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发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发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福堂 1973-12-17 00:00

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发展

第3版()
专栏:

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发展
北京大学 王福堂
汉语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语法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从语音方面来看,汉语可以分成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七个大方言。北方话是最大的方言,主要分布在从黑龙江到云南、长江口到新疆之间的广阔地带,占汉语分布地区的四分之三强,使用人口在五亿上下,占说汉语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他六个方言分布在我国东南的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以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各省区的一部或大部,分布区域小得多,使用人口也少得多。但这些方言都很复杂,内部分歧也相当大,有的地方甚至两村之间,口音大异,一溪之隔,不能通话。汉语的方言分歧以这些方言区为最大,推广普通话的任务也以这些方言区为最重。
汉语所以有目前的方言分歧,有它的历史原因。古代汉语也是有地方性差异的,古文献告诉我们,汉语早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方言分歧。由于我国在很长时间内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就减少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交往的必要性。虽然秦代以后,国家基本上是统一的,但往往存在局部的封建割据,这又限制了不同地区间的交往。这样,各地语言的差异就有了发展的机会,逐渐成为近代这种方言分布的局面。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有分化成方言这一面以外,还有形成共同语的一面,而且后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主要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集中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国古代社会尽管存在着影响人们交往的各种因素,但社会的统一毕竟是长期的、主要的,也就是说,集中的因素是主要的。国家大,方言分歧严重,所以人们为了相互交往,就要求不但有一种全国通用的书面语(这在三千多年前已经形成了),还要有一种大家都能懂能说的共同语作为口头交际工具。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中心是在北方中原地区,这种共同语就以中原地区的方言——北方话作为基础,以王朝京城所在地的地方话作为语音标准。比如先秦时期以“成周”(洛阳)方言为基础的“雅言”,秦和西汉时以关中方言“秦语”为基础的通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等,都曾先后成为这种共同语。不过,这种共同语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们主要是官方用语,通行在官僚士大夫圈子里,并没有推广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中去,而且随着每一次改朝换代引起的王朝京城所在地的改变,它们的语音标准也经常改变,无法稳定持续地发展。
到了明清两代,共同语发展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那时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商品交换,这就使社会经济政治有了进一步的集中。“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这种官吏和商人往来南北各地的情况,说明了当时全国经济政治联系的密切。由于各地人们交往越来越频繁,方言分歧作为社会交际的障碍就突出起来。对于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交际工具的要求也就突出起来。在这种社会要求和社会条件下,汉语就走上由方言分歧逐步集中为统一的民族共同语的过程。首先,北方话不断向西南和东北扩展,使用人口也不断增加,逐渐发展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成为号称“官话”的全国性的社会交际工具。其次,在这种“官话”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白话”文学作品,这就进一步锤炼了汉民族共同语,丰富了它的文学语言。再次,金、元、明、清四代相继定都北京(燕京),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音提供了稳固的方言基础。过去国外流传的汉语口语读本,如朝鲜的《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谚解》,都以十六世纪的北京语音作为正音标准。“官话”的名称也逐渐由泛指北方话演变为也可以只指北京话。这些都表明了明清时代的北京话不仅是北方话的代表,也是汉语的代表。
上述历史事实说明,几百年来,汉语方言向民族共同语集中,北方话发展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京语音发展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把汉民族共同语确定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适应汉语发展需要,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可能推广普通话。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学习十大文件,贯彻十大精神,努力实现十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并努力做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


查看完整版本: [-- 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发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