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 坚持走“五·七”道路 思想科研双丰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03月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 坚持走“五·七”道路 思想科研双丰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03-30 00:0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 坚持走“五·七”道路 思想科研双丰收

第4版()
专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
坚持走“五·七”道路 思想科研双丰收
据新华社南京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坚持走“五·七”道路,深入工厂、农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思想和业务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江苏省响水县张(集)黄
(圩)六(套)地区,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量较低的地区。几年前,土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就在这个盐碱窝里选择了张集公社东风大队向阳生产队作为基点,蹲了下来。他们和社员群众一起劳动,老老实实地向贫下中农学习。当时,这个生产队的盐碱地土壤板结,盐分重,稻田死苗现象严重,干部和社员很着急,希望科研人员能够想想办法。科研人员虽然觉得没有把握,可是在贫下中农忘我劳动的革命精神激励下,愉快地承担了这项任务。他们拜贫下中农为师,同他们一起,前后跑了邻近三个公社的盐碱土死苗田块,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死苗原因。接着,他们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使秧苗死亡率从百分之三十下降到百分之二点五。
第一炮打响了,群众很高兴。科研人员也深受教育,感到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大有可为。随后,他们又同社员群众一起,继续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摸索出了在盐碱地种稻的一套施肥、管理措施,水稻连年增产。去年,向阳生产队的水稻持续增产,有的单产突破千斤,变成了碱地种稻稳产高产的样板。
在改造自然的同时,科研人员的思想也得到了改造。过去,他们只在自己一小块试验田里找数据,数据到手,拔腿就走;如今,他们同群众并肩战斗在广阔天地里,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贡献力量,思想境界越来越开阔。他们深深感到,只要路线对头,就能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碳酸氢铵是一种好化肥,但容易挥发,利用率较低。为了降低这种化肥的挥发率,提高利用率,土壤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科研人员开始作多方面的尝试,但是接二连三地失败了。后来大家重温毛主席关于“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教导,决心深入到化肥厂生产碳酸氢铵的车间,同工人一起劳动,熟悉生产过程。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在碳酸氢铵生产过程中加入某些物质,证明能够减少挥发性;接着,进行扩大中间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过去,土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总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到野外调查。一九六九年,他们打破常规,在隆冬腊月就去西北,参加那里防治地方病的野外调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亲眼看到病区群众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感人情景,亲耳听到贫下中农对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批判,更加激发了革命热情。他们凿开两三尺深的冻土采集土样,打开冰层采集水样,冒着刺骨寒风,翻山越涧,背着样品长途跋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对群众提供的大量资料的初步分析,通过对病区和非病区水、土、粮食的上千个样品的上万次化学测定,科研人员认为这种地方病的病因,可能与水土中缺乏某种元素有关。他们大胆提出了用某种元素直接投入人体进行防治的设想,并且先在自己身上作试验,然后给病人投药。果然,病情好转。消息传开,患者纷纷前来要求服药。科研人员深深体会到,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科研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 坚持走“五·七”道路 思想科研双丰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