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太姥山村办学忙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01月 -> 太姥山村办学忙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01-28 00:00

太姥山村办学忙

第3版()
专栏:

太姥山村办学忙
在太姥山脉西部,有一个群山环抱、云封雾锁的偏僻山村——福鼎县乍洋公社凤里大队。它是福建省宁德地区普及教育的先进单位。每天,灿烂的朝阳从东方升起,密林深处就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儿童,整齐地坐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学习。现在,凤里大队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连续三年达到百分之百。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相比,学校增加了三所,学生增加了八倍。
解放前,凤里是个苦山沟,贫下中农在地主恶霸的残酷剥削下,过着“麻袋当衣裳,野菜当食粮”的苦难生活,世世代代没有上学的权利。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深山沟里破天荒办起了第一所小学,贫下中农高兴得奔走相告。那知学校办起来不久,被一个混进革命队伍的富农分子篡夺了大权,他教古书、讲旧事,动辄体罚学生,把学校弄得乌烟瘴气,许多贫下中农子女都不愿上学,后来学校停办了。一九六三年,凤里贫下中农自筹资金,从外地请来教师,再次办起小学。可是,又由于一些教师害怕艰苦,过不惯山村生活,来了又走,走了又请,短短几年换了好几个,一个也没有坚持下来。凤里贫下中农还是没有摆脱文盲的痛苦。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终于扭转了这个局面。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凤里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按照毛主席关于“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教导,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贫下中农办学和管理学校的积极性大大高涨,他们说:有毛主席给我们撑腰,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把学校办好!缺少黑板,就把门板刨光涂上墨汁来代替;课桌不够,就把长凳、短凳、饭桌也搬来学校。文化大革命前几次办办停停的凤里小学,终于又开学了。社员们纷纷把子弟送来上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猛增。从此,凤里小学换了新貌。
大队党支部、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遵照毛主席关于“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的教导,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请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给他们讲在旧社会没有文化,解放后又受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迫害的苦,提高他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畲族女教师雷阿语到凤里后,大队党支部书记给她讲了一件事:那是在一九四○年,老贫农吴徐元给一家地主当长工。一天,地主写了一张字条,叫他送到区“联保处”。吴徐元不识字,不懂字条讲的是什么,他冒着瓢泼大雨赶路来到“联保处”,“联保主任”把字条一念,上面写的是吴徐元就是地主送去的壮丁。就这样,吴徐元落入了虎口。雷阿语听了支书的讲述,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她想,我这个畲家穷人的孩子,今天能有文化全是党和毛主席给的,一定要好好为人民服务,把学校办好。
雷阿语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山村办学上。人们经常见到她走东村串西村,挨家挨户访问学生家庭。她领着学生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星期假日也带学生上山采野茶,既锻炼了学生,又减轻了贫下中农的经济负担。她把单一的全日制办学形式改为全日制、半日制、早晚班等多种办学形式,使一些要照顾点家务的儿童也能上学。雷阿语发现有些家长存在重男轻女的旧思想,不积极支持女孩子上学,就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一起耐心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使适龄女孩也一个个地上了学。三家四户的小村寨,儿童路远上学有困难,她就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建议,协助大队党支部、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增设了三所民办小学,把学校办到了贫下中农的家门口。在大雪封山或山洪暴发的时候,学生无法来校上课,她就迎风雪冒暴雨送课上门。贫下中农感动地说:“雷老师真是人民的好教师!”
在党的领导下,凤里大队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几年来毕业的学生,有的当了公社干部,有的成了大队赤脚医生,有的担任了生产队队长、会计、保管员、记工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太姥山村办学忙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