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22 00:00

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

第1版()
专栏:

革命的好后代
——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
我们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向大家推荐这篇通讯,希望认真一读。
董良翮是革命干部的后代。下乡插队前夕,父母亲勉励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四年多来,董良翮遵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扎根农村,努力奋斗,逐渐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广大下乡知识青年,特别是革命干部的子女,应当从董良翮进步的事迹中受到启示,鞭策自己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广大革命干部同样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已经下乡的子女向董良翮这样的同志学习,教育还没有下乡的子女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安家落户。
——编者
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到河北省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落户,已经四年多了。董良翮是革命的好后代。他在高中毕业以后,得到父母的支持,坚决上山下乡,走毛主席指引的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如今,他在贫下中农的培养下,正在迅速成长。
一九六九年五月,董良翮在离开北京的前夕,父母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父亲送他一套《毛泽东选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红蓝铅笔,勉励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父亲还特别送给他一块自己在革命战争年代使用多年、已经破了又缝补起来的旧毛巾,叮嘱他说:“革命的后代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决不能高人一等。”母亲对他进行了忆苦教育:在旧社会,外祖父给地主扛活,家里穷得没有一个完整的碗,有五年没有吃过盐。有一次,外祖父给地主盖房摔伤了腿,没钱医治。为了一家人糊口,还得带着伤,忍着痛,挣扎着继续给地主做活。后来,劳累过度,昏倒在地上。一家人把他抬回来,腿上的伤口已生了蛆了。母亲含着眼泪,用树枝把蛆一个个挑出来。买不起药,就到山上找些中草药,慢慢治好了,外祖父还得去讨饭养活一家人。有一年中秋节,孩子们围着外祖父要月饼。糊口的饭都没有,那儿有钱买月饼啊!一家人哭成了一团。外祖父实在养不活全家人,后来被迫把良翮的二舅卖给了人家。外祖父讨饭时活活饿死在深山里。……
母亲的忆苦,给董良翮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了北京。行前他表示,一定要牢记阶级苦,永远不忘本,到农村去就是回到了“娘家”,要在那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做一个毛主席的好农民。
贺家寨当时是晋县的一个后进队,地方比较偏僻。董良翮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在社员临时腾出的一间小土屋里安了家。他们把行李卷往土炕上一放,就忙着给房东大娘挑水扫院子,第二天一早就找队干部要求下地干活。
董良翮被分配到第三生产队。他热情很高,什么活都抢着干,可是,由于不熟悉农村,不会劳动,也出了不少笑话。人们见他握着锄头,东耪一锄,西耪一锄,忽远忽近,有时锄掉壮苗,留下了弱苗。贫下中农耐心地手把手教他,并鼓励说:“良翮!庄稼活并不难,只要舍得吃苦,肯学习就行。”听了贫下中农鼓励的话,董良翮心里很热乎,更加刻苦地学习。经过几年的磨练,他泥里来水里去,同大家滚在一起,现在已经学会了耕、锄、耪、耙等多种农活。有一次在三夏大忙季节,他腿上生了疖子,大腿红肿起来,还是坚持劳动,直到由于推车使劲过猛,疖子破了,鲜血直流,他仍旧不肯休息。这一切,对一个从小生长在城市的青年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但是,每当他想起母亲苦难的家史,想起父母跟随毛主席长征时所经受的艰苦生活,他就浑身增添了力量,坚定了扎根农村的决心。
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斗争。董良翮和他的同学到贺家寨后不久,有的人就吹出一股风,说什么“村子小,放不下大材料”、“住不了几天,充充样子就走了”。董良翮和知识青年们驳斥了这种言论。为了表示决心,他们自己砌起了猪圈,养了猪和鸡,又在屋前栽上了“扎根树”。有的同学来信,劝董良翮去参军或上大学。董良翮回信说:“农村生活是艰苦些,但是,广大贫下中农都这样生活,我不经过这样的锻炼,就不会理解他们,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忘本,就不能当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我是下定了。”
四年的斗争生活,使董良翮爱上了贺家寨,爱上了这里的贫下中农,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他常说,“干着当前,要想着长远”。他同干部和贫下中农经常议论改造贺家寨的远景规划。他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群众治病不方便,便抽空学会了针灸,随时给贫下中农治病。一次,村里韩大婶牙痛得睡不好觉,董良翮就去给她扎针。韩大婶听说要扎脚,难为情地说:“我的脚怪脏的,别扎了!”董良翮细心地给大婶做思想工作,打消她的顾虑,经过针灸把她的牙痛治好了。贫农社员贺大叔在劳动中把脚砍破,鲜血直流,董良翮立即背到卫生所去急救。贺大叔养伤期间,他多次去看望照顾。大叔感动地逢人就说:“良翮这孩子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后代,和咱贫下中农是一个心眼。”
一九七一年麦收后,董良翮年迈的母亲、一位参加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来到贺家寨看望儿子。母亲到达那天,董良翮本想找个大车去接她,又怕影响生产。正巧,队里要到车站拉化肥,董良翮就把这个任务接过来,一事两就。他拉着车走了三十多里路,在车站上接到了母亲。母子俩见面格外高兴。董良翮让母亲坐上装化肥的小车,自己拉着回贺家寨。不凑巧,走到半路车胎突然压崩了,这时天已黑下来,老母亲下车徒步赶路,董良翮为了不使车胎被轧坏,用手抬着坏了的车脚,一个轮子着地,走了八里路回到了贺家寨。
董良翮的母亲从这些细小的地方,看到儿子思想感情的变化,她感谢贫下中农对孩子的培养。白天,这位革命老人和社员一起下地劳动,拿着筐打猪草;晚上,走东家,串西家,和贫下中农促膝谈心。母亲保持着老红军的这种优良传统,也深深地教育和影响了董良翮。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贫下中农的关怀教育下,董良翮于一九七○年十二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七一年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一九七二年又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个时候,六十多岁的原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向他赠送了这样几句话:“要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样才不会脱离群众,才能永远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事!”父亲也在百忙中写来一封信,告诫良翮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这些话,都使董良翮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董良翮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贫下中农对他满怀着希望,鼓励他说:“良翮啊!咱们不能光靠吃国家的统销粮过日子,可得变变样啊!”贫下中农的期望,对他是一个很大的鞭策。担子这么重,自己又缺少工作经验,怎么办?他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并且虚心地向贫下中农和老干部请教。
为改变落后面貌,董良翮到后进的第一生产队去蹲点。经过调查研究,他首先抓了生产队领导班子的建设,帮助干部增强信心,克服撂挑子的思想;同时,对社员进行路线教育,发动大家开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依靠外援,向国家伸手”的大讨论,克服资本主义倾向,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对于生活上确实有困难的社员,切实帮助解决。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齐心协力,团结战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这个生产队的生产面貌很快改变。去年亩产量由原来的五百二十斤猛增到八百二十斤,摘掉了落后帽子。
董良翮担任干部以后,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紧张的劳动中,有时负了伤,他坚持不下火线。队里缺肥料,他带领群众想方设法扩大肥源;缺乏优良品种,他和社员一起精心培育;他还发动群众积极扩种小麦,大搞间作套种,实行科学种田。农忙紧张时节,他早上摸黑下地,晚上披着星星回来。贫下中农说,良翮为了工作,经常吃不到应时饭,睡不上囫囵觉。贺家寨有这样的带头人,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和关怀下,董良翮和贫下中农一起,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奋斗,使贺家寨这个昔日缺粮少资金的后进队,变成了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的先进队。两个冬春,全大队开荒造地八十亩,平整土地六百多亩,实现了百亩一眼井,还购置了拖拉机、脱粒机、粉碎机、电动机等,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去年虽然遇到很严重的干旱,仍然夺得粮、棉、果、菜全面丰收。全大队粮食亩产量由原来的五百四十九斤,增加到九百一十九斤,向国家交售了十六万斤征购粮。
今年八月,董良翮担任了公社党委书记兼贺家寨大队党支部书记。他挑起了新的革命重担,在毛主席指引的光辉大道上,迈开了更大的步伐。
《河北日报》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