首先学什么,不懂就问。有一次,为了教好学生一条毛主席语录,他们先后五次请教当地干部、群众,最后又跑了几十里路去请教另一位同志。炊事员吴登富担任算术教师,不懂藏文和藏语,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农牧民关切地对他说:“雪山雄鹰不畏风暴,草原骏马勇往直前,金珠玛米决不向困难低头。小伙子,大胆干吧,有我们哪!”在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持下,吴登富拜群众为师,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藏语、藏文,迅速提高了教学质量。现在检查站大部分同志会说流利的藏语,有的还能写漂亮的藏文。
检查站的干部、战士不仅在政治上、思想上关心学生的成长,而且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一样,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天放学后,干部、战士要把学生送上大道,有的一直送到家里。有时下雪下雨,学生回不去,他们就把大衣、棉被让给学生,自己在火炉旁坐到天明。群众都赞扬他们是“边疆人民的好更拉!”(更拉即老师)
开 花 结 果
七年时间过去了,樟木小学为边疆人民培养了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第一期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当地群众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从深山村落和草原牧场赶来庆贺。他们歌颂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他们欢庆自己有了掌握文化知识的一代新人。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象颗颗红色的种子,在农村和牧场的广阔天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成了当地第一代有文化的干部,有的当了队长、公社干部,有的担任了会计、保管员、记工员,积极带领广大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闯将。小索朗当了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以后,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经常深入群众,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被群众誉为继续革命的带头人。第一期毕业的学生次仁拉姆,在校是努力学习的好学生,毕业后被选为第一生产队副队长。她高举“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带领社员翻高山,越深谷,劈山引水,建造农田。去年冬天,在改造一块梯田时,为了把一条湍急的溪水引开,她带头跳进刺骨的冷水里,直到把溪水全部堵住引开。现在,第一生产队修起了一块块梯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今年又获得了好收成。
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被送到拉萨和祖国内地学习深造;还有一些被分别培养成这个地区的银行会计、电影放映员、报务员、发电工人、卫生员和学校教员。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为边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雪山脚下一小学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