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共同为普及革命样板戏而努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08月 -> 共同为普及革命样板戏而努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08-30 00:00

共同为普及革命样板戏而努力

第1版()
专栏:

共同为普及革命样板戏而努力
在四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期间,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团和上海京剧团的文艺战士,对这次参加演出移植革命样板戏的文艺单位进行了热情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他们互相学习,共同努力,为推广、普及革命样板戏作出了新的贡献。 团 结 战 斗  携 手 前 进
在工人俱乐部的后台,沪剧《沙家浜》剧组的同志们沉浸在兴奋、激动的气氛中。化妆室里,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的同志正在帮助他们化妆,同他们热情地交谈着演出体会。
这两个不同剧组、演出同一剧目的文艺工作者,已经是老相识了。一九七○年,上海沪剧团的文艺工作者就来到北京,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两个《沙家浜》剧组的同志朝夕相处,共同学习文艺战线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畅谈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对自己的深刻教育。京剧演员们向来自上海的战友讲述了他们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原则的体会,并且同沪剧演员一起琢磨怎样在沪剧中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清晨,他们常常迎着朝霞,一起练习武功;灯下,他们又常常围坐一处,共同制作布景、道具。沪剧团离开北京时,不仅带回了一出崭新的移植剧目,也带回了北京京剧团战友们的诚挚心意。
今天,上海沪剧团又来到首都,向工农兵汇报学习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成绩。旧友重逢,大家格外亲切。为了帮助沪剧团演出,北京京剧团派来了制作布景、管理道具、灯光的一整套人员;排练时,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的导演和主要演员都早早来到排练场等候。
排练场一角,老演员和年轻文艺工作者正在交流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心得、感受;在另一角,京剧演员正在为沪剧演员作示范表演,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常常重复几次、十几次。在京剧中扮演刁德一的马长礼,还和沪剧扮演阿庆嫂的演员同台对戏。这是多么生动的情景啊!小小的排练场变成了向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开火、捍卫革命样板戏的战场,两个剧组的文艺战士正是这同一战斗集体中的成员。沪剧团接连四天排练,京剧《沙家浜》剧组的同志分头在前台、后台奔波,一直到公演,他们还赶来为沪剧演员们鼓劲。
开演的铃声响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沪剧音乐,把观众带到了江南水乡的阳澄湖畔。这时,京剧《沙家浜》的演员拿出录音机,录下了演出实况,准备进一步熟悉、研究沪剧的音乐和唱腔。大家说得好:“普及革命样板戏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应该出力!” 深 刻 的 教 育
一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来到北京,在中国京剧团《平原作战》剧组的热情帮助下,刻苦学习,克服了重重困难,用本民族语言移植了革命样板戏《平原作战》。这次,他们又带着壮剧《平原作战》选场来到首都参加文艺调演,心情十分激动。大家决心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向中国京剧团的文艺工作者学习,演好革命样板戏。
在紧张排练的日子里,中国京剧团的同志多次到壮剧团的排练场和住地,给他们反复讲解剧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斗争过程,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共同加深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理解。壮剧团的演员大部分是壮族青年,通过辅导,他们进一步懂得了阶级仇、民族恨,体会到革命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一腔一板,一招一式,都充满着无产阶级的感情。壮剧团的文艺战士说:“中国京剧团的辅导,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他们教戏先教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这一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剧团的演员体会更深。他们在演出移植的《红色娘子军》第四场《教育成长》时,扮演吴清华的演员总感到自己体现不出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她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表演技巧不到家,因此很希望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剧组的同志来教一教。
正在这时,中国京剧团扮演《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的演员杜近芳来到了彩调剧团的排练场,辅导他们排练,大家非常高兴。可是,杜近芳同志并不是先教他们表演技巧,而是先帮助分析剧本的主题思想和吴清华这个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才给大家作了表演、示范。杜近芳同志曾到海南岛五指山区深入生活,她倾听过昔日的奴隶对旧社会愤怒的控诉,亲眼见过旧社会留在她们身上的条条伤痕。她谈到,当她演到吴清华看见自己的卖身契时,无数个吴清华的苦难遭遇重现在她面前,顿时满腔的阶级仇涌上心头。杜近芳同志的这种无产阶级革命感情,使彩调剧团的演员们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彩调剧团扮演吴清华的演员更是久久不能平静,她从这次辅导中,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她说,过去只注重学表演动作,没有注意学习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因而体现不出英雄人物的精神气质,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这堂生动的辅导课,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难 忘 的 一 课
帷幕徐徐落下,剧场里掌声四起。工农兵观众对评剧移植的革命样板戏《龙江颂》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坐在观众席上的上海京剧团扮演革命样板戏《龙江颂》中江水英的演员李炳淑,深深地被这场面所激动。第二天她见到辽宁代表团评剧队扮演江水英的演员杨小彦,第一句话就说:“看了你的演出,我特别高兴!”是啊,作为一个革命的文艺战士,看到今天革命样板戏如此普及,她怎能不高兴!
为了进一步帮助杨小彦塑造好江水英的形象,李炳淑热情地向她介绍自己塑造这个英雄人物的体会,并对《承担重任》这一场戏的表演进行了耐心的辅导。特别是对江水英参加县委抗旱会议回村以后,动员群众支援旱区、战胜百年未遇特大干旱的一段念白,认真地作了示范表演。李炳淑边念边走,杨小彦边看边学。为了共同塑造好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她们团结战斗,两颗火热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李炳淑的热情辅导和她那谦虚的态度,使杨小彦深受感动。当晚她久久不能入睡。她回忆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毒害,演员之间争角色、争名利的情形,再对比今天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大家为了演好革命样板戏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互相帮助,共同前进的阶级情谊,深深感到真是两条不同的路线,两种不同的思想。想到这里,杨小彦热泪盈眶,激动异常。第二天清晨,她向着升起在天安门上空的一轮红日,情不自禁地唱起:“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胸间。……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远,立公字遥距天涯心相连。”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在这次文艺调演中,湖南省湘剧团演出了《杜鹃山》第三场《情深如海》。在移植《杜鹃山》的过程中,湘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一直渴望能有机会接受革命样板戏剧组的辅导。这个戏他们虽然已演过上百场,可是对如何进一步提高移植革命样板戏的质量,却感到困难。这次到北京,正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剧组的同志热情地来帮助他们了。
革命样板戏《杜鹃山》剧组的同志看了湘剧团的排练,首先肯定他们在移植工作中的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整个戏还显得松散。在辅导中,革命样板戏《杜鹃山》剧组的导演周仲春等同志,细心研究了湘剧的特点,对于《杜鹃山》中每一个人物的重要动作,都手把手地教给大家,并且说明这些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他们教了又教,讲了又讲。辅导完了,又热情邀请湘剧团的同志去看京剧《杜鹃山》的排练。京剧《杜鹃山》虽然演出时间很长了,而且已拍成电影放映,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可是,北京京剧团的文艺战士在排练场上,仍然是那样严肃认真,就象这是一场正式演出一样。
这一切,使湘剧团的同志们深受感动。他们说,样板戏剧组的同志,对每一个台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那么严格,而我们却认为自己演到这样就可以了。我们戏的“松散”,反映了我们思想上的“松散”,缺乏对革命样板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通过辅导,湘剧团的同志决心把自己移植的革命样板戏提高一步。过去有些扮演群众的演员,认为自己没有“戏”,在台上只要位置、动作不错就行了。现在他们懂得,群众角色扮演得好不好,对表现整个戏的主题思想影响很大。因此,排练时,对每一个动作,他们都反复琢磨,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质量。在《情深如海》这场戏中,雷刚在柯湘的教育下,认识到打田大江的错误以后,有一个掷扁担的动作。扮演雷刚的演员以前做这个动作,感情总是掌握不好。通过认真向革命样板戏剧组学习和多次排练,他对雷刚此时又悔又恨的思想感情加深了理解,终于把这个动作做得更加符合革命样板戏的要求。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共同为普及革命样板戏而努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