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友好相处的日子里——记中国广州杂技团在新西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在友好相处的日子里——记中国广州杂技团在新西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19 00:00

在友好相处的日子里——记中国广州杂技团在新西兰

第5版()
专栏:新西兰通讯

在友好相处的日子里
——记中国广州杂技团在新西兰
十一、二月的新西兰,正是春末夏初。新西兰人民迎来了中新两国建交后第一批来自中国的友好艺术使者——中国广州杂技团。
杂技团从十一月七日至十二月七日在新西兰的惠灵顿、克赖斯特彻奇和奥克兰三个城市共演出了十九场,观众达三万多人。
每当帷幕升起,演员们向观众挥动鲜花,雄壮有力的锣鼓声,立即把人们引入欢腾而热烈的气氛中。从矫健欢跃的《舞狮子》到《顶碗》、《转碟》、《椅子顶》、《双爬杆》、《大武术》,每一个节目都不断引起响亮的掌声。许多观众称赞说:“演出很美妙。这是杂技、音乐、美术的综合艺术”,“这些节目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的精神面貌。”奥克兰一位妇女观众热情地对中国演员们说:“你们演出时,生气勃勃,精神饱满,严肃认真,你们把中国人民的气概带来了新西兰。”在克赖斯特彻奇,一位老年妇女看了演出后说:“看到你们这些年轻活泼的中国青年,可以肯定你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发达。”
新西兰总督、十位内阁部长、首席法官、议长等高级官员都观看了演出。他们对杂技团的演出给予热情赞扬。新西兰总督爱德华·丹尼斯·布伦德尔在写给中国驻新西兰大使裴坚章的一封信中说:“每个节目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我们都认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演出是无与伦比的,而下一个节目往往比前面演得更精采。演员们的技巧、训练和风度,加上绚丽、欢快的格调都获得了大家的欣赏。这使全体观众都象我们一样地热烈和激动。”
新西兰的几家主要报纸都对杂技团的演出发表评论。《新闻报》说,“尤其令人欣赏的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中国年轻一代演员的热情、友好、健康、大方的精神面貌。”《克赖斯特彻奇明星报》说:“人们不断被他们流露出来的欢乐所感染,这种欢乐显然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十一月十八日,杂技团来到南岛的克赖斯特彻奇,住在克莱伦顿旅馆。演员们见餐厅服务人员少,便帮助收拾餐桌,洗刷杯碟,有的还下厨房帮助做菜。几天中,餐厅服务人员和杂技演员建立了友好的感情。当杂技团离开这个城市的前夕,旅馆的厨师迈克尔·卡伦和罗得尼·伯罗斯一夜没有睡稳,第二天一清早就赶到机场为中国演员们送行。他们热情地说:“虽然和你们相处不久,但你们个个乐于助人的行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自从踏上新西兰的国土起,中国客人们一直生活在新西兰人民的友好情谊之中。在马斯特顿的欢迎会上,在毛利族人民当着远方客人而翩翩起舞的行列中,有一位七十四岁的老太太带着十岁的曾孙女一起歌舞。能歌善舞的毛利族艺术家还热心地教中国演员以毛利族的歌舞。在奥克兰,一位八十三岁的老魔术师特地召集了新西兰有名的六位魔术师,把中国演员请到家里,热情地向他们传授自己的技艺。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新西兰—中国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罗伊·伊万斯为了杂技团的访问演出,不顾自己腿脚不便,几次往返奥克兰—惠灵顿。杂技团结束奥克兰演出后,他还和他的夫人、女儿和外孙,一家三代陪同杂技团来到惠灵顿,第二天又到旅馆探望大家。杂技团离开这个城市那天,他又一清早赶到机场送行。临别时,中国演员们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忘记不了新西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
杂技团在惠灵顿的时候,每天都能吃上广东风味的家乡菜。这些菜肴是当地的华侨和华裔新西兰人每天轮流做好送到旅馆去的。杂技团在克赖斯特彻奇演出时,许多华侨从一、二百英里以外赶来观看。这些,都使中国演员深受感动。
中国广州杂技团满载着新西兰人民的深情厚意回国了。但是,在大街上、商店里和公园中,人们还在谈论着中国杂技的风格和技巧,他们为中新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不断发展而感到高兴!
(新华社惠灵顿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电)(附图片)
图为我广州杂技团在新西兰奥克兰为观众表演节目。  新华社记者摄


查看完整版本: [-- 在友好相处的日子里——记中国广州杂技团在新西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