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荷人民结新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3年12月 -> 中荷人民结新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3-12-28 00:00

中荷人民结新谊

第5版()
专栏:阿姆斯特丹通讯

中荷人民结新谊
中国轻工业品和工艺品展览会十二月四日到十五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的展览中心“瑞意”举行。这是中国同荷兰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在荷兰举行的第一个展览会。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约有七百年历史的古城。交织如网的运河、具有民族风格的钟楼和塔尖、赭石色的荷兰式楼房和几百座桥梁,构成了这座古城的轮廓。当你乘坐游艇在这个城市的运河上泛游、眺望两岸的古老建筑物时,你不仅可以领略到荷兰劳动人民的艺术匠心,也看到了他们同大自然搏斗、与海争地的顽强斗争精神。
荷兰地势低洼,全国相当一部分土地低于海平面,西、北两面被海包围,又有着众多的湖泊和沼泽地。十三世纪末,荷兰人民在阿姆斯特河口建立了堤坝,防止海水对洼地的浸没,开始在这里安居。这就是阿姆斯特丹(意为阿姆斯特河上的堤坝)的来源。
这次中国轻工业品和工艺品展览会占地面积一千平方米,展出了一千六百多种展品,受到荷兰人民的热情欢迎。一位观众在参观以后说:“我发现了新中国!”这句简单的话,生动地反映了许多荷兰观众的心情。
中国展览会每天平均接待三千多名观众,看中国电影的每天大约有一千五百人。观众来自荷兰的四面八方,来自各个阶层。一位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历史系学生告诉中国人员:“你们的展览使我想到中国去旅行,进一步了解你们的国家”。一天早上,一所小学的三十多名学生在开馆前半小时就赶来了。带领他们的一位老师说:“这个展览会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机会。”展览会还接待了来自二百公里外的格罗宁根市的一所中学的五名学生,他们代表三年级的六十九位同学来了解中国的情况,因为今年十月份以来,他们分别成立了一些关于研究中国问题的小组。这表达了荷兰人民渴求了解新中国、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愿望。
在展览会上,还可经常看到许多上了年纪的观众。他们一边仔细地观看中国的工艺品,一边赞赏说:“莫意(荷兰语,美丽的意思),莫意!”
十二月九日是星期天,尽管因为石油危机而禁止使用私人汽车,但观众却特别拥挤,许多人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来的。在川流不息的观众中,有一对中年夫妇来到了地毯、抽纱和织锦的展台面前。男的突然向在场的中国人员问道:可不可以摸一摸这些产品?原来他的妻子已经双目失明,希望用手抚摸一下。他的要求立刻得到满足。这位荷兰妇女于是用手摸遍她能接触到的每一件展品,她的丈夫则在一边为她讲解。
不少荷兰观众多次来这里参观。一位名字叫蒂什柏格的退休的电机工程师几乎每天必来。他不但熟悉各种展品,也看完了在展览馆放映的所有中国影片。他还义务地帮助展览会做一些事情。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数学教授布鲁音斯和他的夫人也是展览会的常客。他说:“这些产品都很精巧美丽,不可能一次参观完,需要慢慢地仔细欣赏”。
我们曾到过阿姆斯特丹市一位退休的职员哈恩先生家作客。我们是在展览会上认识的。展览会开幕后,他和他的夫人曾多次来参观。他在家里接待中国客人时,首先介绍他自修中文的经过,并且让我们参观了他收藏的学习中文的书籍和几本中国线装书。在一个笔记本上,他一丝不苟地写了许多中国单字。他还让我们看了从一九五五年起订阅的英文版《中国建设》。提起新旧中国的对比,他说:在旧中国,人民是奴隶;在新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过着幸福的生活。
话题转到了展览会。哈恩夫妇都认为这次展览会有助于增进荷兰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他们说,荷兰人民看到丰富多采的美丽工艺品会油然产生对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亲切感情。
在西欧冬天特有的阴雨中,这个城市街道和运河两旁的赭石色楼房更加显得冷清和灰黯。但是,我们的心却是暖洋洋的,因为在展览会举行的短短十几天里,荷兰朋友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中荷两国人民友谊日益发展的前景!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中荷人民结新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