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塞北青龙郁郁葱葱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塞北青龙郁郁葱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15 00:00

塞北青龙郁郁葱葱

第3版()
专栏:

塞北青龙郁郁葱葱
长城北侧,燕山深处,有一个农、林、牧、副各业全面发展的地方,这就是当年的抗日游击前哨地区的河北青龙县。这里,百分之八十的宜林地植了树木。全县四十一万人,平均每人有林五亩。长长的林带形成了绿色的屏障,保持了千山万壑的水土,保护了广阔农田。深秋,登山眺望,一条条沟,一面面坡,处处都是果园,黄橙橙的梨,火红的花椒,雪白的蚕茧,大量支援城市,支援国家,也为集体增加了生产资金。全县粮食亩产原来只有二百斤左右,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三年的四年间,有三年连续超《纲要》。
认识来源于实践
青龙县境内,群山环抱,山峦起伏,原是富饶的山区。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破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使翠绿的青龙变成了“黄龙”。一些村庄山光岭秃滩无树,旱涝风雹年年有。文化大革命前,县委发动群众闸山沟,修梯田,打坝淤滩,扩大耕地面积,一心想把粮食搞上去。但是由于对农、林、牧三者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够,没有坚持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水土不能保持,闸坝被冲毁,粮食上不去。
一九六九年七月,一连下了四、五天大雨,洪水暴发。县委负责同志分头下去查看灾情,在沙河流域发现灾后有两种不同的后果。上游的大转大队用两年多的时间闸山沟,垒坝墙,由于山上缺林少树,洪水冲毁了大部分坝墙,冲压了二百多亩土地,造成粮食减产。中游的七道河大队认真总结了本队防洪坝七冲七修的教训,狠抓植树造林,绿化秃山。他们在荒坡上挖鱼鳞坑栽果树,沟塘里修上了小水库,还闸谷坊九百六十道,控制了水土流失,使小雨不下山,大雨不冲田。这场洪水虽大,但当年粮食大增产。两个大队的鲜明对比,给了县委很深的启示:必须大搞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农业才能大幅度增产。县委领导和贫下中农一起座谈,得出了“山上多植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的科学结论。破除了“粮食不上‘纲’,林牧顾不上”的片面认识,确定了山、水、林、田综合治理的方针,决心在三五年内把一切宜林的荒山荒地和四旁绿化起来。
他们根据林业生长期长,造林季节性强的特点,每年在春、夏、秋三季,采取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种苗、集中地块的办法,开展突击造林运动。并在全县组织了四百多个专业队,常年造林。从一九七○年到现在,全县造林三十多万亩,四旁植树二千多万棵。
在斗争中前进
县委领导全县广大贫下中农大搞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可是一些思想保守的人却说:“一年庄稼,十年树,远水不解近渴。”县委为了使大家齐心投入造林运动,组织全县人民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教导,总结推广坚持绿化荒山,取得农业连年丰收的社队经验,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林业不仅是栽几棵树,绿化几座山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巩固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大事。认识提高以后,县委又发动群众联系农村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使全县植树造林运动迅速发展。
青龙县群众破除了“投资靠国家,树苗靠外来”的依赖思想,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坚持了“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大巫岚公社磨石沟大队,地处寿桃山下,是全县有名的“和尚头”,山光岭秃,水土流失严重。一提绿化,有人就说:“满山沙石坡,长草都难活,那里能种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党支部带领群众批判了这种懦夫懒汉思想,决心向大寨看齐,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了绿化荒山,山石刨不动,就用钎子钻;石板上没有土,就从山下担;没有水,就从沟底往上运。四年时间,绿化了寿桃山,营造了十五里长的防护林带,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锁住风沙,粮食上了《纲要》。
青龙县在植树造林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县委一面打击和批判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一面明确山林权属,坚持“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的原则;并鼓励社员在房前屋后种树,自种自有。在公路两旁,采取国家和集体合作的办法造林。由于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大大调动了集体和社员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全县队队都设有专业护林员,造林和管护并举。
掌握科学规律
大搞绿化从那抓起,怎样铺开?开始时县委也没有成熟的想法。后来,发现双山子公社小巫岚大队,利用河滩造了三百亩桑园,头年养了四十五张蚕,收入三千多元,还提供了猪饲料,增加了大量粪肥。牛心山公社在陡坡上封山抚育柞树,放养一百一十把柞蚕,一年收入两万五千元。他们的经验使县委看到:青龙山多、沟多、滩多,发展桑蚕和柞蚕生产大有可为。于是向全县提出了“苦干三五年,沙滩变桑园,荒山变蚕场”的口号。几年来,全县放养桑蚕、柞蚕,每年都收入四十多万元。
青龙过去栽果树占用了耕地,存在果、粮争地问题。县委在总结工作时提出:青龙山多地少,应当充分绿化荒山秃岭,把荒山秃岭变为果园和林副业基地。为了把这一计划落实,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到果树较多的社队进行调查。解放前,吴杖子全村除了地主家有几棵梨树外,什么果树也没有。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先后在荒山坡上挖鱼鳞坑,栽了苹果、梨、栗子、花椒等各种果树,经过逐年剪枝、施肥、浇水、除虫,这些果树棵棵根深叶茂,每年产果上百万斤。绿化了荒山,保持了水土,又为农业筹措了资金,保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县委经过详细调查,总结出“果树喜光上阳坡,土薄栽栗子,土厚栽苹果;阴坡土凉造黑松,陡坡刺槐和柞树;沙滩地堰大叶桑,花椒不占好地方”的种植规律。然后在全县根据山形、地势、土质和水源,一座山一座山地落实造林规划,掀起了以大造木本粮油和鲜果为重点的造林高潮。现在,全县已有果树七百多万棵,桑树六百多万棵,平均每人有果树十八棵,桑树十五棵。
青龙县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促进了农、林、牧、副各业的发展。一九七○年以来,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每年向国家交售木材三千多立米,干鲜果四千多万斤,桑、柞蚕丝四十万斤,杏仁八十多万斤。全县大牲畜由四万多头发展到六万多头。生猪也由原来的十多万口,增加到二十一万口。几年来,林、副业收入为农业提供资金三百四十多万元,社队用来购买各种农机具三万七千多台,兴修水利、水电工程二百四十七处。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塞北青龙郁郁葱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