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武胜乡的新气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武胜乡的新气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15 00:00

武胜乡的新气象

第5版()
专栏:越南北方通讯

武胜乡的新气象
十一月中旬,当中国北方已是隆冬季节的时候,越南北方红河三角洲的太平省,却是风光明媚,气爽宜人。葱郁繁茂的热带树木,成片的竹林、蕉树和一个接着一个的大小水塘,把太平省建昌县武胜乡这个平原村庄围拢起来,显得格外明媚秀丽。我们来到武胜乡时,武胜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田里收割晚稻,晒谷场上正晒着新稻谷。一部分社员正在村里建造新的住宅、学校、仓库和猪圈。村里村外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太平省是越南北方的第一个“五吨省”,早在一九六六年就实现了水稻产量平均每公顷五吨的目标。武胜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太平省高产的农业社之一,一九六五年就突破了全年平均每公顷五吨的指标,并且九年来一直保持着先进农业社的光荣称号。
武胜农业社是个大社,拥有九百七十五户、四千人口,全社耕地面积三百公顷。它虽然位于被誉为粮仓的红河三角洲,但是这里的土地低洼,又含有大量盐碱,过去一直是本省水稻产量最低的地方。社主任丁光毅同志说,一九六五年以前,一年两季只能收稻谷两到三吨,也没有搞副业生产,因此,许多社员的生活比较困难。那时,每年都要依靠国家供应一百到一百二十吨大米。
一九六五年,武胜乡的十四个小农业社合并成大社以后,力量强大了,进行了水利建设,改造了土壤,兴办了各种副业。农业社的领导同志重视思想工作,发扬民主,吸收社员参加生产管理,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农业社的生产迅速地发展起来。成立大社的头一年,全年的水稻产量增加到平均每公顷五点一吨。以后逐年增加。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九年,每年水稻产量平均每公顷都在七吨以上,成为太平省的三个高产的农业社之一。一九七一年,全社平均每公顷水稻产量达到九点一吨,成为越南北方产量最高的一个农业社。一九七二年,武胜乡虽然遭到了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但是英雄的社员和民兵,战胜了敌人的破坏,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水稻全年每公顷九点三吨的好收成。全社还卖给国家稻谷、生猪、鲜鱼等许多农副产品。
今年武胜农业社遭受六次强台风的袭击。虽然灾情严重,但是全社的干部和社员,坚持和发扬抗美救国战争时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胜了台风造成的自然灾害。预计今年水稻仍可获得每公顷八吨以上的好收成。
多种经营是武胜农业社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们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十分重视发展饲养业、林业和各种副业生产。根据国家、集体和社员的需要,全社组成了草编、竹编、砖瓦、建筑、木工、缝纫、理发、植树和养鸭、养鱼等十二个副业生产小组,常年从事副业生产劳动。
我们参观了农业社的养猪场。养猪场有三名技术员和十二名女饲养员,每人负责饲养肉猪一百五十头,母猪四十头。他们经常注意研究改良猪种和改进饲料。饲养组在水塘里培植桑花萍和空心菜作饲料,不但把猪养得膘肥体壮,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在养猪场里,建筑小组的社员正忙着建造七座新猪舍,为了能给国家提供更多的生猪,明年饲养的头数将由现在的一千六百头至少增加到两千头。
在草垫编织的工场里,近百名青年女社员正在敏捷地编织着色泽鲜艳、图案美观的草垫。这些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而且远销国外。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社里早已办起了幼儿园和托儿所,办起了拥有一千五百名学生的小学和中学。目前,建筑小组的社员还忙着建造一座两层砖瓦结构的新校舍。
一九六九年,武胜农业社在竹林深处,建起了一所宽敞舒适的卫生站。这里有病床二十张,一名医生和四名护士,门诊和病房设备齐全。卫生站非常重视东医(越南传统医术)、西医相结合。卫生站的院子里还种上大量草药。过去社员患病,要到八公里远的太平市去,现在社员生了病,一般都能在卫生站得到很好的治疗。
武胜农业社由于生产上得到全面发展,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九年来获得国家授予一枚二级劳动勋章和两枚三级劳动勋章,并且得到政府的物质奖励。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图为宣光省茶区人民喜采丰收茶。
越南通讯社稿(新华社发)


查看完整版本: [-- 武胜乡的新气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