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红旗渠畔的“夜明珠”——记林县大办小水电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05月 -> 红旗渠畔的“夜明珠”——记林县大办小水电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05-29 00:00

红旗渠畔的“夜明珠”——记林县大办小水电的事迹

第4版()
专栏:

红旗渠畔的“夜明珠”
——记林县大办小水电的事迹
清晨,一队队劳动大军迎着朝阳,战斗在群山环抱的林县大地上,有的在劈山开石,拦河造田;有的在平整土地,浇灌麦田。入夜,站在太行山顶,只见林县县城的片片灯火,如繁星落地。红旗渠畔,一座座水电站彻夜机器轰鸣,电站两旁的水轮泵站、电灌站,通过长龙似的管道,把水送上山岗坡地。林县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继续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斗不息。他们在修建起宏伟壮丽的红旗渠以后,又以修建红旗渠的革命精神,兴建了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水电站。现在,已经建成的中小型水电站就有五十二处,装机容量达九千八百多瓩。
今年,林县人民又遇大旱,一冬一春无雨雪,但是因为有了红旗渠,又有小水电,林县人民展开了更为有力的抗旱斗争,五十多万亩麦田秆绿穗壮,生机盎然,丰收在望。
向 水 要 电
沿着太行山腰蜿蜒伸展的红旗渠水,浩浩荡荡,长流不息,时而缓缓流动,时而急泻直下。向红旗渠要粮,向红旗渠要电。英雄的林县人民,继续展开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他们利用红旗渠水的天然落差,于一九六八年建立了第一座装机容量达三千一百二十瓩的分水岭水电站。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全县小水电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现在,沿红旗渠兴建完工的小型水电站已经有二十八处。今春在批林批孔斗争的推动下,十一个公社、二十二个大队正在红旗渠和各条河流上兴建的十八座水电站,大大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城关公社人民发扬修建红旗渠的精神,在一干渠十二支渠渠首用石头修起了一条长三百二十米的引水渡槽,人为地使红旗渠水在这里形成十八米的落差,他们就利用这个落差兴建了一座装机容量二百零五瓩的小水电站。站在引水渡槽上向东眺望,只见一座座红顶灰墙的电站厂房,整齐地排列在这条笔直的渠道上,犹如长藤结瓜。这是沿渠九个大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一九七一年起,在这十二华里长的支渠上相继建起来的十八处小型水电站。现在,有两处正在安装机组,有四处正在动工兴建。
林县人民不仅向渠水要电,而且向河水要电。横贯林县县境的洹河、淇河、淅河,过去都是“雨来水满沟,水退变沙滩”的季节性河流。每年只是汛期一两个月有水。红旗渠建成以来,每年浇灌在林县大地上的农业用水约有三至四亿方,大大丰富了地下水源,使这些季节性河流变成长流水的河。林县人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力资源,在漳河、淇河、淅河和洹河两岸建成水电站二十处。过去不少“水贵如油”的山村,在水电站建成后,铺设了一条条扬水管道,让河水翻过山头,流进石砌的渠道,形成一幅幅“清水上山岗,渠道绕村旁”的生动图景。
林县人民还开始利用山泉发电。现在利用山泉建成的水电站就有四处。座落在拔海一千多米的太行山顶的四方脑大队和宋家庄大队,共同合作,在拔海八百米的黄华山峭壁上的坡地,利用一股山泉办起一座十二瓩的小水电站,使两个大队的上百户人家都安上了电灯,并且解决了农副产品的加工用电。发电那一天,满怀喜悦的贫下中农跑到电站听听转动着的机器声,又跑回家去看看明亮的电灯,激动地说:这是毛主席给我们高山顶上送来的“夜明珠”啊!
一 锤 一 钎 建 电 站
汽车把我们送到靠近安阳县境的深山峡谷。峭壁上是一条长长的盘山渠道,就在这渠道尽头,座落于太行山脚的横水公社,兴建了一座设计能力一千瓩的丁家沟水电站。负责这项工程建设的侯延昌告诉我们:一年半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乱石滩,他是背着行李,踏着羊肠小道,穿山越岭来到这里进行勘测设计的。侯延昌过去从来没有建过电站。他自豪地说,在十多年建设红旗渠的战斗中,他学会了一条,就是要依靠群众。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依靠人民群众一锤一钎干出来的;在深山峡谷中筑坝建站,同样要依靠群众。他们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投工三十万个,在洹河上建筑了一座长一百一十三米的拦河大坝,一条长四千一百多米的引水渠。光是修这条盘山的引水渠,就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七个隧洞,最长的隧洞有七十九米。同电站厂房配套的钢筋混凝土引水管,按常规,是到外地去订购预制件。可是,在这深山峡谷建电站,即使订购到这种预制件,运输也无法解决。于是他们土法上马,在现场浇注。没有木料做模板,他们就地取材,用柳木棍卷成圆筒作管道的内模型,用石头垒砌作管道的外模型,终于把管道一节一节浇注成功了。为了节省钢材,就连进水闸门也是用柳木制成的。侯延昌指着正在修建中的公路说:电站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多起来了,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这里将不再是很难进来的深山峡谷了。
来到林县,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是:林县人民经过建设红旗渠的锻炼,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更加坚信自己的伟大力量,他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敢想敢干。过去一个县甚至更大的范围才能兴办的事业,现在一个公社、甚至一个大队就办到了。
横水公社东下洹大队的群众,在一九五八年时就想用电。但等了十年也没有等上。红旗渠的竣工通水,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东下洹的贫下中农说:不能当大自然的奴隶,要作大自然的主人。一九六九年十二月,这个大队的党支部委员王银山,领着一群青年人在洹河上筑坝建站。根据初步设计,建这么一个电站,需投工六万多个,投资九万元。仅石灰就要二百万斤。一个大队自己建这样的电站,困难当然不少。可是,木工出身的王银山却满有信心地说,有了修建红旗渠的经验,人心大了。能叫漳河水听使唤,定能叫洹河水为人民造福!当我们来到东下洹水电站,水电站被一片油绿茁壮的麦田包围着,却看不见引水渠。原来,他们靠着一锤一钎,把山岗来了个“开肠破肚”,让一段八百四十米长的渠道全部修筑到地下去了。这条暗渠流经土地两百多亩,没占一分土地,引水渠上照样种庄稼,还可以通过竖井抽水浇地。这个电站仅用两个冬春就建成了,它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坚韧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
泥 腿 子 降 服 电 老 虎
林县人民大办小水电,经历了尖锐复杂的斗争。一九五八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群众土法上马办起了十座小型水电站,但在刘少奇一伙刮起的“下马”妖风的影响下,一下子被砍掉了七座。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林县人民,社会主义积极性进一步高涨,迫切要求实现多年来办电的愿望。可是,林彪一伙却胡说什么泥腿子办电是“劳民伤财”,百般进行阻挠。
泥腿子到底能不能办电,事实作了有力的回答。在林县,我们访问电站的时候,看到许多头扎羊肚子手巾的农民,他们既是电站的指挥员,又是电站的技术员。电站的运行工,大都是当地初中或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在林县,除了县办的电站有极少数国家职工外,社办、大队办和生产队办的电站,都是由贫下中农管理。运行工都是与社、队挂钩的“赤脚电工”,并且有了一批女电工。他们没有办电的专门知识,就在实践中学,边学边干。他们亲手建电站,亲自管电站,而且管得很好。他们熟悉每台机组的性能,熟悉每根线路的情况。他们豪迈地说,谁说电老虎碰不得,它在有“愚公移山”精神的人面前,就得乖乖地听人使唤。在城关公社水电站的机房里,我们遇见了三个正在值班的年轻人,他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配电盘上的指针,从每小时记录的数字上,可以看出发电机运行得是否正常。他们说,当然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要用耳朵听听机器的转动声,用鼻子闻闻有无异常的味道,用手摸摸机器外壳的温度,还要常常到压力池边看看水位的高低,进水口有没有杂草。总之,要眼勤、耳勤、手勤、腿勤,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
年轻的运行工在斗争实践中成长。发电机起动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大电网并网时容易发生冲击。一定要掌握好发电机的转速,不赶前,不错后,才能使它恰到好处,并且可以争取早发电,多发电。经过实践摸索,现在,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握一种或两种并网的方法了。他们还经常带着运行中的问题去参加学习班。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县里每年都举办一至两次学习班,参加学习的运行工已达二百六十多人。批林批孔运动中,各电站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的唯心主义谬论,进一步树立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普遍组织了技术革新小组。他们表示,一定要打破办电的神秘论,更好地掌握农村用电的规律,把好方向盘,为贫下中农服务,为毛主席争光。现在,各个电站无论是指挥员,还是运行工,他们不仅掌握了运行技术,而且学会修理的本领。几年来,临淇公社的联庄电站为农村修理电动机三百多部,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夜明珠”照得亮堂堂
“有了红旗渠水,啥都变活啦!”这是林县人民对红旗渠的一句赞语。有了红旗渠的配套工程,林县大地初步形成了能灌溉、能排涝、能蓄水的水利网。一个干旱的穷山区,变成了“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社会主义新山区。有了红旗渠,小水电大发展。全县近两年来发展的小水电站,比一九七○年增长三倍,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十七倍。目前,全县所有的公社和百分之八十九的大队都通了电,百分之八十九的农户安上了电灯。有了小水电,全县建立起电灌站二百四十二处,电机井四百一十七眼,加上水轮泵站、机灌站和机井,全县可灌溉面积已达六十二万亩,占全县土地的百分之七十。有的公社、大队并且实现了机灌、渠灌双配套,使旱地变水田,一季变两季,低产变高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有了小水电,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新的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现在,全县已安装电力加工和排灌机械六千二百多台,大部分生产队实现了电力加工。五月底以前,县办东方红机械厂又将提前完成全年生产七百台脱粒机的任务,支援生产队的麦收。由于用电力加工,腾出了大批劳动力。据初略估算,仅米面加工一项,全年可以节约二百八十多万个劳动日。去冬今春以来,全县开展了以改滩造田、深翻平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投入的劳动力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一个冬春完成改滩造地和开垦荒地四万三千亩,深翻平整土地二十一万亩。与此同时,全县正在兴建的各项水利工程上千项,其中县办的大型工程有七项。
电力工业是“先行官”。有了电,县、社“五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解放初期,由于缺乏动力,全县只有一处修造农具、打铁的手工业作坊。现在,全县已经有六十一个县、社工矿企业,初步形成了“五小”工业体系。一九七三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加了四倍。“五一”节以前,县里又有一座年产一万二千吨的化肥厂正式投产,连同原有的化肥厂、磷肥厂和正在兴建的一座氨水厂,林县的化肥生产将有一个新的发展。
林县山村的政治文化生活更加活跃了。现在,每个生产队都办有政治夜校,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开展批林批孔,学文化,学科学。各生产队都兴办了有线广播。这里的人民欢呼小水电诞生,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他们决心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夺取更大的胜利。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红旗渠畔的“夜明珠”——记林县大办小水电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