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福州工业战线新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05月 -> 福州工业战线新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05-29 00:00

福州工业战线新事

第4版()
专栏:

福州工业战线新事
在福州市增产节约展览馆里,展品琳琅满目。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福州市工业战线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贯彻“鞍钢宪法”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他们创造的一件件新产品、一台台新设备、一项项新工艺,说明了“卑贱者最聪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林彪、孔老二宣扬的“上智下愚”是荒唐反动的谬论。
厂 小 志 气 大
福州市有一种行销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产品——光学水准仪。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产品是在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阁楼上诞生的,制造者是福州市五一街道五金厂的职工。
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各地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需要光学水准仪。这个小厂的职工想农业之所想,急农业之所急,准备试制这种测量仪器。有的人便说:“光学水准仪精密度比较高,没有专门知识和专用设备就别想搞了。”当时,这个厂只有两台简易车床、一台皮带车床和一台手摇钻,职工的文化水平,最高的也只有高中程度。他们决心学习大庆工人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条件,把光学水准仪造出来。厂里成立了由十二名青年工人组成的试制小组,在街道党支部的支持下,开始投入战斗。试制小组先把各种型号的光学水准仪拆开来,反复进行琢磨,熟悉它的结构和优点。他们有的利用工余时间到省图书馆借阅有关的技术书刊,有的请学校老师辅导,刻苦地自学光学和高等数学知识,有的到附近光学仪器修理门市部去向老师傅求教。在这个基础上,他们画出了设计蓝图,在厂里的小阁楼上开始了试制工作。
一九七二年八月,第一台光学水准仪试制成功后,打算小批量投产了,又遇到设备不足的困难。职工们就自己动手,利用厂里现有的旧设备,制造了二十多种专用工夹具。加工光学水准仪的镜片,需要磨镜机,购买一台新的得花一万多元。他们决定自己制造。他们走访了好多家眼镜店,细心观察磨镜片的设备,然后从废品店买来一些旧材料和报废的机器部件,自己设计、制造了一台摆幅式磨镜机,总共只花了三百多元。就这样,职工们凭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攻克了许多难关,不断地提高零部件的配套能力。现在,水准仪的一百三十五个零件中,除了长水泡和圆水泡外,都是本厂加工制造的。他们生产的WS—10型光学水准仪,经有关部门鉴定,准确度符合国家规定。
在福州市,有几百个象五一街道五金厂这样的小厂,它们已成为福州工业战线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座落在烟台山上的文革街道电机修造厂,只有四十五名职工。一九七二年开始,他们自己制造、改装卷边机、电焊机等设备和半自动化的冲床,利用大厂的下脚料,生产出零点四瓩和零点六瓩的微型电动机。现在,福州全市需要的一瓩以下微型电动机的生产任务,已全部由这个厂承担下来。福州市街道工厂目前共生产四百多种产品,其中一百三十多种已纳入了国家计划。
妇 女 能 顶 半 边 天
福州市赤卫区第一翻砂原料社的防尘经验,去年曾经在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加以介绍,引起到会代表的重视。这个社专门生产陶土粉、烟煤粉、石墨粉等九种翻砂原料,五十名职工中妇女占百分之九十,她们有的在旧社会当过童养媳和佣工。就是这些妇女,制造出了一套效果好,简便易行,符合节约原则的防尘设备。
第一翻砂原料社原来的防尘条件比较差。当这些女工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防尘设备时,有些受孔老二思想影响的人认为,靠这些婆婆妈妈,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女职工们听了这些议论,很不满意。她们激动地说:旧社会,我们妇女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束缚下,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现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有毛泽东思想武装,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一定能搞出名堂来!
社领导成员王爱玉带领一些工人到福州耐火材料厂参观。这个厂的防尘设备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她们参观后很有启发。回来后,她们从现有条件出发,着手进行设计。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制造出了一套包括进料、出料都在密闭条件下进行的防尘设备,彻底改变了以往生产时粉尘多、噪音大的状况。
福州市红卫区安泰塑料厂是一九七○年由七个家庭妇女创办起来的,现在女工占百分之九十六。办厂初期,妇女们发扬“穷棒子”精神,自己动手搭厂房,在大厂老工人的指导下,利用废旧材料制造出一台土挤塑机,生产各种瓶盖和拖拉机滤清杯保护盖等产品。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这个厂越办越好,现在已拥有各种设备数十台,其中百分之六十是自己制造的,能加工出口粘胶拖鞋、凉鞋、密封塞,以及塑料齿轮、热水瓶壳等三十多种产品。比较精密的医疗器械“眼球定位器”,是这个厂去年试制成功的新产品。由于她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这个厂去年被评为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单位。
勇 为 革 命 闯 新 路
福州市许多工厂在毛主席关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导激励下,勇为革命闯新路,做出了很大成绩。福州抗菌素厂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缩影。
福州抗菌素厂生产“庆大”霉素以后,每三天要排出三四吨废液,里面含有维生素B12的成份。过去,这些废液不是拿去喂猪,就是让它流掉,工人们看了心疼,要求加以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在厂党组织的支持下,林兆彦等六人组成了“三结合”的攻关小组,承担从“庆大”霉素废液中提取B12的试验工作。这些同志原是搞金霉素提炼的,对B12很陌生,但是,他们认为世上没有什么“生而知之”的人,不懂,就在实践中学。他们凭着手头上仅有的一份简单资料和一些小玻璃瓶、量筒等设备,废寝忘食地开始了试验工作。
实践出真知。经过多次的试验之后,就初步探索到从“庆大”霉素废液中提取B12的途径,首次获得了三十六毫克B12。这点B12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有力地粉碎了“生而知之”的谬论,大大增强了攻关小组的信心。他们又土法上马,用倒置的大玻璃瓶和旧木桶、汽油桶等,当作高位分层釜、氰化罐,把一段段玻璃管、塑料管接起来,作为输送管道,在金霉素车间楼梯旁的水泥小平台上,进行中型试验。在有了成功的把握之后,攻关小组就在兄弟单位和其他车间的支持下,自己制造和修复了一部分设备,开始从“庆大”霉素废液中提取B12的生产。很快,B12小组的同志们又发现原来的生产工艺周期长、工序多,比较烦琐复杂,就再接再厉,继续加以改革。他们一面坚持正常生产,一面研究改进,在八个月时间内,反复进行了两百多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现在,这个厂提取B12已全部采用新工艺,设备减少一半,工序减少三分之一。
在批林整风的推动下,福州冶炼厂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创造的电解镍、钴的新工艺,也是比较出色的一项成就。生产电解镍和电解钴历来需要两套生产设备,用各种不同的生产工艺,并且炼镍时要除钴,炼钴时要除镍,职工们认为这样不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便积极探索新的生产工艺。他们以大庆工人为榜样,认真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分析了镍、钴在火法冶炼过程中还原、氧化的两重性和在精炼过程中的同一性与特殊性,进行了多次试验,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提取方法,只用一种工艺,一套设备,就能生产两种产品。这一新工艺正式投产后,一九七三年跟一九七一年相比,电解镍年产量增加将近一倍,每吨产品成本降低一万六千多元;电解钴年产量增加十五点一倍,每吨成本降低了十三万四千多元。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福州工业战线新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